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清朝原来是这样全文阅读 > 第12章 皇子夺嫡(2)

第12章 皇子夺嫡(2)


  康熙五十六年,发生了胤祉的属人“孟光祖欺诈案”。孟光祖在连续几年里,自称奉胤祉之命,到山西、陕西、四川等省活动,结交地方长吏,代表胤祉向川抚年羹尧赠送礼品,年回赠马匹银两,赣抚佟国勷送他银两缎匹。此事被直隶巡抚赵弘燮告发,康熙皇帝亲自过问,将孟光祖处斩,佟国勷革职,年羹尧革职留任。但是,康熙皇帝为了不牵连胤祉,对魏廷珍说,这事关乎诚亲王声名,你每天同他一处修书,知道他的为人,应当以身命保他。这是有意保护胤祉。

  上述事实说明,废太子后,胤祉也是不甘寂寞,希望成为新太子。其时,他是诸皇子中能够自由活动的年龄最大的人,这一点对他很有利。清太祖、太宗历来注重嫡子;其次是年长的儿子,所以褚英、代善、豪格相继受重用。

  康熙继承这个传统,立唯一的嫡子胤礽,重用长子胤禔。“废太子事件”后,胤祉、胤禛自然就处于特殊地位,而胤祉尤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康熙的一些信任,胤祉就以储君自命,希望获得储位。

  不过,胤祉尽管抱有幻想,但没有过多的活动。他身边只是几个文人,有一定学术地位,而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

  陈梦雷是耿精忠逆案中人,方苞是《南山集》案中人,他们受过流放和管制,没有活动能量。胤祉在兄弟中也没有特别要好的人。他没有竞争能力,很难在储位斗争中取胜。

  接着说十三阿哥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生母敏妃受康熙皇帝宠爱。康熙三十七年至四十八年,即胤祥13岁至24岁的12年中,康熙皇帝南巡、北狩、西幸、谒陵,几乎每一次都带着胤祥,为其他皇子所不能比拟。康熙皇帝六次南巡,胤祥竟随行四次,可见康熙爱其之深。

  胤祥与胤礽较为接近,或许可以算作太子党人。在第一次废胤礽时胤祥糟了殃,有关史料被雍、乾时期的史官遵照为尊者讳的原则湮没了,现在能知道的是,《皇清通志纲要》记载:胤祥与胤礽、胤禔同时被圈禁。应该说,在“废太子事件”以前,胤祥是康熙最喜欢的皇子,不过他在“废太子事件”中的表现令康熙痛恨,从而失去以后被选择为皇太子的可能。

  五阿哥胤祺年长,也得到康熙对年长诸子的共同待遇,参加少量的皇家事务活动,康熙说他心性甚善,为人孰厚,封恒亲王。他自幼由皇太后抚养,皇太后病危,他要去料理事务,康熙不允,却用胤祉、胤禛等办事,说明他没有能力,关键时刻不会得到重用。他对皇太子的位置是无所谓的,不竞争,也不结党。

  十二阿哥胤祹于康熙四十八年受封为贝子,当时并不引人注意,以后康熙出行,他往往侍从。康熙五十七年春,皇太后逝世,胤祹署理内务府事务。康熙在命胤出师的同时,重视八旗事务,命胤祹管理正白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旗务,这是皇子管理旗务制度的开始。

  康熙五十九年,裕亲王妃死后,胤祹奉命去办理丧事,六十一年正月奉命祭太庙,夏至祭地坛,秋分祭月坛,十一月出任满洲镶黄旗都统。看得出来,胤祹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在提高,显然康熙也是把他作为一个有才能的儿子来看待的,但是没有迹象要立他为皇太子。

  康熙皇帝对待皇子的态度,绝非一成不变,总是依据其人的素质、表现调整看法,因而皇子地位有升有降,钟爱者失宠而沉寂;默默无闻者得宠而显名;年长者总不会吃亏。

  在储位之争中,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参加并不算早,那是在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但是,胤禛后来居上。不露声色,则是他结党谋位活动的特点。最初,胤礽被废的时候,胤禔非常得意,接着是胤禩的被重用和受权贵的保举,胤禛看得清楚:他自己与储位无关,不妨表现得超脱一点,维持既得利益,争取未来处境好一些,为此采取四方讨好的策略,周旋于这场严重的政治斗争中。

