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清朝绝对很有趣全文阅读 > 第36章 孝庄皇后其人其事

第36章 孝庄皇后其人其事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说完帝王,就不能不提后妃和公主。皇帝的后妃都是有品级的,这说明你不能简单地把她们看作皇帝的大老婆、小老婆,她们是政治生活中不能忽略的一环,皇宫不大,但掀起的风浪却会波及全国。清代的后妃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守规矩的,但既然被卷进了是非地,就注定成为是非人,或者无法寂寞,如孝庄皇后;或者不甘寂寞,如慈禧。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

  围绕孝庄皇后的传说很多,但能够被印证的定论并不多。既然是传说,其中出人意表的事迹自然少不了。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我们可以窥见她坚毅的性格和迷人的风采。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野史传说中说她名叫大玉儿。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公元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二月,时年13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34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9年以后的后金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后金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庄妃的姑姑哲哲当然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关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其他两位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原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后娶之,并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此,在后宫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宠外,最年轻的庄妃也是比较受宠爱的。特别是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做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

  皇太极因病身亡后,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虽然是个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责下,各方面的学业还是比较优秀的。在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规劝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可惜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8岁的玄烨继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则进一步升为太皇太后,徽号累加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庄对康熙非常疼爱,幼时即将其留养膝下,并将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拨出,专门照料服侍他。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康熙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他对孝庄也极尽孝道,祖孙感情极为深厚,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688年1月27日),孝庄以75岁寿终。弥留之际,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遵嘱,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因此,该陵建于风水墙外乃顺理成章之事,毫无贬抑之意。

  那么,孝庄皇后是否真的下嫁给小叔子多尔衮了呢?皇太极死后,新丧之时的孝庄皇太后刚刚30岁,虽然生了几个子女,但仍然正值盛年,风华正茂,楚楚动人,并且也渴望关怀与疼爱,她的姿色和才气早就闻名遐迩。此时的多尔衮也正值壮年,仪容英伟,擅长骑射。多尔衮早就对这位美艳夺人、肌肤如玉,人称大玉妃的皇嫂迷恋有加。他经常出入宫禁,两人在为皇太极守灵时眉目传情,互有好感。这一对恋人俨然多年的夫妻,感情十分融洽。多尔衮想赶快结束这种偷情的日子,让盛年寡居的嫂子成为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但这首先得征求大臣们的同意,起码是默许,于是多尔衮密召心腹大臣范文程,暗授计谋。

  第二天,百官上朝时,范文程出班奏道:摄政王德高望重,廉抑自持,自入关以后,威权在握,却不以帝位自居,尽心辅佐皇帝。摄政王视皇上为己子,皇上自当视摄政王为父。摄政王亲侣新丧,皇太后盛年寡居,既然皇上视摄政王为皇父,当然不应使父母异居,因此伏请摄政王和太后同宫。这一番骇人听闻的言语,众朝臣居然没有一个人敢说话。结果当然是顺利通过。

  太后下嫁的行为符合满族的传统,哥哥死后,其妻子和儿子可以过继给弟弟。但这不符合汉族的道德标准,因此顺治即位后,以此为耻,不肯将其写入正史。至于太后下嫁的规模、是否向天下颁布诏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那么,“太后下嫁”之说具体的根据是什么呢?第一,1650年,多尔衮因打猎跌伤致死,顺治下诏宣布其罪状中有语:“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这两句。很明显是说太后下嫁了,不然多尔衮称“皇父”,又深入“内院”,无疑是将太后置于妻子、皇帝置于儿子的地位。如果太后没有下嫁,他和皇室亲王贝勒是决不会接受此种行为的。而事实上此事是得到他们默许的,当多尔衮死后,竟被破例追封为诚敬义皇帝。另外,宣统初年,内阁储存档案的大库围墙倒塌,当时任阁读的刘启瑞奉命检查库藏,从中得到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诏书,便向朝廷做了报告,这可算是太后下嫁的有力佐证。

  第二,清廷曾派遣使臣去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李倧看见国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这是什么意思。清朝来使回答说:“如今去掉皇叔父中的叔字,一切礼仪,都与皇帝相同。”右议政郑太和说:“虽然没有颁诏天下,但已经与太上皇差不多了。”于是国王李倧说:“那么,就是两个皇帝了吧!”这说明朝鲜君臣也发现所谓“皇父”的奥秘,无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第三,明末大臣张煌言在一首诗中写道:“看宫昨进信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此诗就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第四,孝庄皇太后病重时对康熙说:“你祖父安葬已久,不用再打开他的陵墓了,况且我也很想念你们父子二人,不想远离,所以希望在孝陵附近安葬,这样我就放心了。”康熙遵其遗嘱,把灵柩暂停在清东陵,雍正三年正式葬入地宫。这种做法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可见她有难言苦衷,因为下嫁多尔衮一事,再同皇太极合葬便不合情理。

  持这几种说法的人各持己见,都缺乏有利的证据,至于历史的本来面目,也有待于后人的进一步研究和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