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奇特的一生全文阅读 > 第8章 人生的容量:如何做时间统计(2)

第8章 人生的容量:如何做时间统计(2)


  然而,事情还是弄清楚了。要采用这种方法,必须知道一切有效时间,洞察时间中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无话可说,这自有它的道理。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小时和那个小时都是平等的,每个小时都要结算。

  结算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举例来说,1965年9月的计划包括哪些内容?规定:10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学院里讲课,18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两天花在路途上。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多少小时,巨细无遗。比如,写信24封——38小时。开出必读书单。在照相时要干些什么。要给谁写一份评语。

  与学院里的职务有关的工作,也要做个计划,参考以往的经验,把时间大致安排好……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2030页。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制订计划。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45页,有时更少。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定出一定的量。

  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10%。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落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基本工作的时间也要计划一番:备课、生态学、昆虫学及其他科研工作。第二类工作的时间一般要比第一类多10%左右。

  他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每每使我惊诧不已。有时自然也有预计不到的情况。1938年的年度总结中,柳比歇夫写道,第一类工作没有完成,差28%:“主要的原因是奥丽雅和瓦丽雅病了,结果同人们打交道多了。”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年度总结是篇幅浩瀚的报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有记录。以1938年为例: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组织工作、动物研究所、基塔耶沃的水果研究所;多少时间用于同人们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

  从这份年度总结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书,都是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一年竟看了9000页,共用247小时。

  这一年写了552页学术著作,其中有152页付印出版。

  每一年过去,柳比歇夫都要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订下一年的计划了。下一年的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中心任务(1968年)是8月份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昆虫学会议,我准备在会上做个报告,谈谈经验分类法的任务和道路。

  他写道,哪些论文该在会议开幕前写完,在鉴定跳甲属上要做哪些工作,在乌里扬诺夫斯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各待多少天,那几年中他的主要著作《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两个流派》写多少页,分类学和进化论方面的《论分类学的未来》写多少页。然后大致安排一下时间,用他的计算单位来表示:

  第一类工作570(564.5)

  路途往返140(142)

  交际130(129)

  私事10(8.5)

  诸如此类,一共是1095。

  括号内是完成数字。括号内外的数字相差无几,说明他能多么精确地提前一年计划他的生活。

  他在总结中吹毛求疵地记上一笔:

  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也就是说,一切都相符,误差仅为1%!

  总结的价值和意义

  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中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是什么事情都要结算累计。

  “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65次——是多还是少?

  似乎是多了。话说回来,我也没有把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个比法。同我比吗?问题正在这儿——我就没有计算过,说不出我一年看几场电影,听几回戏,参观几次展览会。连大约的数字,我也一下子说不上。更说不出情况有什么变化: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这个数字发生什么变化,我看多少书,看的书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科学书籍和文艺作品的比重有什么变化?我写多少封信?每年有多少时间用在路上,用于交际和运动?

  我心中没有一个准数,对自己没有一个准数。我有什么变化,我的工作精力、我的爱好和兴趣有什么变化……说起来,我原来倒是以为了解自己的,可是一接触到柳比歇夫的那些总结,我才明白我其实是对自己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

  ……1966年,第一类工作共计1906小时,原计划为1900小时。与1965年相比,增加27小时。平均每日5.22小时,即5小时13分。

  了不起!每天有5小时13分钟搞纯学术工作,天天如此。整整一年没有休假,没有节假日!5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也就是说,5个小时内没有什么歇一会儿抽支烟的工夫,没有聊天谈话,没有遛达散步。仔细想想,这可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一连几年的数字结算如下:

  1937年1840小时

  1938年1402小时

  1939年1362小时

  1940年1560小时

  1941年1342小时

  1942年1346小时

  1943年1612小时等等

  这是基本科研工作的时间,其他一切辅助工作都没有计入。这是创造和思考的时间……

  任何一项最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

  柳比歇夫的工作比有的工人还重。他大可以像大仲马那样,举起双手,叫大家看看他手上的老茧,以此证明其言不虚。一年写了1500页!洗印了420张照片!这是在1967年。他可是已经77岁了。

  俄文书共读50本48小时

  英文书共读2本5小时

  法文书共读3本24小时

  德文书共读2本20小时

  7篇论文付印……

  ……由于长期住院,阅读的时间自然多了,但主要工作的计划还是超额完成了,虽然有许多事没有办好,例如《科学与宗教》一文占用的时间要比原先预计的多4倍。

  年度总结的详细,比得上整个企业单位的总结。逝去的时间,轮廓勾勒得多么精致多么清楚——那么些表,那么些图,那么些系数。柳比歇夫被公认是极高明的分类学家和数学统计专家之一,确实名不虚传。

  在其他项内,列入没有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欠下的债。

  达尔文《造物的神殿》5小时

  德·布洛埃尔《物理学中的革命》10小时

  特林格《生物学与情报》10小时

  陀布尔让斯基20小时

  欠债的账单每年重复一次,债务没有减少。

  有些材料是出人意料的: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151小时,最欣赏哪几部影片……

  他的总结看起来挺枯燥,研究起来却很有味儿。

  人在一年内能干多少事,能见识多少东西啊!太多了!每一份总结都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每一份总结都使我们为了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人的精力,如果明智地利用它,能创造多少成果啊!此外,我头一次发现,一年原来有那么大的容量。

  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1964至1968年……在跳甲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我如果能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论述大田跳甲属的专著,就满意了。收集完毕,但我并不指望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能确定各族系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虽然在形式上我哪一项都是连一半也没有完成,然而各项工作都有显著的进展……

  他的工作,面一般铺得很广。上面提及的那个五年计划,要搞数学、分类学、进化论、昆虫学和科学史。所以,总结也好,计划也好,都分成许多项、许多小项。

  时间统计好当然是好,可是对不起,这到底有什么用呢?有做统计的时间,是否不如去干些实际的事呢?节约出来的时间是否浪费在这些总结上了?

  尽管我们敬佩惊叹,还是有人提出许许多多讥讽嘲笑的问题。

  当然喽,首先在心灵深处一定是在挖苦:谁需要这些总结?说实在的,谁会去看它?不客气地说一句,他要向谁汇报呢?并且还用书面汇报。

  不管怎么说,心灵并没有把做这些总结简单地看成一项自愿的、从实用出发的工作,所以总在探究某种秘密的原因和动机。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是关心自我——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心和兴趣。是研究自我?真奇怪。他反正是怪人。我们要做到心安理得,最好把他看成怪人:人世间怪人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