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王朝12位皇帝中,雍正皇帝是一位很难准确描述的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勤政有为的皇帝,而他的性格中又有残暴多疑的一面。雍正皇帝在位仅13年,但从他继承大统到离奇死亡,一路迷雾重重,这使得他尤为神秘。
正因为如此,关于雍正的猜测、诋毁和谣言始终不断,甚至被诉诸文字,从而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文字狱”案。
事实上,清朝的“文字狱”由来已久,早在康熙时期就发生过一起著名的“文字狱”案,历史上称为“庄廷案”。
此案要从浙江湖州府的南浔镇说起,在南浔镇上,有一户姓庄的豪门巨族,家资万贯,家族中的父子兄弟,人人博览经史,精通诗文。其中有个叫庄廷的,十五岁就进了国子监。可是后来,庄廷生了场怪病,眼睛瞎了,但他毫不气馁,认为司马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自己为何不能成为一个盲史家,而名留青史呢?
事有凑巧,邻里中有个明朝天启宰相朱国桢的后代,因家中贫困,想把家藏朱国桢《明史》稿本出卖。庄廷闻讯,便用一千两银子买了下来。
可是,朱国桢的《明史》缺了崇祯一朝的史实,庄廷组织了江、浙名士茅元铭、吴之铭等十多人,对朱氏《明史》加以增补润色,编成一本《明史辑略》,算是自己的著作。
不久,庄廷死了,他的父亲庄允城将此书刻印,花钱请名人李令皙作序,把参与编写的人都列名书中。为了提高书的身价,又在未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查继佐、陆圻、范骧作为“参阅者”,也擅自列入。
庄廷的岳父朱佑明,对书的刻印曾赞助不少钱,要求书板刻上“清美堂”三字。清美堂乃是明代大家董其昌的手笔,是给朱国桢家写的堂匾,朱佑明把自己说成是朱国桢的本家,是为了炫耀。
庄氏《明史辑略》问世后,范骧好友、解任户部侍郎周亮工,觉得书中有些文字关碍当局,弄不好会吃苦头,劝范骧等三人向官府自首。三人均等闲视之,不以为然。当然这也是为己沽誉的好机会。湖州地方官与庄氏关系较好,敷衍一番,将此事压了下去。谁也没想到,有个因贪赃枉法、削职为民的吴之荣,得知了这一消息,认为可以借机发笔横财,便上门向庄允城和朱佑明敲诈。庄、朱两家不但不买他的账,还买通官兵将他逐出湖州。吴之荣一气之下就告到京城。
康熙元年(1662)冬,朝廷派罗多等来到湖州府。下车伊始,就逮捕庄允城、朱佑明,追查书板。连人带物押解刑部大牢。
最初,当事人对此案的严重性还认识不足,因为吴之荣告的仅仅是庄、朱二人,交上去的也是撕了序文及参订者名单的书。庄允城也自认为不会有大问题,因为他曾将此书送往通政司、礼部、都察院三衙门备过案。朱佑明则希望同贪财的府学教授赵君宋搞交易,表示若能鼎力相助,愿将家产分一半给他。
刑部查出了庄氏《明史》扬明、毁清的八大罪状,定为逆书。严刑拷讯下,庄允城供出了作序人李令皙,李经不起拷打惊吓,加上老病,死在狱中。赵君宋也不得不交出完整的《明史辑略》,铁证如山。
康熙二年正月二十日清晨,湖州城门禁闭,按书内名单挨家搜捕,父子兄弟姐妹祖孙,以及内外奴仆一律擒拿;仅李令皙一家被捕的就有百十口,连前来拜年的亲戚和看热闹的邻居也一齐拿下。庄、朱两家抓了好几百人不算,不在湖州的还要通缉追拿归案。
同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杭州弼教坊刑场上大开杀戒,有的被凌迟,有的被重辟,有的被处绞。庄廷被掘坟碎尸。书中署名的十八人中得以幸免的只有四人:董二酉在结案前三年身死;查继佐二十年前无意中接济过一个乞丐吴六奇,此人现在平南王尚可喜手下任广东提督,他为查打点疏通,说查与陆圻、范骧三人并未参与,系被庄允城擅自挂名,又属首告,故无罪开释。其余十四人加上庄允城、朱佑明均遭凌迟。庄、朱家族中,男子处斩,妇女幼男有的流放边区;有的配给旗人为奴。凡与《明史辑略》有关的刻写、校对、印刷、装订者,以及贩书卖书、购书藏书的,甚至读过此书的,不下两千余人,全被牵连锒铛入狱。
上任才三个月的湖州知府谭希闵、推官李焕宁、库吏周国泰等以隐匿罪处以绞刑。归安训导王兆桢到任不及半月,以放纵看守罪被绞死。赵君宋不仅未因献书立功,反而被判私藏逆书之罪,砍了脑袋。浙江将军柯奎受贿包庇,革职为民。原湖州知府陈永命,坐受贿包庇罪,虽已在山东自杀,亦追尸置杭州法场,当众分尸三十六块,并株连其弟江宁知县陈永赖。
事后,吴之荣得到朝廷封赏,捞了庄、朱两家财产的一半,又起复做了个右佥都御史。有书记载说,康熙四年秋,吴之荣从福建回来路上,突遇狂风,雷电交加,骤得恶疾,肉化于地,骨存于床,人们都说他是遭报应,被天雷劈死的。
