玫瑰的人生层层起浪,青苗的又好到哪去?凡正穷人的孩子们总是受尽穷辱的。玫瑰还好自少在家人的资助下上了一个大学。而青苗在穷苦的老百姓面前上学是最没有用的事情。但是青苗从小上学在班里,在他们小学众人里她是大家公认的”学习好的“。可这又怎样,在县城上了一年,青苗的成绩都是在前几名行列。副科是她最拿手,背诵对于她是手到擒来。每一次都要考一百分。再长的文章一两分钟青苗便背得滚瓜烂熟,青苗是值得老师喜欢的。可老师喜欢的更是这些县城里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身上都闪放着光芒。后来,青苗才得知:原来,这些县城的同学的爸爸、妈妈不是县委里当官的,就是司法局里的,要么就卫生局里的,要么就是县一中的。都是好家庭。对我们几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老师也是面子上过去不像看见那些孩子脸上流露的亲切。是在看我们的时候所没有的。我们倒也玩得在一起,课间操都是手拉手在一起。在小鼓队时晶晶也知青苗最好,两人总在一起。这些青苗才知:那是因为自己学习好换来的。在一次课下谈话中,晶晶对那边的同桌说:我们两个联合起来打这个农村来的。虽说是一句玩笑话,青苗却记到了现在。以后的阶级意识越来越明显:晶晶H县城的几位有头有脸的学习好的拜了姊妹。青苗渐渐地被她们淡画出去,因为课间操晶晶的手牵的不是青苗是梅。梅虽然胖乎乎的,她的父母可是在检察院啊!青苗回想起来,这后来得知的,竟成了她开启一切迷惑的钥匙。
初一初二是青春期的懵懂阶段。为啥青苗要到县城里去上学呢。那时候父母和玫瑰的父母在一起做点小生意,化铝啊什么的。那时候农村这个庄里这是个挣钱的营生。大家伙从厂子里分的一点钱后两三人一伙单干起来。随着红火的火苗日子也算过得去。
青苗在家乡的学校里,成绩也是不错的。全班七八十学生她是排在十一名,显然青苗对这个成绩不满意,课下也总得埋头读书。班主任呢,又极其地器重她。班里学习委员啊,劳动委员啊,课代表啊,算起来大大小小的官职都让青苗来当。青苗觉得这样耽误学习。有一天,她走到班主任面前说:老师我不想当这么多班级职务。老师弯下腰低下头直直的看着青苗:为什么啊!青苗低着头小声说:这样耽误学习。”“以后再说吧,我考虑考虑。你先回到位子上去。”青苗低着头回到座位上去。又开始了翻页啃书。就这么一来二去的。青苗连自己都不知道她自己成了班里的“红人”。一位男生默默地向她投来恋光。有一日,青苗被一班的小学同学叫到教室外面。交给青苗一个卡片,上面写得是同班的一位男同学:他喜欢青苗这类的话语。对于学习这么认真的青苗看到立马觉得羞耻、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