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从“忠臣”到“贰臣”的人生转折,发生在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当时,皇太极集中大军攻打辽东重镇锦州,洪承畴以督师身份率军救援,双方相峙在锦州外围的塔山、杏山一带。
面对清军强大的攻势,洪承畴主张步步为营,以守为攻,双方相峙近一年,清军进退两难。但是关键时刻,明朝兵部尚书陈新甲向崇祯皇帝进言,怀疑洪承畴有“拥兵自重”嫌疑。崇祯多疑,数次发诏书催促洪承畴与清军决战。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主动出击,却被清军断绝粮道,致使13万大军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后,坊间传言洪承畴已战死,向来对功臣刻薄的崇祯皇帝帝也悲叹不已,曾辍朝三日以示悼念,却不料洪承畴竟然在兵败后投降了清王朝。
有关洪承畴的叛变,历史上流传的说法是,本来洪承畴意图绝食,但皇太极亲自接见,嘘寒问暖,终于感动了原本打算杀身成仁的洪承畴。另外还有一种比较“悬乎”的说法是,皇太极派自己的宠妃庄妃勾引洪承畴,终把洪承畴拉下了水。
这两种说法,皆未得到确切的证实。而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洪承畴镇压农民军时,就常被崇祯的宠臣杨嗣昌刁难,后来的松锦之战,与其说败北于清军,不如说被是崇祯皇帝的瞎指挥坑死的。明朝遗民王邦稷对此评价说:“洪承畴非不忠,乃心死也。”
招降“心死”的洪承畴,不但明朝方面一片哗然,连清朝内部也群起反对。皇太极却说:“洪承畴乃我进中原之向导也。”尽管如此,皇太极在世时,洪承畴也只得到一份闲职,并未受到重用。他真正大展拳脚,是在皇太极病逝,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以后。
多尔衮对洪承畴分外倚重,“引以为师”。明朝灭亡后,正是洪承畴向多尔衮建议,将境内15岁以上男丁尽皆编入部队,集中20万大军入京。清军赶走李自成,夺取北京后,也是洪承畴提出出榜安民,严肃军纪,同时主动出面,大力招降前明的汉族官员,使清王朝很快在北方站稳了脚跟。
洪承畴对清王朝的忠心不容置疑,在清王朝颁布了“剃发令”,引起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民变时,洪承畴向顺治皇帝提出了“三从三不从”的主张。
这一主张的主要内容是:“男从女不从;官从吏不从;生从死不从。”顺治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也正是洪承畴的这道奏书,让此后大清朝的汉民族女人可以穿明代衣裙,梳汉式发髻;衙署的吏役可以穿汉式差服;死人入殓也可以打开发辫,穿上汉式的衣衫。
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平民百姓对异族习俗的抵触情绪。实际上,清王朝推行“剃发令”,绝不仅仅是维护本民族风俗习惯,而是想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汉人,特别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使满人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从之后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一措施所起到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汉人不再执着于本民族服饰,他们渐渐习惯了满洲的发式和服装。而满洲人也受到汉人孝悌观念的影响,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以毁坏的。满洲战士如果战死沙场,他们的尸骨被埋在外地,但辫子都会剪下来,附上姓名籍贯送回老家,招魂安葬。
尽管两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不断融合,但清王朝“剃发易服”政策的影响,非常深远。纵观大清近300年的历史,每一次发生的农民武装暴动,所提出的口号,大都是“复我大汉衣冠”。康熙皇帝削三藩时,吴三桂反清,提出的口号是“反清复明,恢复衣冠,散辫留发”。白莲教起义,上百万教众打开发辫,横行江南数省,让当时已经是太上皇的乾隆皇帝死难瞑目。乾隆皇帝临终的那一年,在山庄林下戏题碑上还留下了一句“二竖获日指,一章捷望天”的哀鸣。
到了晚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5),天王洪秀全带领太平军造反的时候,辫子又成了重点打击对象。后来,太平天国颁布了一道同样严厉的“蓄发令”,不过这次成了“剃发不留头,留头不剃发”,意思是想保住颈上的脑袋,就得留起长发,太平军的“长毛”绰号就由此而来。最可怜的是有些人像阿Q 一样,因为脑袋上长了癞痢或者生了虱子被剃了头,结果也被认为是违令不遵给杀了。
