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年轻人能说清楚自己要什么,能回答自己的爱好是什么,能弄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以及准备用怎样的奋斗来把目标分清楚时,这样的人必定会从万千个迷茫、搞不清楚方向、盲目的人里脱颖而出。
◆重要的是你要显示一些东西出来,要让人家能够感知到你的存在和价值。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第一要有点儿本事,第二要有点儿高调。
◆你是一个好人并没有多么了不起,你要是一个好玩的人就真是很了不起了,而你要是一个说话、做事、为人都很好玩的人,那你将是伟大的领导。
第一要有点儿本事,第二要有点儿高调
有一个大学生朋友问我,中国人素来讲究低调,而你却主张高调,甚至认为高调才有戏,这不是与我们一向的传统相违背吗?这个问题似是而非。中国人传统上不讲究高调,但这是在农业社会时期形成的规则。在农业社会中要低调。为什么?因为人们彼此认识,社会网络相对固定,不需要高调,人们也不认可那种可能打破社会格局的论调。例如,赵本山演的《乡村爱情故事》里的刘能总是咋咋呼呼的,很高调,结果所有人都烦他。生活在一个村里,你还高调什么?
但是,如今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是信息社会与工业化社会,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松散化、规模化、快速化。从机会上来说,我们似乎接触了更多的人,但从沟通效果来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切度降低了。因此,如果不高调,其他人或许不知道你是谁,不知道你能做什么,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不知道你这样做的道理,也不知道你与其他人做的有什么不一样……如此,则很难使能做者突出,也不易与不能做者分别开来,使得社会的识别成本高而运行效率低。
当然,我说的“高调”强调的是有实力与做功下的高调,既不是信口开河,也不是坑蒙拐骗。这并不代表你必须在功成名就之后才高调。人们应当把沟通能力当成一种普通的社会交往能力:你想做一件事情可以与别人商量;你想动员一些人一起努力可以发表演讲:你想整合资源可以谈判:你想知道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可以做访问调查……高调是指积极地、主动地、自然地面对熟人与陌生人,正当、直接地与之沟通,而不是光在一旁自己想、自己念叨,也不是只说悄悄话或者八卦。
我们今天身处一个快速发展且周围充满各类资源、机会和风险的时代,没有一点高调沟通的意识与能力,就会成为“二八”定律里的弱势方。在这样一个已经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但很多人还普遍低调的社会环境下,高调本身就是竞争力。许多家长、老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给孩子灌输的还是低调做人的理念。
上海滩有一句赞许他人的话,称为“有腔调”。在他们看来,最“有腔调”的男人是周立波。“有腔调”有“酷、派、拽、牛”的意思,也有“有范儿、有劲儿”的意思;它的基本形象是光鲜、讲究,但是往往又有点儿鼻孔对人、斜眼看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那么好,也不是人们在沟通过程中欢迎或者愿意效仿的模式。我更提倡有格调的沟通。所谓沟通有格调,就是:可以主动表现,但有知识且谦虚,不以自己有知识而蔑视他人,不以自己知道一点儿而觉得只有自己最牛;积极与人沟通的目的不是讨好、献媚,而是既有自己的想法,也尊重他人的意见,这就是所谓的不卑不亢;与人沟通能带给人帮助与善意,同时也能倾听他人的意见,追求妥协与双赢;对他人的感受敏感,又不会过分紧张,不会无视他人的意见而显得专横。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利益分化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很多人都有个人话语权的时代,因此沟通就成为了解人、接近人、获得人、与人相处、和平分离的基本能力。没有沟通的能力就无法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沟通不只是一种意愿,也是一种方法论与技术工具。徒有沟通的善意,不一定有好的沟通结果。