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南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元朝末年,有那么多豪门贵族、英雄豪杰蜂拥而起,谁也没有想到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会是要饭出身的朱元璋。有人说,中国历史是个两段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与“得天下者得民心”。前者告诉当事人如何去实现得天下的理想,后者是说得了天下其他都不是问题,包括民心。
有人会问,皇帝到底干什么?
或许朱元璋会告诉你,前半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后半程是“得天下者得民心”,更何况没有人比朱元璋更懂“民心”究竟为何物。很多时候,他就是“民心”的代言人。
如果朱元璋没有最底层社会的生活经验,没有突破人性底线的黑心和辣手,他就不是朱元璋。
宗承灏在本书里尝试用第一人称来写朱元璋,让“我”领着人们走进那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更多层面地去展示一个帝王的心路历程,一个民族的精神困惑。
从字里行间,我能够感受得到,宗承灏一直处于一种“端着”写作的状态,不够放松,或许这源于他本人的性格。也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喜欢拿历史随便开玩笑的人。对宗承灏选择这样一种写作态度,我还是持肯定的态度。我始终认为,一个连本民族历史都谈不上尊重的人,还能指望他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有所馈赠吗?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泡在泛黄的古籍堆里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总是会被一些看上去简单得接近于弱智的问题深深困扰。比如说,会在文思泉涌的某个时刻突然停下来,向精神层面的另一个自己发问:什么是历史?你写的这些东西是真相吗?
另一个自己就会反诘:你生活于当下,连当下的万象百态都没有办法搞清楚,凭什么去向一个容易遗忘的族群,一群容易遗忘的人索取过往的真相?
往事并不如烟,对于一个历史书写者来说,真相绝对不是我们书写的真正目的,人性才是。也就是说,历史并非单纯的始于事,止于事。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将历史放在显微镜下作标本研究,倒也未必能深入地了解朱元璋这个人。不如将他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围绕在他身上的一些盲点也许就容易被衬托出来了。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往事,是一群人又一群人的集体往事,而在这往事的经纬度上曾经寄生过数以亿计的血肉灵魂。对于我们这些历史书写者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已经消失的时间能够重现于眼前,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复活”。过去了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再重来,更不可能将其搬进试验室进行解剖后,再去做防腐处理。所谓的历史“复活”,不过是历史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度,而这种相似又不是完全的契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历史是可以复活的。历史就是时间轴上的一个又一个点,是一段又一段的往事,它是有生命力的。所谓的消失,只是时间层面上的消失。作为一个历史文本的写作者而言,他的使命就是带领自己的读者去实现那段历史的复活。
心理学有一个神秘的词语——“神入”,而这个“神入”就成了宗承灏试图复活历史的路径。何为“神入”?神入者,它的简单化的同义词是“换位思考”。其实它不仅限于思考,更是我们感受他人内心体验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让你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情感、理想、信仰和意图等,并理解历史事件的演绎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从而感悟历史,让“历史”得以“死去活来”。
如果用一句话来推荐宗承灏的这本书,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写给爱思考的人读的书。
(岳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前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著有《南渡北归》《从蔡元培到胡适》等畅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