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藩属之外,胤禛违法结交宦僚,通过马尔齐哈、年羹尧联络礼部侍郎蔡珽,蔡以学士不便与王府来往辞谢,及其出任川抚,往拜胤禛,并推荐左副都御史李绂。胤禛乘戴铎往福建赴任之机,命其带礼物给闽浙总督觉罗满保。
隆科多原是胤褆党人,后来他的家族转而支持胤禩,隆科多不再结党,取得康熙信任,五十年取代胤礽党人托合齐职位,任步军统领,五十九年兼任理藩院尚书,六十一年十月胤禛奉命清查京仓,隆科多为成员之一,可能就在这时成了胤禛的人。
废太子过后,胤禛与兄弟间交往不多,唯与胤祥关系密切。胤礽废后,胤祥失宠,两人仍往来频繁,宴集唱和,胤禛能随康熙巡幸,胤祥只能留在京城,给胤禛诗词、书信,后者保存的诗歌就有三十二首。胤禛继位就重用胤祥,说明这搭档关系早就建立了。胤禛对其党人严厉控制,不容对他不忠。年羹尧少年得志,没把主子看在眼里,他给胤禛书启,称臣而不称奴才,胤禛回批,大骂他是“儇佻恶少”,用来书中的“今日之不负皇上(指康熙),即异日之不负我(指胤禛)者”的话威胁他,说他引诱自己谋位,拿这个书启做证据,随时可以向康熙告发。并令他带到住所的弟侄、十岁以上的儿子送回京城,以示惩罚。
戴铎不愿在福建做官,想告病回京,胤禛说他没志气,鼓励他:“将来位至督抚,方可扬眉吐气,若在人宇下,岂能如意乎!”即要死心踏地跟着主子谋取高位。
胤禛经营的小集团有其特点:形成在康熙季年,比胤禩、胤、胤祉等人的都晚;成员不多,要人也不多,与胤禩、胤无法相比,但是他的人员到时都能安排上用场,作用不可低估;活动隐蔽性强,像戴铎的转交觉罗满保礼物,是见其家人,而不做直接的沟通。
特别要指出的是胤禛利用与佛徒交游掩护他的结党谋位活动,令康熙产生他不结党的错觉,也给对手以无所作为的假象。所以当时胤、胤禩、胤祉被社会舆论传得沸沸扬扬,大有被册立之势,而胤禛则很少有人议论,这看起来似乎对胤禛不利,其实不然,这与战场上的情形一样,冲锋在最前边的往往容易最先倒下。而胤禛冷眼旁观、动心忍性,既免受了打击,又经受了磨练,也锻炼了能力。对于胤禛的品行,康熙在四十七年说他幼年有些喜怒不定,又教诲他遇事“戒急用忍”。喜怒不定与“戒急用忍”,指出了胤禛的弱点,就是毛躁,容易冲动,感情用事,说过头话,办过头事。毛躁对于一个人不好;对官员尤其不好,对于一个皇帝,影响更大。康熙皇帝评价胤禛急躁,是按照对皇子的要求而言的。胤禛深知这事的重要,当康熙旧语重提时,回奏说:“经父皇教诲,已经改正,而今已过三十岁,这个评语关系生平,请不要记在档案里。”康熙皇帝接受了这份请求。
胤禛结党谋位时动心忍性,真是“戒急用忍”,喜怒不形于色,他学习禅学,大概也是用它帮助克服这个毛病。他成功了,取得了康熙的谅解,这个缺陷不会影响对他当皇太子的选择,但是胤禛在做了皇帝以后,自我克制减少,老毛病又犯了。
康熙皇帝和胤禛的父子感情逐渐加深。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早在四十六年十一月胤禛请乃父临幸府园进宴。统计《实录》资料,康熙先后去胤禛的圆明园和热河狮子园十一次。有一次是胤禛把乾隆引见给康熙,一时三皇帝交谈,后世传为佳话。
总之,他们父子关系很好,偶有小疙瘩,也能很快消除。胤禩失宠后患病,康熙皇帝派胤禛去探视,胤禛错以为父亲宽恕了胤禩,因此跑前跑后,表现得过于热情,康熙大为不满,欲惩治胤禛。胤禛赶忙认罪,并得到康熙皇帝的谅解。
康熙皇帝对胤禛也着意加以培养,让他参与管理皇室寿庆丧葬祭祀事务,并参与管理部分国家事务。胤禛办事特点是认真负责,事无大小,凡康熙交办的,必恪尽职守,办理完善。在其办事中,透露出严肃执法的精神,主张奖惩严明,对违法者、渎职者,决不宽容,为的是严肃法纪,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
