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清朝绝对很有趣全文阅读 > 第13章 用胸怀包容天下

第13章 用胸怀包容天下


  一个政权、一个新政权、一个异族的新政权要想立足,没有众多优秀人才的归服和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皇太极做到了,他的策略就是用博大的胸怀收服天下人心,人心既得,天下自得。

  可以说,没有明朝降将的帮助,清王朝不可能这么快一统中原,而对这些降将的收服过程,正显示了皇太极作为卓越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重视人才的眼光。

  洪承畴是明朝崇祯皇帝任命的蓟辽总督,当皇太极加紧攻打松锦城时,他率兵13万抗击清军,是抗清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1614年,他在松山被围困半年,战败被俘,押送到盛京。当时,皇太极野心勃勃,想吞并中原,正在寻找一位明朝重臣作为入关的“领路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劝其降清。无论是金钱,还是美女,洪承畴都不为所动,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面壁而坐,不饮不食,一副等死的模样。皇太极束手无策。

  消息传到京城,明朝举国上下为之感动。崇祯皇帝以为洪承畴已经为国捐躯,十分悲痛,停朝三日,下令在都城外建立专祠以示纪念,并亲自写了祭文来祭奠洪承畴。谁知洪承畴并未慷慨就义,不但归顺了大清,还成为清军入关的“开路先锋”,是当时降清的官阶最高的官员。

  洪承畴是如何降清的呢?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两种。一是皇太极亲自劝降,一是皇太极的妃子庄妃劝降,这两种说法都只是民间流传,但其中也有可信之处。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皇太极一心想要劝降洪承畴,为将来进攻中原和江南所用,于是便派汉人心腹谋士范文程前去劝降。洪承畴表示坚决不投降,宁可为国尽忠,绝食而死。有一天,范文程照例又来劝降,谈话间,房梁上有灰尘落下,掉到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立即小心翼翼地将灰尘掸掉。范文程回来后向皇太极报告说洪承畴绝不愿意死,因为一件衣服他都如此爱惜,何况自己的性命呢?皇太极看到有招降的可能,便亲自前去看望,诚恳地希望洪承畴能为大清效力,并脱下自己的貂裘给洪承畴披上,关切地询问他是否感到寒冷。洪承畴深受感动,于是感激涕零,当即表示愿意归降。可以说,是皇太极的真诚感动了洪承畴,使他改变初衷,投降大清。

  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洪承畴生来十分好色,在洪承畴被关押期间,皇太极让自己的宠妃庄妃出面劝降,最终获得胜利。庄妃天生丽质,聪明多谋。据说,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朦胧恍惚间,忽然有一位汉族打扮的俏丽女子推门而入,哭泣着陪坐在洪承畴的身边。顿时,洪承畴丧失了戒心,将其视为同病相怜之人,彼此攀谈起来。洪承畴被这位美艳绝伦、高贵而又有风韵的女子吸引住了,他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儿子和亲人,于是百感交集,泪如泉涌。这时,庄妃抓住机会劝解道:“死容易,活下去才困难。将军是明朝的栋梁,栋摧梁折,国家怎么办?当前明清两国势均力敌,只要打仗就会两败俱伤,倒霉的还是百姓。如果能够保住性命,以将军的威望,从中斡旋,达成协议,和睦相处,岂不是朝廷和百姓之福么?”洪承畴沉思不语,庄妃紧接着说:“将军如果不念及家人和小女子,也应该念及社稷和天下百姓呀!”

  “但是……”洪承畴已经有些心动,却欲言又止。

  庄妃看出了洪承畴的疑虑,便娓娓道来:“清主仁慈,决不会难为将军的。将军如果真的归顺大清,一定会得到重用,您的抱负一样可以实现。况且,明朝已经腐败不堪,黎民百姓受尽苦难。您只要归顺大清,就可以解民于倒悬。将军不用饭,可以先用些小女子带来的汤水吧。”

  在她的百般劝诱下,洪承畴喝了她的汤水。谁知这不是普通的汤水,而是参汤,这一碗就可以支撑好几天,这样洪承畴便不会因绝食而亡。再经庄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国事、家事的一番开导,终于劝诱洪承畴答应降清。这时,门打开了,“恰巧”来访的皇太极满脸笑容,因为他十分满意这个结局。

