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清朝原来是这样全文阅读 > 第15章 残酷“文字狱”(2)

第15章 残酷“文字狱”(2)


  这个机会曾静等了很久,终于还是来了。雍正五年(1727),张熙带给曾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岳钟琪上疏斥责雍正帝。这说明,这位爷也对雍正强烈不满。

  也不知道张熙是从哪里弄到的这个消息,是真是假现在我们无从所知。可当时曾静一听就信了,当即就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

  于是,曾静立马决定,派张熙去拉拢岳钟琪,让他造反,恢复大明江山。实际上,这师徒俩此刻心里压根儿就没底,但他们决定赌一把,有“雍正的十条罪状”的理论在,这事儿未必就不能成。

  1727年,张熙来到西安。他以一种比较雷人的方式求见了岳钟琪。就在大街上,张熙拦住了乘轿回署的岳钟琪,向他投递了一封书函。

  岳钟琪接过书函,打开一看,浑身冒汗。他先以为是谁投错了书信,可见到书函封面写着“天吏元帅”,便有些诧异,决定亲自拆阅。

  书函写的全是雍正的罪状,十大条,触目惊心。岳钟琪觉得事关重大,立即下令把张熙抓来审问。此时的张熙理直气壮,大有一副英雄气概,直言不讳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和企图。

  岳钟琪开始怀疑这人精神有些问题。怎么能把对雍正个人的攻击,当作反叛朝廷的借口呢?到底读过书没有?

  张熙却不以为然,和岳钟琪展开辩论,说你也是汉人,也和满人有世仇,难道你不想报仇吗?

  这话说得岳钟琪直犯愣,自己虽是汉人,可自己的祖宗并没有被清廷屠杀过,不仅如此,雍正还破例重用他,让他担任陕甘总督,掌握重兵。他和清朝有什么世仇啊?

  见岳钟琪疑惑,张熙向他解释说,将军姓岳,南宋名将岳飞也姓岳,清朝的先人是金人,岳飞当年就是被秦桧勾结金人给害死的。您是岳飞的后代,这就是世仇,现在您手握重兵,正好报仇!

  岳钟琪听完,不再疑惑,他确定张熙精神有问题。什么乱七八糟的都硬往一块儿扯。岳钟琪都气笑了,当即下令,将张熙打入死牢。

  在牢中,岳钟琪拷问张熙,谁是幕后的主谋?没想到,张熙骨头硬嘴很紧,坚决不招。于是,岳钟琪想了个计策。翌日,他把张熙请出牢中,说自己其实早有谋反之心,只不过是试探张熙而已。如果不试,怎么知道你是真的想反清呢?

  张熙很高兴,他在牢中就盘算,怀疑是岳钟琪在试探自己,果不出所料,就是在试探自己。于是,张熙立刻就招出了幕后的策划人和指使人——他的恩师曾静。岳钟琪得到了供词,又将张熙打入死牢。而后,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等人,一面写了一份奏章,把曾静、张熙等人图谋造反的事情汇报给了雍正。雍正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命大学士、九卿、詹事、科道、翰林、刑部等将该案细细研审,依据刑律定罪。几个部门将案犯逐一提审一遍,经过几轮的严刑审问。曾静把事情一点不漏地全盘交代了。案子很容易就破了,此案自然牵连到吕留良,吕留良此时已经过世,于是,雍正下令,将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开棺戮尸。吕留良的第九子和学生被斩立决。然而,让人疑惑的是,真正的首犯曾静却没有被处死。按理说,他应该第一个被千刀万剐,但他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雍正皇帝下令,暂不处决曾静,要将他押解回京,再做出处理。这期间,雍正皇帝曾令朝廷官员并各省总督、巡抚、道府守令、各地学官依次议论曾静的应得之罪。清廷官员于是纷纷表态,认为曾静罪大恶极,法不可赦。曾静到了京师,朝中的大臣们献上多种处决曾静的方式。但雍正都没有予以采纳。因为这时的雍正并不想让曾静死,要除掉这个头脑发热的无能“愤青”,就像踩死一只蚂蚁那样容易。雍正心里另有主意,他要亲自会会曾静。

  其实,“文字狱”案在雍正朝,已不是第一次发生。雍正皇帝即位后不久,翰林徐骏上书奏事,不小心把“陛下”的“陛”字写成了“狴”雍正见此奏章,认为这是“辱骂皇帝”立即诏令将徐骏革职。之后,在徐骏诗集中查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两句诗,雍正牵强附会,认为“清风”影射朝廷,“清风不识字“无疑是诬蔑皇帝不识字,于是又下一道圣旨,将徐骏处以死刑。

