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清朝原来是这样全文阅读 > 第4章 皇权斗争(1)

第4章 皇权斗争(1)


  前面说到“剃发令”,事实上,颁布“剃发令”的并不是顺治皇帝,而是摄政王多尔衮。1643年,顺治皇帝登基,年仅六岁,由于年龄尚幼,尚未亲政。1648年,多尔衮被封为“皇父摄政王”,这个怪异的称呼,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不少人认为,只有皇帝的母亲屈尊下嫁,多尔衮才能获得这种尊称。久而久之,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成为了清朝历史中的一大谜案。

  历史上,有一种观点是说,孝庄为了保住顺治皇帝的皇位,因此,才被迫下嫁多尔衮。也有一种观点,说是顺治皇帝孝顺,考虑到母亲与多尔衮多年的情谊,以及多尔衮拥立自己继承皇位的恩情,在大臣的提议下,议请多尔衮与母亲结合。

  还有一点很重要,在当时的满洲,父死子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而孝庄死后,并没有和皇太极葬在一起,而是被葬到清东陵,于是有后人猜测,孝庄因为下嫁了多尔衮,觉得对不住皇太极,有失皇家颜面,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一处。

  其实这些观点和理由都很牵强。原因很简单,顺治皇帝继承皇位是经过非常复杂而激烈的斗争才确定的,并不是孝庄嫁给多尔衮就能解决的,这要从皇太极驾崩说起——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皇太极像往常一样,忙碌了一天。当天晚上亥时,他端坐在清宁宫南炕上,突然驾崩,时年五十三岁。

  噩耗来得如此突然,令人无比震惊。皇太极去世的当天,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毛病。就在前一天,还在崇政殿为第五个女儿固伦公主下嫁内大臣和硕额驸恩格德里之子索尔哈举行盛大的仪式。

  再往前追溯三个月,皇太极都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病症。在清代官修的史书中,几乎都记载说,清太宗皇太极死时,是“无疾而终”;这种说法不符合实际,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因而产生了种种推测。有一点可以肯定,皇太极之死,绝非“无疾而终”,事实上,他是因病而亡的,只是清代官方史书没有公开而已。那么,皇太极到底死于什么病呢?清朝官方史书中,没有透露任何蛛丝马迹。而朝鲜史书《李朝实录》记载:四月初六,清人向长住沈阳的国王之子问药,认为皇上得的是风眩病,希望朝鲜提供中草药竹沥,而且要请名医给皇太极治病。

  按《李朝实录》用竹沥治疗风眩病,竹沥主治化痰、去热、解烦闷等病症。皇太极一生劳累,去世前几年国事更加繁重,加上宸妃之死,精神受到打击,导致情志不舒,痰火上升,血热上涌,头昏眩。这些症状容易引起中风症,血压升高而猝然死亡。皇太极所患病症,应该不出这个范围,而且这些病症是导致他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些史书上,说皇太极是患“痰疾”而死,恐怕不够准确。痰是其他病症引起的,仅仅一个“痰”还构不成重病。也有人认为,皇太极是因怀念宸妃过度伤感而死。根据是宸妃去世前,皇太极已经患病。宸妃之死无疑加重了他的病情。

  皇太极一生,极为勤勉,既驰骋于疆场,又日理繁重政务。由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没有放松的时刻,严重损害了健康,致使他积劳成疾,当潜伏的重病一朝突发时,他便顷刻丧命。据此推断,皇太极因中风而亡的可能性非常大。

  皇太极死得太突然,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交代由谁继承皇位。诸王贝勒们一点准备也没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忙乱和哀悼后,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打响了。

  关于皇位的继承问题,太祖努尔哈赤曾留有遗诏,按照规定,皇位的继承要满洲贵族来讨论、决议。

  皇太极死后的第六天,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日,在皇宫崇政殿内,满洲亲王、郡王们展开关于皇位继承问题的讨论。其中有几位亲王和郡王的意见尤为关键。他们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还有三位郡王,分别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

  在这几个人之中,最有实力继承皇位的,是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人才出众,久经沙场,屡建军功。他的拥护者是正黄、镶黄旗和正蓝旗的大臣。尤其是两黄旗的贝勒大臣,誓死效忠豪格。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极之弟。他的拥护者是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又是他的同胞兄弟,而且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屡立大功。

  这样一对比,就很清晰了。满洲八旗中,正黄、镶黄和正蓝旗拥戴豪格;正白旗和镶白旗拥戴多尔衮。那么,掌管正红旗和镶红旗的代善,以及掌管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他们的意见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在崇政殿,代善提出豪格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如此一来,两黄、正蓝旗和两红旗都支持豪格,让豪格分外欣喜,他认为自己继承皇位的大局已定,于是就假意谦让,说“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这是一句客气话,豪格假意推辞,目的是让众人再三请求,然后自己顺势登上皇位,这样既显得既谦恭,又是众望所归。

  哪知道,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旗主贝勒并不跟他客气,他们一脸愤懑,拒不相让。

  在激烈的争执之下,支持豪格的两黄旗大臣,手握佩剑说:“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愿一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看这架势,是要以死相拼了。此时,礼亲王代善见形势不对,以年老多病为借口退席而去。随后,英郡王阿济格,以不立多尔衮而退出;豫郡王多铎则沉默不发一言。这两位都是多尔衮的同胞兄弟。他们的立场很明确,就是要让多尔衮继承皇位。

  就在豪格阵营和多尔衮阵营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表面憨厚、内心机敏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既不让多尔衮继承皇位,也不让豪格继承皇位,而是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

  多尔衮迅速权衡利弊,如果自己强行继位,势必会引起两白旗与两黄旗火并,其后果肯定是两败俱伤;而让豪格登基,自己又不甘心,而且还会遭到豪格的报复,如果让年幼的福临继位,则可以收“一石三鸟”之利——打击豪格、自己摄政、避免内讧。

  于是,多尔衮站出来说,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提出他不继位,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尚幼,就由我与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豪格想反对,却提不出反对的理由,支持他的两黄旗,都提出要立先帝之子,而福临也是先帝之子。也许,他很后悔自己的假意谦让,这一谦让就真的让出了皇位。

  就这样,年仅六岁的福临意外地坐上了大清帝国的皇帝宝座,改国号为顺治。说起来,福临能继承皇位,也有多尔衮的功劳。毕竟,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他毅然支持了福临。然而,在他死后,已成为顺治皇帝的福临,却对他掘墓鞭尸、焚骨扬灰,而且不准任何人上坟祭扫——这是对死人最严酷的刑罚,目的是让其下辈子不能投胎转世,让其永世不得翻身。顺治皇帝福临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和多尔衮之间到底有多深的仇怨?这要从顺治即位后说起——崇德八年(1643)八月二十六日,顺治皇帝福临在沈阳即位。作为满洲人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天下归属在福临名下,但福临却掌握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在经过一番经营后,从“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叔父摄政王”,再到后来的“皇父摄政王”,距离真正的“九五至尊”称号,仅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