我们要科学地学习并掌握更多的沟通知识、技术与技巧,进而在有限的沟通成本下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当我们给自己朴素的沟通佐以适当的专业方法时,就会收获很多出入意料的结果。有人觉得学习沟通技巧太功利了,但是,既然你不怕粗糙的沟通把你陷在泥泞里,为何担心专业的沟通把你带到花园里呢?既然不怕在糟糕的沟通中受苦,又何必害怕学习了更好的沟通技巧而让你幸福呢?沟通本来就像是蜜蜂的翅膀,学习沟通技巧只是把翅膀还给了蜜蜂而已。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平均学分是4.97分。一则因为我的记忆力很好,即便在考试前一个礼拜才复习也能考得很好;二则因为我还旁听了很多其他院系的课。我是1985年中国第一代免试研究生。我读研究生时发表了25篇论文,曾是我们年级发表论文最多的学生(后来才得知还有一位同学发表了32篇)。我的意思是,无论你上不上大学,重要的是你要显示一些东西出来,让人家能够感知到你的存在和价值。
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第一要有点儿本事,第二要有点儿高调。如果现在你还不具备这两点,那你得多加练习怎样增加本事、如何表现高调。我曾做过一期有关“80后”的节目,接触过上海一家足浴房的洗脚女工。她说:“我也会上网,我也会交友,我还会给顾客洗脚。大学生都不见得有这项本事。”她说得挺实在的。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没有一技之长,那就让自己先具备一项本领,这样别人才能对你刮目相看。现在的大学教育是普及化教育,不同于研究化教育、精英化教育的是,受后两种教育的人可以到一个单位当人才用,到岗位能胜任,而普及化教育出来的人,能不能胜任是与个人能力有关的。你有什么能力?如果你有了这项能力,他人怎么才能知道?
当今社会的残酷性在于:它只认可可感知的个性。什么叫可感知的个性?比如,你自称很会思考,那你思考过什么?你写过什么论文吗?你发表过什么观点吗?如果我今天给你一项任务,让你思考思考,你做的跟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吗?可感知个性的一个特点是结果取向。假如我是一个公司老板,在录用员工时,我的目的非常明确,看的就是结果。如果你爱思考,就在学校当思想家。
这就是职场的一个基本特点,它不是不容纳个性。相反,就因为它是结果取向,反而给人更大的空间。你有什么个性没关系,但是你必须把工作干好。如果一个不爱思考的人把工作干得比爱思考的人还好,那我就会录用那个不爱思考的人。社会就这么残酷,就这么现实!
老袁闲话
◆我天生具有媒体人的特质:一是我喜爱写作,这项爱好我从未放弃过;二是我喜欢挖掘特有的信息素材,这点让我在这一领域拥有了一定的专业影响力;三是我拥有服务意识,我在写作或参与创作作品时,会考虑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与沟通习惯,这就是一种服务意识。
拼爹不行就拼脸皮
现在很多人都拼爹,有亲爹的拼亲爹,没亲爹的拼干爹。如果你亲爹和干爹都没得拼,那你拼什么?拼脸皮!
我发现,欧美名校里的中国名校留学生相对较多,非名校留学生很少。为什么呢?难道外国人真的歧视中国非名校学生吗?实际并非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非名校学生根本没有申请欧美名校的自信。如果你敢大胆申请,也有一定的机会。按照我的这一建议,若干位非名校学生也得到了欧美名校的录取通知与奖学金。
很多企业招聘员工时都选名校的毕业生,他们有自己的理由,其中一个原因是招了名校的学生,面子上比较有光彩。有的老总还特别跟我说:“有一个清华的高才生在我这里工作。”他觉得很有面子。但是,一个公司哪有光靠面子撑着的?还得靠真正有能力的员工。
有的同学找工作非要去中国银行,或者非要去通用电气。然而,通用电气公司招人有规矩,规矩倒也简单:只招全国17所名校的毕业生,其他学校的都不选。如果应聘者不是这17所名校毕业的,想被录用就很难了。后来他们的主管跟我说:“其实,不是这17所名校的毕业生我们也要。尽管我们声称只选这17所名校的,但每次招聘报名的有200多个学校的学生。而且我们发现,其中最好的学生一般不是名校的。但是,因为我们声称只招名校的,那些非名校学生被录用后就觉得特别荣幸,就会特别珍惜工作机会。”
因为通用电气公司声称只招聘17所名校学生,所以大部分非名校学生便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去应聘。其实,你不仅要去,而且要舰着脸,只要你够优秀,就会被录用。这个主管发现,非名校学生办事能力很强,面试和笔试都能通过,不比那些名校学生差,甚至比他们还强。最后录用的时候,非名校学生和名校学生平分秋色。通用电气聘用应届毕业生的策略是,90%的员工都从实习生里选取。他们发现,至少有一半的机会给了非名校学生。