与康熙朝恐怖的“庄廷案”相比,发生在雍正朝的“吕留良案”却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吕留良案”主角并不是吕留良,而是另一位书生,名叫曾静。但事情是由吕留良开始的。
吕留良是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从小聪慧过人,八岁就能赋诗作文。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个知名学者,在明朝灭亡后,吕留良多次参加了反清斗争,但都没有成功。胳膊拧不过大腿,吕留良造反不成,就在家收学生教书。有人举荐他做官,他很傲气地拒绝了。教书也不清净,此时的吕留良情绪很低落。情绪低落的人,要么自杀,要么出家。吕留良选择的是后者,他到寺院里当了和尚去了。
在寺院里,吕留良著书立说,在他的书中,有不少反对清朝的内容,但他的反动读物,一直没有公开发表而流传世间。因此,直到吕留良死后,也没人注意。实际上,吕留良在庙里写的书,也就是一个对当时社会极度不满的愤怒文人,在博客上的自言自语。可谁也没想到,有人在无意中读到后,竟成了吕留良的粉丝。这位粉丝就是曾静。曾静当时身居湖北,是个落第书生,他偶然拾得吕留良的大作,读后被其思想所强烈感染,对吕留良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曾静决定,要做吕留良的骨灰级粉丝。
所谓骨灰级粉丝,就是要收集到偶像的全部作品,欣赏、收藏,甚至模仿。曾静就打算这么干,但他自个儿不去,支使他的学生张熙去寻找吕留良的全部遗稿。张熙是个好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就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寻找遗稿。
这一去,还真就找到了遗稿,两本。一本叫《知几录》,一本叫《知新录》。张熙如获至宝,大老远来一趟,总算没辜负曾老师的心愿。不仅如此,还有非常意外的收获。此时,吕留良早就死了。在寻找反动图书的过程中,张熙还偶遇了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双方结识后一聊,十分投机。张熙当即决定,把吕氏的俩学生带回湖南,给曾老师一个特大号的惊喜。
曾静果然很惊喜。他和张熙,以及吕氏的俩学生,一起谈理想,侃人生,大肆评论清朝政治,越聊越来劲,越聊越愤慨。为什么愤慨呢?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改朝换代时,总有一些人,尤其是文人、士人,是不愿同新朝合作的。伯夷和叔齐在周武王灭掉商朝后,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元朝初年的时候,一些宋朝遗臣和文人应召做了新朝的官吏,内心却很矛盾。有的隐居表示不与新朝合作,他们既彷徨又苦闷。
清朝入关,进入北京后,又以夷制夏,再推行“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等“六大弊政”。中原地区的汉人,特别是士人、文人内心深处是相当不满的。
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知识分子中间有着相当激烈的民族敌忾情绪。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之后,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暴动结合起来,使清朝统治不得安宁。吕留良就是以文字作品诋毁清廷的一个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曾静等人决心要继承吕留良的反清思想,以实际行动来推广吕留良的反清思想,进而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可几个读书人,手里既没刀又没枪,且手无缚鸡之力,怎么谋反啊?必须拉拢有兵权的人才行。于是,曾静下决心,一定要找到这个人。在此之前,曾静先建立了一套理论,那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雍正的劣迹。而后,他十分八卦地为雍正皇帝总结了十条大罪状,这些罪状为: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从人品、性格到私生活,一个都没落下。曾静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找到手握兵权的人,就用这套理论去游说他,让他听自己的,推翻大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