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权力病人:朱元璋的帝王笔记全文阅读 > 第2章 序二:历史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话

第2章 序二:历史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话


  吕峥

  作为一个历史书写者,我想与每一个试图去还原的历史当事人坐下来好好谈谈。而在这么多人中,如果让我选择谈话对象,也许会是朱元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承灏在本书里,替我完成了这样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话。

  明朝之所以会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标志性时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开国皇帝朱元璋。但从降生于世到十七岁以前,朱元璋事实上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农村。

  世界在朱元璋眼中,就是从南岗到北坡之间熟悉的一草一木。他所接触过的人,不过是村子里那百十口老老少少。在社会最底层的摸爬滚打中,底层的文化气质全方位地浸润了朱元璋的身心。而随着命运的风云突变,赤贫出身的他登上皇位,也不可避免地将性格中的文化因子更为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层面。

  朱元璋统治期间,严厉地打压了官僚与地主阶层,恶整了文人和士大夫集团,而做得最绝的则莫过于几乎清洗掉所有的开国功臣,使朝堂内外一片血雨腥风,让社会的中上层时刻生活在紧张与恐怖之中。

  如此剧烈的社会及政治震荡,是洪武之前的任何时代从未有过的。

  这并不是单纯的是与非、好与坏、正与反的问题,片面地歌颂或批判也不合时宜。近年来,朱元璋被人反复解读,歧说纷呈,但这未尝不是好事,就如同面对一堵白墙,盯着看再久,想象力也仅限于“一堵白墙”。

  倘若有一天,突然闯进一群抽象派涂鸦者,将白墙涂抹得天马行空,那么同样是这面墙,在面对它时,我们的猜测、推断、想象,也随之活跃起来。

  中国的历史永远绕不开帝王,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部帝王家史。

  而另一方面,中国皇帝的权势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顶峰。不论非洲酋邦抑或西方王国,其君主的声威都难望中国皇帝之项背。然而,皇权又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予所有者荣耀和平台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扭曲人性。绝对的、没有限制底线的权力,终究会毁掉一个专制帝王的人生,朱元璋便是典型案例。

  如果要在历代皇帝中间评选劳模,曾以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感叹为君不易的朱元璋应该名列榜首。他用一个中国式农民的狠劲儿来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其悲惨的童年经历宛如一道符咒封印在他人生的命数里,使之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大权旁落,豪杰不服,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猜忌多疑,甚至告诫子孙后代时刻准备快马刀剑,以便遇险逃脱时急用。

  朱元璋是创业之君,这意味着他要经历一场冷冰冰的成王败寇的夺权游戏,每个投身其中的人,都要经受炼狱般的心理折磨,也不难摩擦产生出人性的电光火石。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朱元璋?又该如何理解和看待他费尽心机所建立的血腥的极权统治?为什么朱元璋拥有为所欲为的权威和能量?他的存在究竟给他的王朝和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

  洪武朝三十一年,朱元璋“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说他想为天下苍生缔造一个朗朗乾坤般的理想国,并不夸张。但在这艰难的行进过程中,也始终有一股不为外人所道的潜在力量支撑、推动着他。甚至可以说,没有这股力量,朱重八就成不了朱元璋。他的一生或是在刀口上舔血,或是用专制机器舔血,偌大的江山是他给子孙后代打下的“血酬”。

  他是一个拓荒的老农,一个开国的帝王。有人说,基于乡村生活经验,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中表现出强烈的静态取向。他治理国家的基本倾向就是把国家的运转方式固定化,使整个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

  于最好的时代行走,于最坏的时代思想。在这块曾经风云际会、战火弥漫的大地上,宗承灏就像是一个痴心不改的寻宝人,在历史的瓦砾中寻觅翻捡,在往事留下的蛛丝马迹中,让久远的回响在心灵中震荡,在天地间复苏。观照当下,历史的价值就在于使人从中读出人性的幽暗与光辉,读出现实问题之所在,引领我们走出时代的迷宫。

  (吕峥,著名学者、专家,《互联网周刊》主笔,硅谷动力首席企业文化师,著有《明朝一哥王阳明》《中国误会了袁世凯》等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