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权独揽的多尔衮,开始排除异己,首先清除的是另一位摄政王济尔哈朗。入关后的济尔哈朗,基本不过问国家大事,甚至还沉溺于享乐中。但这不仅没让多尔衮放心,反倒让多尔衮抓住了把柄——多尔衮为了让自己的亲弟弟多铎做辅政王,给济尔哈朗安了一个“王府规格超标”的罪名,强行把济尔哈朗的摄政王爵位给剥夺了。过了一年,多尔衮又把与他争夺皇位的豪格定了罪,豪格最后死在了牢狱之中。
随着权力的迅速增长,多尔衮愈发霸道专横,颐指气使,生活穷奢极欲。他的妻妾究竟有多少,难以统计,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个妃子。而且,多尔衮还曾逼迫朝鲜送公主来成婚,公主送来了,他玩弄一番之后,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国内鸡犬不宁。
而身为天子的顺治皇帝则战战兢兢,仰人鼻息,任人摆布。尽管如此,顺治皇帝在年纪尚幼时,就表现出一个帝王应有的气质和不可冒犯的尊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明显。
史料曾记载了他登基前的一件小事。当时,迎接他前往笃恭殿举行登基大典的仪仗队,正要整装待发的时候,他的乳母提出要与他一起乘坐仅供皇帝专用的辇车。这个表面放肆的要求,其实是乳母觉得他年纪太小,为他担心。但顺治皇帝却坚持一个人乘坐,他认为,这辆看似普通的辇车,代表了一个皇帝的尊严,没有人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由此可见,顺治皇帝的成熟俨然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
试想,自小便认为皇权尊严至高无上的顺治皇帝,对于多尔衮的妄自尊大、蛮横专权,怎能不心生忌恨?
关于多尔衮的狂妄自大,《中国史稿》中曾有这样的记载:“随着权势的急剧膨胀,多尔衮对顺治的表面尊崇也无影无踪。顺治四年(1647),他以体有风疾,跪拜不便为由,对顺治帝不再行跪拜礼。”
而《清史稿》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四年十二月,王以风疾不胜跪拜,从诸王大臣议,独贺正旦上前行礼,他悉免。”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围猎,不慎坠马受伤,于十二月初九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噩耗传到京城,顺治皇帝下诏,举行国丧。次年正月,顺治皇帝亲政,一个月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宣布了多尔衮的十大罪状。没收了多尔衮的家产,罢免剥夺了多尔衮的爵位和奖赏,并诛杀追随多尔衮的党羽。接着,又掘开多尔衮的陵墓,割下其头颅,用棍子和皮鞭抽打蹂躏后,抛置于荒野。
关于这一段“鞭尸”之说,来自于当时在北京居住过的两名外国传教士,他们回国后,写了一本书名叫《鞑靼战记》,书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多尔衮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无论《鞑靼战记》的记录是否完全属实,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多尔衮的陵墓确实是被毁坏了多次。
另外,顺治皇帝当时也曾下旨,任何人不得为多尔衮扫墓祭祀,让其不得享血食,这算是封建时代最为严厉的惩罚了。致使此后的一百多年间,无人敢论及多尔衮,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多尔衮的五世孙淳颖继承了睿亲王爵位。
而关于多尔衮摄政七年后,突然去世的确切死因,官方的史书记载却很含糊。多尔衮死时,正值壮年,一个长年驰骋沙场的壮年男子,怎么会在围猎时,不慎坠马就命丧黄泉了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他的英年早逝?