他这种作风很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再加上他能领会康熙的意思,有爱戴之心,又能殷勤小心,是个孝顺儿子,这一点也符合他立太子的条件。可见,康熙心目中应该是把胤禛作为皇储的候选人之一。但由于有前面的教训,再加上康熙对胤也比较看重,委以重任,因此最终没有立储。康熙皇帝晚年,因其诸皇子争夺皇位的事而大伤元气,郁结成疾,最后悲离人世。他曾说:“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置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这段话,是康熙皇帝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晚年的境况自喻。齐桓公晚年,五个儿子树党争位。齐桓公刚死,诸子相攻,箭射在他的尸体上也没有人顾及,他的尸体在床上躺了67天也没法入殓,以至于长满了蛆虫。
由此可见,康熙皇帝晚年的心境是多么的悲苦。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康熙皇帝前往北京南郊的南苑狩猎,突然偶感风寒,起驾回到畅春园后,病势日重,生命垂危。到冬至那天,按照常例,康熙应当去主持祭天仪式,但当时他已经病得起不来了,最后只能派四阿哥胤禛前去代为行礼。
胤禛在主持仪式的时候,忽奉急召,命他立刻赶回畅春园。等胤禛回来后,发现康熙命如游丝,已在弥留之际了。
当时,有皇子七人及尚书隆科多在旁伺候,康熙皇帝见胤禛回来,即示意宣读遗诏。遗诏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遗诏中的话,很明确,让胤禛继承皇位。
这时,其他皇子的反应不一,或惊讶或愤怒,人情百态,尽在此刻。比如八阿哥胤禩,本来太子废黜后,他继位的呼声最高,当听到遗诏宣布后,胤禩佯作悲痛之状,当即走出殿外,以掩饰心中的愤懑。
在宣布完遗诏后,康熙皇帝便魂归九天。随后,胤禛为父皇康熙穿好长寿袍,并亲视收敛完毕,便立刻回到乾清宫行即位大礼,即为后来的雍正皇帝。这一年,胤禛已经四五十岁了。
但民间对雍正即位却有多种传闻。《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说,康熙临死前,曾经手书遗诏曰:“朕十四皇子即缵承大统。”十四皇子就是胤,当时正在西北统兵,颇得人心。所以,民间传说康熙本有意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但是,胤禛侦得遗诏所在后,将“十”字改为“第”字,然后屏退各位兄弟,一人入畅春园侍疾,其他人均不许入内。据说康熙当时已经昏迷,醒来后突然发现只有胤禛一人在侧,知道被其欺骗,大怒,用枕头和念珠投击胤禛而不中,胤禛则跪而谢罪。过了没多久,康熙皇帝便撒手人寰,而胤禛持念珠和遗诏出来,并宣布自己继位。
也有人说,窃诏篡改一事,其实是大将军年羹尧的策划。民间传说,雍正之母先私通于年羹尧,入宫八月就生下了雍正。因此,年羹尧就抓住机会窃诏篡改,帮助雍正夺取皇位,而年羹尧在雍正时代初期权倾一时就是证明。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正取,还是逆夺?从胤禛登基至今200多年以来,都是学术界激烈争议的问题。
在今天的深圳市档案馆展厅,一幅存在了200多年的“康熙传位遗诏”似乎能对雍正继位之谜做一个解答。这幅“遗诏”长1.55米,宽0.8米,诏书上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是同一内容。汉文大概共有1700多字,最后关键的话是:“雍亲王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短短的31个字,似乎可以澄清近300年的谜团。所以,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疑案当解。
目前,虽然对于这份遗诏是否出于康熙至少尚有争议,但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却逐渐被学术界认同。有一种观点认为,康熙皇帝认识到自己晚年过于仁慈,官场腐败现象严重。大清王朝需要一位能彻底整治吏治的新皇帝。于是,铁面无私、政绩卓著的皇四子胤禛就成了最佳选择。另外,康熙很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常带在身边亲自调教,康熙选择雍正,也保证了大清能有两代好皇帝。因此,雍正篡位一说应该是其政敌制造的谣言,并无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