  他的心腹戴铎,为他提出了一整套策略——其一,对皇父要诚孝:适当展露才华,若不露才华,英明的父皇瞧不上;若过分展露,便会引起父皇的疑问和猜忌。其二,对兄弟要友爱:大度包容,对事对人要平和忍让;能和则和,能结则结,能容则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嫉恨你,让没有才能的人把你当作依附。

  胤禛按照这套策略,一步步绕过皇位争夺中的险滩暗礁,向着皇帝的宝座曲折前行。

  胤禛与胤礽关系平常,既不像胤祉、胤祥与之密切,又不像胤禔、胤禩与之对立,胤礽被囚禁后,胤禛作为看管人之一,他揣摩康熙对胤礽的态度是恨铁不成钢,并不是要把胤礽置于死地,所以决定不对胤礽落井下石,而要保护胤礽的正当利益。

  康熙皇帝一度不让看守人代转胤礽奏言。胤礽曾说父皇批评我的话都接受,只是说我弑逆实在冤枉。这话关系重大,胤禛甘冒风险为其转奏,康熙听后取消了胤礽项上的锁链。这件事胤礽直接受益,对康熙正确理解废太子也有好处,胤禛这一手两面讨好,还令众人感到他讲义气,获得好评。

  胤禛与胤禩关系一般,又不是胤禩集团的成员,所以不希望胤禩成为太子,但也不想把关系搞得太僵,以免将来遭到打击,所以对胤禩集团持若即若离态度。胤禩党羽马尔齐哈与胤禛关系不错,他成为双方的联系人。

  胤禛对父皇康熙关心备至,与胤祉一道冒死劝康熙治病是最显著的事例。他在康熙面前给包括胤礽在内的诸兄弟说好话,打圆场,企图获得康熙的好感和信任。康熙曾说他度量过人,深明大义。

  胤禛这样周旋于父子、兄弟之间,收到了联络各方面感情的实效,并被晋封亲王。但当康熙说胤禛为胤礽保奏是伟人行为时,胤禛却否认此事。因为胤礽的命运尚难预料,如承认此事,可能被认为是太子党人,那就得不偿失了。可见胤禛工于心计。“废太子事件”锻炼了胤禛,为其日后争夺储位积累了斗争经验。

  胤礽再次被废之后,更多的皇子参加到谋求储位的斗争中,胤禛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认识到这时是“利害攸关,终身荣辱”之际,决心参加储位的角逐。

  胤禛制定了处理父子、兄弟、朝臣、藩属诸种关系的策略,以争取各方面的好感和支持,建立与扩大自己的力量。

  康熙皇帝英明果断,胤禛因而认为,自己若表现得愚蠢,必然被轻视,弃置一旁;但锋芒毕露,又会被认为有野心,可能遭到打击,这两种表现都会使自己与储位无缘。为此,既要表现出有能耐,又不要重蹈胤禩的覆辙。对待诸兄弟,要以胤礽暴虐为鉴戒,多团结人,使有才能的不嫉妒,无才能的人来依靠;对百官,加意笼络,无论是亲贵、朝官、侍卫、汉人,都要和好相待,以便制造舆论,影响皇帝;对藩邸人员加以培植,造成自己的嫡系势力,作为斗争的核心。

  胤禛的活动手段是力图隐蔽,他三番五次说他对皇位不感兴趣,故而不收党羽,不树私恩小惠,与舅氏家族、与妻族和姻亲关系都很平常,与满汉大臣、内廷执事人员没有一个亲密往来的,同兄弟也不私相结交,有的人要投靠门下,还严加拒绝。其实这都是做给人看的假象,在结党纳派方面,胤禛较其兄弟有过之而无不及。

  胤禛分封在镶白旗,按照清朝制度,他得有属下人,他们之间在名分上是主奴关系,即使其人出任高官,对本门主人讲也是附属。胤禛自决定争取储位,就鼓励、帮助属人谋求官职。

  戴铎的哥哥戴锦,经胤禛派人到吏部活动,出任河南开归道,戴铎在康熙六十一年由广西按察使升任四川布政使,沈廷正由笔贴式任兰州府同知;魏经国为湖广总督。年遐龄曾任湖广巡抚,又一子年羹尧为川陕总督。胤禛为扩充财力,与他的兄弟一样做买卖,如同傅鼐到苏州贸易,还派人到浙江与英国人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