但是,太平军的地盘并不稳固,每次都是打了跑,跑了打。结果后面的湘军赶来,看谁背叛朝廷留了发,抓住也要杀头,这下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聪明的人,就搞两面派,让额头上的头发长出一点点,弄得不伦不类,两边应付。说来好笑,太平军按资排辈时,就看额头前面的头发,头发长的自然参加起义早,起义晚的自然头发短,一目了然。
中华民国成立后,第29号公报中就发布了《剪辫令》:令到之日,限二十日内,全民一律剪辫,有不遵者按违法论。这次虽然没有以杀头相威胁,但响应者甚众。一时间,大街上满是丢弃的辫子。有少数对新政权心存疑虑者,偷偷把辫子藏在帽子里,鬼鬼祟祟上街。革命少年一发现了他们,往往立刻扑上前去,掀翻帽子,扯出长辫,“咔嚓”一声,辫子就被剪没了。
最有趣的是,被剪者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觉得脑后一阵凉风袭来,用手一摸,脑后的辫子已经没了。倘若是清朝的遗老,定要当街大哭大骂。而那些“肇事”的革命少年,则在这场恶作剧一般的剪辫子行动中一哄而散。
1911年,旧历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在这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之初,国父孙中山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剪发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铁血口号,变成了“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的宣言。辛亥革命后,本来辫子的历史也该寿终正寝了,但还有个回光返照。1917年的时候,“辫帅”张勋趁北京政局不稳,便率领自己的“辫子军”杀到北京,拥溥仪推行复辟。这下“辫子”又神奇活现起来了,那些剪了辫子的,又慌忙到处装假辫子,一时间假货横行,满街的辫子使用的都是物理嫁接术。辫子竟然成了北京城的抢手货。不过,假辫子也就流行了12天。张勋的倒施逆行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讨逆军在北京上空扔了几颗炸弹,把没见过世面的“辫子军”吓得半死。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和他的“辫子军”抱头鼠窜,溥仪也只得再次退位。至此,辫子也就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纵观这些风起云涌的起义、革命,清王朝似乎从未有过安宁的时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清朝统治者能以20余万人口统治中国近300年,在很多大政策上是高于明王朝的。从清朝初期的撤辽饷、练饷、剿饷的政策,到康乾盛世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不修长城到平定准噶尔、收复台湾,清朝统治者都是站在大中华的立场为君为国的。他们牺牲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代价,而融入到中华大家庭中。可是,偏偏在比语言、文字次要的剃发和衣冠问题上,固执己见。
或许可以这样说,“辫子问题”是大清王朝覆灭的因素之一。历史上,曾有“一根稻草压垮明王朝”的说法,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一根辫子拖垮清王朝”呢?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谁能想到“剃发令”的始作俑者其实是一个汉族官员,他就是向顺治皇帝上疏的官员孙之獬。在清王朝颁布“剃发令”的3年后,孙之獬因为受人钱财卖官而遭革职,被遣返回老家淄川。他回到老家的时候,刚好赶上山东谢迁起义,谢迁率领起义军攻入淄川后,杀了孙之獬的全家。为了给天下人解恨,谢迁说:“贪得一官,编天下之发。我现在就给你种上头发。”于是,在孙之獬的脑袋上凿了个洞,插了几根头发,孙之獬疼痛难忍,昏死过去。而起义军仍不解气,又他把活剐了。
孙之獬是历史上的一个小人物,剃发的主张虽然是由他提出,但真正将“剃发令”落到实处的,是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一个历史的规律,小人物往往会改变大历史,而小人物的下场也注定比大人物悲惨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