  这两种说法均在民间流传,至于是否真有此事,已无从考证。人们认为,洪承畴再好色,也不会因为“惊艳”而丧失节操。同时皇太极也不会同意自己的妃子出马去向敌人劝降。但也有史书记载,由于庄妃劝降洪承畴有大功,受到了皇太极钦奖,看来这位妃子的确与众不同,她敢作敢当,勇于向世俗挑战。

  此后,洪承畴跟从多尔衮入关,攻城略地,平定江南,扫荡云贵,打败李定国,除去明桂王,为清王朝尽心尽力,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真正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开路先锋。

  皇太极知道,要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只征服土地是没有用的,还必须收服人心。这一点,在他收服明朝边将祖大寿的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来。

  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七月,皇太极亲率数万大军伐明,发动了对大凌河城的围城战。

  大凌河城位于锦东30多里,几经战争破坏。在后金占领辽河以东的广大地区以后,它便成为与后金对峙的锦州前哨阵地。为了加强和巩固明在辽西的军事防御,明朝派遣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刚等十余员将领率部重建城防,并驻兵坚守。共集兵16万余人,城内还有伕役商贾约1万多人,全城军民共有3万余人。

  皇太极总结前两次攻坚战受挫的教训,这次改为围而不攻,迫使城内粮尽援绝而投降。他指示要采取“攻城恐士卒伤亡,不如掘壕筑墙围困,对方如出城,我就同他战斗;如外来援兵,我就迎头痛击”的作战方略。

  按照皇太极的部署,八旗兵围绕大凌河城四周,进行了两层包围,共立营盘45座,绵延50里。他们各在自己防区掘大小四道壕堑,在壕堑5丈远的地方筑墙,高丈余,墙上加垛口,连接起来,如一道城墙。皇太极严令各部坚守各自的防地,不许放一人出城。

  开始,祖大寿还不时地出动人马突围,都被后金兵给打了回去。他不敢再出击,紧闭城门坚守,只寄希望朝廷援兵解救他们。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明朝廷几次派援军前来解救。皇太极早有准备,把明援军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明朝再也不派援军了。

  援兵已绝,祖大寿又面临着粮荒的严重危机。围困已有两个月,城里的粮食眼看吃光,士兵宰杀战马充饥。老百姓更惨,他们早就断了粮,成百成千的人饿死了。有些人实在撑不住了,就冒险偷偷逃出城投降,告诉皇太极说,城内粮食已吃光了,先杀工役而食,现在又杀兵士当粮吃,只有大官还剩一二升米而已。

  从围城开始,皇太极就不断发动政治攻势,屡次写信给祖大寿,劝他投降。祖大寿表示:“我宁死于此城,也决不投降!”但当粮食吃光,毫无生路时,他也动摇了。拖到十月,他再也撑不住了,就派他的儿子祖可法出城面议投降,并留在后金营中当人质。皇太极当即接受祖大寿投降。随后,祖大寿又派4名副将、2名游击将官到后金营,代表他和城内39名将领与皇太极举行盟誓。

  十月二十八日晚,祖大寿亲自出城,来到皇太极御营见面。皇太极特别高兴,派诸贝勒出迎1里,当祖大寿快到时,他步出御营外迎接。祖大寿一见面就要下跪,皇太极连忙制止,同时他行最隆重的抱见礼表示格外优待。皇太极谦逊,让祖大寿先入幄,祖大寿不敢,双方谦让后,皇太极和祖大寿并肩入幄中,表示尊敬之意。幄内已摆了丰盛的宴席,皇太极亲自捧起金卮酌酒给祖大寿;同时,把他穿用的黑狐帽、貂裘、金玲珑、缎靴、雕鞍、白马等一大堆珍贵的御用之物赏给了祖大寿。这使祖大寿深为感动,他深情地说:“皇上这样优待,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虽然愚昧到了极点,还不是木石之人!”