我招聘过一个同事,她到我们公司应聘了7次,都被我刷掉了。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反应特别慢。我问一个问题,她的回应总是慢半拍。到第8次的时候,她又来了。我7点来上班,就看到她搬来一个小板凳坐在我公司的门口。看样子等的时间很长了。她家是天津的,跑到北京来面试,还搬一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等着。我被她的精神感动了,最终我们成了同事。
之后,这位同事的表现证明了两点:第一点,她的反应还是那么慢,我布置工作的时候,别人都说“明白了”,她反应半天才回答;第二点,很快明白了的人很快就说:“老板,这事我真的干不了,情况根本不是我想的那样,我也不认识这些人,要访问也访问不了。”而这姑娘在我公司工作了8年,从来没做过类似的事。只要她说行,永远都是自己把事扛起来,把问题解决掉。后来她移民加拿大了,再见到她时我就告诉她,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才。能把腐朽化为神奇,这是一种人才。
你要用你坚强的脸皮证明,在今天这个时代,还有人是很有耐心的。这至少会让人觉得,现在还有年轻人会这样坚持一件事,这一点本身就很可取。
老袁闲话
◆我是一个农家之子,是一个没家产、没背景、没爹可拼的人。我以前想过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也有过各种各祥的梦想。从过去到现实,除了勤奋努力外,我还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他们不图我的回报。我今天有机会做公益,又怎能期待回报呢?我在路上,随时在走,有一天你我相遇就是缘分,回报不回报,无所谓。
◆贫穷提供了发掘与激发个人潜能的空间,但很多人因贫穷而自丧其志或者自失其格。贫而怨最为无用,不能增加能量,只能增加别人对你的厌恶之心;贫而安于命最为悲哀,因为它让父辈的条件成了自己的枷锁;贫而无德最为可恶,因为它让更多的人诅咒你。
在爱好的天空下行走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同学热爱自己学习的专业?在正常情况下,一堆大学生中热爱自己专业的人不超过5%。要知道,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不热爱,绝对不会有精彩可言。
现在的大学生不像年轻人,没有理想、没有激情、说话没有底气、内心没有动力。要想实现一个愿望、做一件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品位、有自己的讲究,而你却没有。从本质上来说,你没有灵魂!也就是说,你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自己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你非要不可的。你要做出来,你要表达出来:“那就是我的!”你没有,就不能感染人;你不能感染人,就没有团队;你没有团队,连自己都不能被感染,怎么感染消费者?你怎么把东西卖出去?你怎么能有附加值?
我经常遇到一些特别出色的推销员,至少他们会让自己看上去很有感染力,让顾客感觉这东西自己要是不用的话,生活就没品质。就像有些卖保险的人,不管真的假的,他至少装出很热情的样子。尽管你可以讨厌他、不买他的账,但是你如果简单地拒绝他,就会觉得不太好意思了。
有一个人给我推销保险,说有一种保险可以保值;买了这种保险,相当于把公司的一些营业收入转到保险中,后来再从保险中返还给你,而且可以避税。我一听这玩意儿挺有意思,但是觉得有点儿法律风险,就说:“再说吧,条件不成熟。”他问:“什么时候成熟?”我说:“四五年吧。”结果这哥们儿在整整5年之后真的给我打来电话,说:“袁总,您记得吗,5年前我给您推销保险,您说四五年以后条件就成熟了。”你看,他有一件事情,放在心里存了5年。到了这天给你打电话,你真的就不好意思拒绝他了。
爱好到底是什么?说到爱好,有人会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很简单,爱和好(hao)嘛。比如,作为一个女生,你喜欢一个男生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叫爱好,对不对?你爱的人是你喜欢的那个类型,他不见得是一个好人,但他是你喜欢的类型。所以,这个词不念爱好(hǎo),是爱好(hào)。一个人有体臭,但你就喜欢那个味儿。别人喜不喜欢,那无所谓。这没有什么好不好的,重点在于“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