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信任没有多少掺假的成分在里面,当郭子兴来到滁州,我马上将兵权交了出来。
当郭子兴看见眼前几万人的队伍军容肃整、纪律严明,脸上浮现出难以掩饰的欣喜。我带出来的这支军队与他原来的队伍在气质上截然不同,现在是完全按照正规军的要求在打造,过去就是落草的贼寇。
郭子兴的队伍根本就谈不上军容军纪,刚起兵的时候,他们占领濠州,尽干些“哨掠四邻”之事,濠州城周边老百姓深受其扰。他们不光瓜分土豪劣绅的财产,连贫民的财产也不放过。攻占和州后,军队依然旧习未改,城破之日,就是百姓遭殃之时。
最初我也是因为看到濠州红巾军“日事剽掠”,一天到晚只是为了追逐眼前利益,难以形成大气候,才决定与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城,“谋略定远,取滁阳”,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
就在我进军滁州之际,濠州城内的红巾军内部发生了裂变。先是彭大、赵均用二人裹挟郭子兴攻下盱眙、泗州,随后彭、赵二人又因为权力之争发生内讧,彭大忧闷成疾,不久病死。其子彭早住袭称鲁淮王。
或许是因为忌惮我的势力,他们始终不敢对郭子兴下狠手。其实这时候,他们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将我调离根据地——滁州,然后再找机会将我和郭子兴一并除掉。
我在攻下滁州后,为了防止赵均用等人谋害郭子兴,我写信给赵均用说:“当初大王穷迫时,郭公开门延纳,恩情深厚。大王不报恩,反听信小人谗言,剪除自己的羽翼,这样会失信于豪杰,我认为大王这样做很不合适。况且郭公手下将士犹多,杀了他不会后悔吗?”
这封信果然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赵均用见信后十分迟疑。得知情况后,我又派人给赵均用送去了大量黄金。或许是见有利可图,赵均用才没有对郭子兴下毒手。郭子兴为了自保,随后领着一万人马来到滁州。
随着郭子兴等人的到来,我的地位也变得极为尴尬。在相处的过程中,我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郭子兴对我已经不如从前那般信任,有意无意地在削弱我的势力。幸运的是,我带出来的私属班底并没有被拆散,在这期间,我还以分支首领的身份接纳了邓愈、常遇春等人。
至正十四年(1354)十一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张士诚于高邮,分兵围攻六合。
六合在滁州的东面,两地互为表里。六合一旦失守,滁州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可是郭子兴与他们的主将之间有过节,就算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也不愿伸出援助之手,这让我不由得感叹:一个人的气度才能决定他能够走多远。
我不能坐等门户大开,那样的话,我在此处辛辛苦苦打下的基础就会被摧毁。我一直劝郭子兴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因个人的小恩怨而丧失了大机会。在我的一再坚持之下,郭子兴听从了我的建议。面对号称百万之众的元兵,我亲自讨令箭出兵迎敌。就在元兵向前追击之时,我在半道之上设下伏击,大败脱脱。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要知道脱脱是大元王朝数一数二的猛将,在朝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在这次阻击战中,我所率领的红巾军收获颇丰,不仅击退了脱脱的元军,还收获了大量的马匹兵器。
虽然此战得胜,但并不能完全改变双方力量的悬殊差异。一时之间,滁州还是陷入孤城无援的境地,如果元兵再集中兵力缩小包围圈,就可以将城中之人活活困死。在这种情况下,我主动与元兵修好。这种委曲求全的做法迷惑了元兵,也就此解除了滁州之围。
元兵这边刚刚撤离,郭子兴等人以为周边地区的大势格局已定,准备称王。我坚决反对他这么做,并向他陈清其中的利害关系:滁州城四面环山较为闭塞,交通不便,形势不好。如果选择在这时候称王,那么滁州之地就会很容易成为元军的攻击目标。经过一番利益权衡,郭子兴只好作罢。等到我登基后,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也算是完成了他当初的心愿。
元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高邮,高邮危在旦夕。张士诚已经做好破城的打算,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元朝皇帝一纸诏书解了滁州之危,圣旨宣谕:“脱脱往年征徐州,仅复一城,不久复失。这次统率大军,劳师费财,征战三月,了无寸功。着削去兵权,安置淮安路,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安置宁夏路。如敢抗旨不遵,即时处死。”
脱脱阵前被贬,大大动摇了元军的军心,围攻滁州的百万雄兵也自行散去,不少无处可去的元军甚至转身投奔了红巾军。张士诚趁机出击,不但转危为安,而且还为自己打下了一块地盘,也由此成为一方霸主。
张士诚在无意之中也成全了我,成为我军东面的一道保护屏障。如果失去这道屏障,我很难再找到那么好的休养生息的机会。脱脱被贬,在押送西行的路上,被鸩死于吐蕃境内。
在经过战火洗礼的滁州地区维持几万人军队的生存,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军队的生存问题大多与粮草有关,一旦发生粮草危机,军队就存在着哗变的可能。我建议,必须向外分兵,以减轻滁州的压力,至于分兵之地,南边百里之地的和州(今安徽和县)是最佳之地,移兵此处可以暂时缓解军队粮食紧张的问题。
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我占领了和州城。郭子兴闻讯大喜,将我直接升为总兵官镇守和州,以节制其他将领。这一年我刚满二十八岁,资历尚浅,虽然身居和州最高长官的要职,但我深知,自己并没有足够的威望压服那些将领。