  大凌河城已举城投降,皇太极与祖大寿密商取锦州的计策。祖大寿献出一计:他的妻子还在锦州,锦州只能智取。他向驻守锦州的巡抚邱禾嘉诈称昨夜溃围而出,逃到山里躲避,今夜徒步赴锦州,瞒过城里军民,一定会接纳他们进城。待进城后,再设计除掉邱禾嘉,把锦州献给后金。

  祖大寿刚投降就要回锦州,表面上是智取,实际是怎样想的?他回去后能否回来?是不是他的脱身之计?皇太极做了反复估量,但时间紧迫,不允许他迟延,于是他当机立断,同意了祖大寿的计策。诸贝勒担心祖大寿有诈,提醒皇太极提防。皇太极说:“朕以诚待他,他必不负朕。即使他负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悦诚服。”

  祖大寿顺利进了锦州城后,皇太极焦急地等待他智取锦州的消息。三天过去了,祖大寿才派人秘密传来信息,说带回去的兵太少,不能立即献城,须待机而动。皇太极捎话提示他:“不要忘了以前的约定。”祖大寿又派人来说:“我绝对不做失信之人。”皇太极估计道,祖大寿在短期内不会有结果。于是,他不再等待,于九日率大军撤离大凌河城,返回沈阳。

  祖大寿脱身赴锦州时,他的子侄和部将30多人留在后金,实际是做了人质。如果说祖大寿定计取锦州还有诚意的话,那么,他到了锦州后便一去不复返了。至于他留在后金的子侄兄弟的生命安危,他也在所不顾了。以后,皇太极多次写信给他,他一封信也不回复,不予理睬。但皇太极并没有因为祖大寿反复无常而恼怒,对他的子侄照常优待。皇太极不断写信,祖大寿就是不答复,相反,还屡次同后金交战,袭击并斩后金兵将。太宗仍然耐心等待,直到十年后,皇太极发起锦州战役,祖大寿又一次被俘获。

  这次,皇太极并没有杀他,反而对祖大寿礼待有加。祖大寿终于被皇太极的诚意感动,真心投降了清朝。

  另外,在对孔有德等人的使用上,也凸显出皇太极不同常人的魄力。

  孔有德,辽东人。努尔哈赤攻克辽东,孔有德与耿仲明投奔皮岛(辽宁南大海中)明总兵毛文龙麾下。由于毛文龙屡为清所败又骄纵不受节制,为袁崇焕所杀。孔、耿二人走投登州巡抚孙元化,担任参将。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兵围大凌河城,孙元化派遣孔有德率骑兵800赴援。孔有德到吴桥,下大雪,没有吃的,士兵便掠夺百姓财物。在部将李九成儿子李应元的唆使下,孔有德叛变,耿仲明为内应,攻下登州。孙元化自杀未遂,孔有德让他乘船离开,自号大元帅,耿仲明自称总兵官。明遣朱大典围攻,天聪七年三月,孔有德、耿仲明航海投降皇太极。孔有德一投降,皇太极就按原来他的自封号封他为都元帅,隶汉军正红旗。崇德元年封恭顺王。入关后随多尔衮进攻李自成起义军,又下江南镇压南明政权。顺治三年封定南王。九年为李定国围于桂林,自杀。耿仲明投降后,皇太极就按原来他的自封号封他为总兵官。崇德元年,封怀顺王。入关后,跟随孔有德进攻李自成,下江南镇压南明政权。顺治六年改封靖南王,领兵入广东。以匿逃人罪自杀于吉安。

  尚可喜,辽东人。崇祯时,为明东江总兵官(驻皮岛)黄龙部下。孔有德登州叛变后,黄龙提升他为广鹿岛副将。天聪七年,孔有德、耿仲明引后金兵攻旅顺,黄龙兵败自杀。明以沈世奎代黄龙为总兵,部校王廷瑞、袁安邦构陷尚可喜,可喜还据广鹿岛。天聪八年投降皇太极。皇太极封他为总兵官,崇德元年封智顺王,隶汉军镶蓝旗。顺治元年随阿济格西追李自成,三年又随孔有德南下。六年改封平南王,驻广东。康熙十二年,乞归海城。三藩起事,他仍然忠于朝廷,封平南亲王。十五年因子尚之信叛,忧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