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需要尝试后才能确定。你去超市,一排方便面放在货架上,有40个品牌,你怎么知道选哪个?到国外去旅游,看到一堆国外特有的食物,你吃哪个?我去帕劳时吃过一种大蝙蝠。有人奇怪:“咦,这怎么吃?”没吃过如何知道怎么吃!那个蝙蝠是专门吃苹果长大的,叫果蝠。尝完之后,我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一辈子总要尝试一次,之后再决定要还是不要。爱好就是尝试之后,你知道自己好还是不好这一口。
所以,我鼓励大学生社会化。实习可以帮助你了解干什么更好,帮助你多见一点世面。试一试,看一看,有亲身体验,就能知道这个事情自己喜不喜欢做。我们原来的眼光很窄,见识的东西很少,就需要去见识、尝试,发挥感官的作用。不要听你妈妈的,也不用听老师的,仅仅靠感官,你就能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爱好。
我讲的爱好,实际上是自我标识、自我归属、自我认同和自我确认。在这个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可能性中,哪些东西是你的菜?就这件事!搞清楚什么是你的菜特别重要。
就像刚才谈到的,你终于找到喜欢的那一种味道了,就会觉得生活很幸福。你天天这么熏着,你们两人都带着这个味儿了。后来你们两人味儿差不多,长得差不多,笑得也差不多,这就是夫妻相。我们研究过1000对全国的幸福夫妻,79%的夫妻是相像的。大家不要以为爱打麻将是不好的习惯,两口子都爱打麻将,那叫幸福的两口子。
再比如工作狂,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如果两口子都是工作狂,就像潘石屹找上张欣,这两口子都爱做房地产,做得都挺投入、挺认真,他们就是幸福的两口子。如果两口子都爱睡懒觉,说这样上班不行,咱们就换一个职业,做自由职业者。这都挺好的,关键在于这两口子对上了。
总结一下:第一,要能识别出来什么东西是我嗜好的那一个;第二,我嗜好上后发现它真的是我喜欢的那一个;第三,通过对它的喜好,我对这件事物的认识超过了其他人。所以,你需要确认,到底什么是你热爱的。
这是一个过程。比如你打算一定要把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都吃遍。问题是: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好吃的东西?这就是一个过程,你一定要去辨别。
你真正的爱好,不是在学校里能搞清楚的。爱好,不是一个虚拟的专业;爱好,也不是一个虚拟的课程;爱好,更不是你想出来的白日梦。白日梦,说的是校园里想出来的白日梦,你必须到社会上。为什么选方便面时你能够选出你喜欢的那一好(hào)?因为你真的看过、吃过货架上摆的所有方便面,你才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只有在你面对自己了解的真实的社会选择,选择自己对它有感觉的那一好(hào),而且在有感觉的那一好(hào)中,只选择较高标准的那一个,才算完成了你的自我辨识、自我归属、自我认同和自我确认。这就是为你确定的一个目标。
我们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有些同学喜欢看书,从早上看到晚上,从晚上又看到天亮,一点儿都不累;有些同学不要说看一本书,看一会儿书就会累,但只要打游戏他就不累;有些女同学,打游戏肯定会累,但只要唱歌她就不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人只对喜欢的东西有感觉。
像我,是典型的微博控,只要上微博我就不累。我会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放在微博上和大家分享。有的同学问,哪儿来那么多时间看微博呢?我觉得奇怪,怎么会没有时间看微博呢?关键问题是,微博在我的生活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还干很多其他的事情呢!如果有一个约会,我还是有时间的,只要我爱好。但如果有人跟我说:“袁老师,我想和你吃个饭。”我会说:“对不起哦,挺忙。”这说明什么?我对他没爱好。只要爱好,必有资源。
一旦你确定了爱好之后,你的资源投向就有了聚焦点。而一个人一旦落在一个点上,如果累积的话,特长就会随之产生。有了爱好的牵引,人的积极性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一种使命。
你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对你的未来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你不会为奋斗而去学习,对学的东西就没感觉,很容易忘记。而你喜欢的东西,会在你的人生中留下很重要的印记。所以,我劝大家还是先确定一个方向和目标,这样你的学习才会有感觉。哪怕以后有更好的选择,也没关系,目标都是不断调整的,最后总会到达更好的那一个。而且,在社会中自我实现、得到认可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成就感和快感。
当一个年轻人能说清楚自己要什么,能回答自己的爱好是什么,能弄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以及准备用怎样的奋斗来把目标分清楚时,这样的人必定会从万千个迷茫、搞不清楚方向、盲目的人里脱颖而出,也会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也就是说,正因为你去自我拯救,所以你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最后总结一句话:在爱好的天空下行走;自助者,得人助。
老袁闲话
◆我从来不炒股,因为我一点儿也不喜欢它;我也不玩高尔夫球,因为我始终玩不出兴趣。我喜欢骑马,我觉得活马比死高尔夫球有意思多了。我喜欢,我就更愿意去琢磨钻研,就更容易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不喜欢、硬着头皮去干,便不会获得好的结果。