其实,多尔衮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多尔衮摄政日记》中说,入关之后,多尔衮“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涨,体中时复不快”。还“素患风疾”,即脑血管病。
豪格曾诅咒多尔衮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另外,久病缠身的多尔衮,纵欲过度也是他猝死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顺治六年(1649)三月,多尔衮年仅三十六的亲弟弟多铎出天花而死,两个弟妹坚持一同殉死;接着,他的两位嫂子(阿济格的福晋)也因出天花而相继去世。
不久,多尔衮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又因出天花去世。亲人们的接连死去,让本就多病的多尔衮,心头笼罩了巨大的阴影,这无疑加剧了他的病情。
然而,对于多尔衮来说,无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欠佳,有多严重的病症,他在权力的追逐中,从未停息过自己的脚步。
回顾他与兄长皇太极的恩怨,便能更清楚这一点——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多尔衮的母亲被逼殉葬,而此时的多尔衮还不满15岁,当然无力争夺汗位。成年后的多尔衮一直对皇太极不满,但皇太极是同父异母的兄长,又是皇上。所以多尔衮不敢犯上作乱。但多尔衮是一位难得的将领,他作战勇猛,杀敌无数,皇太极需要像多尔衮这样的帅才。
崇德四年(1639)二月,皇太极投入10余万兵力发动松锦大战。锦州城是辽西的重镇,皇太极视此役为统一华夏的生死之战,于是命多尔衮亲自挂帅。皇太极的战略意图是,派重兵强攻锦州,断绝锦州的外部通道,逼迫锦州城投降。
当时,守卫锦州的总兵祖大寿,是袁崇焕手下的一员骁将。他指挥锦州军民坚守城关。关于此战的战术运用和想法,皇太极已对围城的兵士将领做了详细说明,尤其叮嘱过主帅多尔衮,但多尔衮不愿意强攻。他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商量,决定让兵士和军官轮流回沈阳探亲,一次每一编队放5人回家,每个旗放副首领一名回家。
兵士回家,营中兵员减少,多尔衮担心祖大寿出兵反攻,就下令全军从现有包围圈后退30里安营,这下激怒了皇太极,他立即命令兵部参政谭拜率兵替换多尔衮。同时,命令多尔衮驻扎辽河,没有指令不准进入沈阳。
多尔衮见皇太极大发雷霆,只好驻军辽河。这之后,皇太极派范文程等人训斥多尔衮不听命令,又定了豪格一个不加劝谏的罪。此事共牵涉了10余名将领。后来,多尔衮上书申诉,说让士兵回家是为了修治盔甲、器械、屯兵养马。
皇太极听后,更加震怒,认为多尔衮是巧言强辩,有了过错不知改正,还敢欺上,于是让多尔衮自己议罪。范文程面见多尔衮,向他传达了皇太极的谕旨。多尔衮对范文程说,我不逼迫众兵强攻锦州城,反而遣兵回乡探亲,违抗了圣旨,耽误了攻克锦州的时间,我是总理兵权的主帅,发号令的人是我,遣兵回家的人也是我,按军法,违抗圣旨者罪该当斩。
多尔衮这么说,显然是看出了皇太极的心思。他很清楚,皇太极是想借机除掉他的这个劲敌。同时,豪格也看出父亲皇太极的意图,他对皇太极说,睿亲王是王,我也是王,只是睿亲王是我叔叔,才总握兵权,但他制订的作战计划也和我有关,所以我也当死。
最终,皇太极只好免了多尔衮的死罪,把多尔衮降为郡王,不让他议政带兵,以示惩戒。
一个月之后,皇太极又重新起用多尔衮。经过上一次的教训,多尔衮变得服帖了不少。皇太极在处理与多尔衮关系的问题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既是兄弟,更是君臣。”
这件事让多尔衮深刻地明白,权力有多么重要。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当上了“皇父摄政王”,大权独揽,而后又从权力的巅峰坠落到万劫不复的深渊。但无论怎样,权力都是一个男人的剐骨钢刀。权力,可使猛男屈服,可让美女脱衣,可收钱财入囊,可享优越之感,可为祖宗增光,可被后代称诵。古往今来,无数人等追之、逐之、争之、夺之。为此,不惜流血牺牲,化身白骨,腐为骷髅,不惜背信弃义,声名狼藉,遗臭万年。纵然人生如梦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不过是短暂的机缘巧合,而拥有权力的人生,终究不同,昙花一现总还现过,君不见众多人的一生永远是含苞欲放,却始终也没绽放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