这些人大部分是和郭子兴同时期的元老级人物,而且年纪都比我大得多。在江湖中闯荡,讲究的是辈分。如何收服他们,是我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就任和州最高长官后的第一次会议中,我设下了一个局,让将领们领教到我的能力。
我首先撤去官署中属于自己的主座,只在署内放下木塌,看将领们如何处理。次日五鼓,我故意最后一个进入官署。这时候留给我的座位,只有最左边的一小块地方。当时,以右首为尊,也就是说将领们毫不客气地将最不起眼的那个位置留给了我。
当然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从将领们平日看我的那一道道眼神里,我就能读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但我并不为此感到愤怒,一个人的地位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自己用实力争取到的,我相信有朝一日他们一定会仰视我的存在。
等到大家落座,正式议事开始。那些自以为是的将领拍桌子瞪眼睛半天说不到点子上,人人都想表现自己,却无从表现。我先是保持沉默,因为无谓的争论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分析形势切中要害,部署任务直奔主题。我不喜欢说太多的废话,我要做到的,就是让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分量。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获得大部分将领的支持和信任,而我需要做的是再在行动力上全面压服他们。
我与他们商议维修和州城的城墙,每人认领一段,限定三日完工。
等到时间到了,只有我按时完成了任务,其他各段均未修好。
回到官署,我召集诸将,并特意搬出自己的主将之座,正襟危坐。
同时,我又拿出郭子兴的檄文开始训话:“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也就是说,我今天能够坐在这里,并不是故意托大,而是奉了郭主帅之命。军中无小事,必须约法行事。修城一事,全都没有完成,什么原因?今后如果再敢有违令之事,必按军法行罚。
元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红军统帅刘福通派人在砀山夹河(安徽砀山)访得韩林儿,将他接到亳州,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建国为宋,年号龙凤。
小明王遵母杨氏为皇太后,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刘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不久,刘福通找机会除掉了得宠擅权的杜遵道,自封为丞相,不久又改为太保,掌握了实际的军政大权。
这一年三月,郭子兴不幸病故,形势变得更为复杂。滁州、和州失去了主帅,这支军队也就成了周围其他势力想要吞并的一块肥肉。
此时我正率部在外征战,城中由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留守。张天祐早就盼着小明王的庇荫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城中诸将领也自觉不是他的对手,又害怕得罪小明王,因此怂恿张天祐随使者前去朝拜小明王。
张天祐求之不得,很快就从亳州带回了龙凤政权颁布的任命状。小明王封郭子兴的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我为左副元帅,郭子兴的三子郭天爵为中书右丞。
对于这一结果,我也是无法接受的,这么做等于是剥夺了我对这支军队的实际指挥权。虽然我无法接受,但是一时之间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所以,在那些心腹将领面前,我经常会流露出自己的不满情绪,发出怨愤之语:“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
5.霸业的转折点——打过长江
元至正十五年(1355)五月,在打退元军的几次进攻后,和州地区发生了粮荒。我逐渐地意识到,几万军队固守着这么一座弹丸小城,绝非长久之计。
一直以来,我都将军队的粮食问题摆在第一位。只有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稳定军心,提高战斗力。一江之隔的对岸太平、芜湖,就是仓廒之区、鱼米之乡。一边是饥肠辘辘,一边是仓廪之实。就凭这个强大的吸引力,也足以鼓起我所领导的这支饥饿之师的勇气。我决定先打过长江,攻占太平(今安徽当涂),然后再向江南地区发展。
经过三年的苦心经营,我的军队已经突破了三万人,所占据的地盘也在不断扩张,已经攻下滁州(安徽滁县)、和州(安徽和县)。如果说在此之前,这支军队还被人视为郭子兴的旧部,那么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已经将其打造成为真正属于我的虎狼之师。
我相继笼络了李善长、冯国用等谋略之士,受他们的影响,我也不再以一个农民的角度来构筑自己的理想。李善长、冯国用等儒士也对我有了更高的期许,他们甚至为我找到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汉高祖刘邦。当然我也会不由地认为,自己就是当世的刘邦。
在这期间,我还收服了一名重要将领——常遇春。常遇春是濠州属县怀远人,也算是我的同乡。此人生得相貌奇伟,有一身好气力,两只臂膀张开如猿,弯弓射箭百发百中。至正十二年(1352),二十三岁的常遇春跟随本县一个叫刘聚的人落草。刘聚虽然非常看重常遇春,但毕竟实力有限,仅限于方圆十几里范围内称王称霸,烧杀劫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