  江西考官查嗣庭,在一年身为考官出试题“维民所止”。试题一出,即有人密告雍正,说查嗣庭试题有影射陛下断头之意。雍正不解,经人解释,“维”字是去了头的“雍”字,“止”字是去了头的“正“字。“雍正”是胤禛的年号,去了头成“维止”,岂不意味陛下断头之意吗?雍正听信谗言,龙颜大怒,立即下旨把查嗣庭拿解进京,下狱问罪。

  然而,对曾静的这桩“文字狱”案,雍正自有主张。而此时的曾静,非常害怕,痛哭流涕,发誓要痛改前非。雍正则饶有兴致地和曾静展开辩论,对吕留良的言论做了全面批驳,对曾静指责他弑父逼母夺嫡自立之事,逐条进行反驳。曾静自然不可能与雍正辩驳。雍正彻底反驳曾静历数自己的“十条罪状”,每反驳一条,就有人记录一条,最后汇编成一本书类似于访谈的书籍。雍正给这本书取名为《大义觉迷录》。

  曾静这时候倒挺机灵,他得知了这一点,立马写了一本《归仁录》,对雍正的仁德大肆吹捧和赞颂。与他历数雍正的“十大罪”形成鲜明的对比。曾静是一个好写手,当权者需要什么稿子,他就写什么稿子。原来,“愤青”也有一颗柔弱温顺的心。

  雍正读了曾静的新作《归仁录》后,心中大喜。他把《归仁录》中的内容装进了《大义觉迷录》,怎么装的呢?就是把自己辩驳“十大罪”的话,用曾静之口回答出来。这样,一本详实、丰厚、拥护清朝统治的全新《大义觉迷录》就面市了。雍正决心将此书打造成一本畅销书。怎么畅销?一是走官方配送路线,下令全国学校的教官督促士子阅读,把阅读此书当成一次政治任务来完成,玩忽职守者一律治罪;二是做广告宣传,嚷嚷得全天下都知道,雍正命曾静到江宁、苏州、杭州等地宣传此书的内容。

  《大义觉迷录》确实畅销了,曾静将它广为传播。对曾静来说,传播此书,就是传播雍正的仁德。在这个事情上,曾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算是将功折罪。雍正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过,还给他安排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他下令在曾静的家乡湖南成立观风俗使衙门,曾静就在观风俗使衙门上班,继续配合雍正,在各地宣讲雍正的仁德。雍正认为自己这步棋走得很精,他不杀死曾静,而是利用他为自己脸上贴金,以为这样既可安抚民心,又落下一个仁慈的口碑。曾静也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为雍正打工。

  雍正的本意是要在民间肃清影响,宣扬自己的功德,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造成谣言四起。至此,这起“文字狱”案并没有最终结束。雍正死后,乾隆即位。即位之初的乾隆,首先面临的是,父皇雍正留下的因苛政而导致的紧张政治空气。

  雍正以“严猛治国”,而严有余宽不足。政令苛刻且复杂。而乾隆的施政思想是“执中两用、宽严互济,交相为用”。他曾对大臣说,治天下之道,贵得其中。乾隆认为《礼记》中的“一张一弛,为文武之道”,正是自己应该奉行的为政之道。为政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恩威并施、刚柔并济。他再三号令大臣们要以此互相勉励,不许有丝毫懈怠,更不能矫枉过正。乾隆一方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又纠正雍正时期的错案,以及一些错误的政策。其中被纠正的一起错案就是“吕留良案”。

  “吕留良案”源于信徒曾静与张熙的策反,策反这样的事任何政权都是不会容忍的,按常规处置本来也很简单,但是到了雍正手里,却掀起轩然大波,变成一件牵动帝国上下,闹得鸡犬不宁的大案,施刑之酷,株连之广,骇人听闻,这表明了雍正政权的随意与残酷。其实,封建时代独夫治国,政权的本质便是随意与残酷的,只是若干帝王能够借重别人的智慧,明白“民可覆舟”的道理,在随意与残酷方面有所节制。

  雍正对吕氏一族的惩处十分残酷,却释放了主犯曾静和张熙。乾隆即位后,立即下令逮捕曾静,并将他斩杀。同时收缴、焚毁了《大义觉迷录》。

  曾静被处决后,“吕留良案”还留下一个吕四娘侠义复仇的民间传奇。据史书记载,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日,雍正还在处理政务,晚上得病,次日凌晨便死亡。由于死得非常突然,于是在官场民间,便产生了种种猜想和传说。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吕四娘报仇削取了雍正首级。吕四娘就是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案”案发后,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因此幸免遇难。年仅十三岁的吕四娘秉性刚强,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凤池传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清宫,刺杀雍正,削下头颅,提首级而去。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省易州泰陵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