◆柔软管理的关键:基于职业爱好的感召力,鼓励与发掘职业爱好,让有职业爱好看成为管理者,这样他更容易在聚焦、投入、激情中产生感召更多追随者韵人格魅力,从而辅助支持减少管理摩擦与降低相关成本。
有偏好,加特长,你就厉害了
人们对于没试过的东西,就没法知道喜欢还是不喜欢。就像你从来没有吃过大闸蟹,就没办法说你喜欢吃大闸蟹。所以,我们的职业爱好不能在大学里规划出来。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事?你能规划十年以后吗?能规划三年就不错了。而且你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有见识过,该怎么规划呢?但是,我们在大学里能够规划一件事——我准备尝不少的菜。这是可以的。
你知道回锅肉是哪个菜系的?东北?东北哪有回锅肉啊!东北有锅但是不回锅。这道菜属于川菜。再比如,四喜丸子是哪个菜系的?粤菜?很多同学在吃这道菜时都不知道它属于哪个菜系。四喜丸子是淮扬菜系,就是上海本帮菜。但是上海本帮菜又是由江苏菜和宁波菜结合而成的。我的意思是,任何一个系统里面的知识,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它都是有渊源的。
那你怎么能够辨别菜品呢?首先,你要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吃什么。其次,如果你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那这个菜的渊源是什么?讲究是什么?怎么做?如果你能说得稍微专业一点,这就叫特长。一个人,如果有偏好,再加特长,你就厉害了。人家会说:“咦,你有点儿像美食家哦。”对你来说,因为你有专业和特质,你的称号就改变了。如果你与客户谈生意,人家问你四喜丸子是哪儿来的,你回答出来了,客户就会对你很佩服:现在的“90后”还懂得这个!他立马就会对你和你的这个公司刮目相看。所以,小小的知识也是有权威的。
因此,第一,你要多些见识;第二,你要对这个见识稍微多花点儿心思。你可以百度一下,就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了。然后,在你对一个事物有所体验、有所认知的情况下,你就会有所偏好。当这个偏好变成我们的职业根基的时候,你就有可能做得比较好。
有了偏好,在这方面积累得多了,就会形成特长。比如,听觉有障碍的人视觉一般都会更敏感,或者从理论上来说,可能比听觉无障碍的人更厉害一些。我从我母亲身上发现了这一点。母亲91岁,耳朵有一点儿聋,但是她的视力特别棒。按理说,91岁老人的眼睛会老花,可她不仅不老花,甚至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旁边人电脑上的字。她的视力基本上比很多学生都好,远远地来一个客人她都能认出是谁,而且她能够从细小的动作中知道别人要做什么。
这一点在催眠里也非常重要。催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就是从细微的行为变化中准确判断别人的行为需要,有的时候人们的肢体语言比口头语言更为准确。
举一个例子,会催眠术的人能够看出一个人是否吃过饭。一个人在没有吃饭的时候,肠胃处于饥饿状态,就和吃饱的人在表情肌上反应的部位不一样。明白了这点之后,就能够识别出不同肠胃充盈度和饥饿度的人所有的不同表情。会催眠术的人在催眠过程中特别注意人身上的手指、脸部、颈部露出的每一块肌肉的细微动作,以此来判断对方是否进入了被催眠的状态。这是对市场研究方法的弥补,过去我们很相信人们说的话,不太注意这些细节。
这种观察力有很多专门的技术,我们做市场研究有一个专门的方法,叫作“观察法”。所以,大家不要满足于学习一般的知识,而要在最有可能发挥长处的方面琢磨、尝试,将来就可以把这方面的能力发挥出来。在学习的早期,这种特异功能只是一个可能性,但是往特别的方法和理论中延伸就会变成技能,就能对社会有用了。一旦有用之后,社会不仅会认可你,还会表扬你,同时还愿意花钱买你的服务,或者给你一种特殊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是势利的,它通常只会给技能以机会。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限于学院里已有的课程,还要和社会上的机构多合作、多联系。
一个人在25岁之前,如果说一定要具备什么的话,那就是爱好,明白“我喜欢做什么”,这点特别重要。爱好意味着你拥有了三样东西:第一,快乐;第二,方向;第三,专长。爱好加特长,你就是最好的。
老袁闲话
◆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超越时代来临,终于迎来了新一代的设计家。他们的知识面与信息面非常宽广,有完全不同的柔性权威观念,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背负了沉重的历史负担,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加灵活的表现能力。对于将产品与服务统统重新设计一遍的想法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更有现实性。
找到你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用上大学学的那一点儿知识,想在某一领域出入头地是很难的。比如学财政、学金融,凭大家在学校学的那点儿东西就想在金融界混出样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换一个思路,把那一点儿金融投资的“三脚猫”知识用到文化创意领域去,人家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人才,因为他们不懂金融投资。学会计的人就得去搞品牌,因为搞品牌的人全是假把式,只知道花钱,算不出收益,不懂得分析。当你做了几个品牌并研究过之后,就能发现不同品牌的财务收益率是怎样的,营销老总就会觉得你很牛。
所以,同学们千万别把在本科学习的那点儿东西太当一回事,你只是碰巧有了一点儿系统的概念而已。在用的时候,你最好找一个喜欢的领域去用,找一个不同的领域去用。
那我们怎么去找这个领域呢?我希望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三件事来打开自己的职业大门。第一件事:在学校里至少接触三四个职业,养成职业见识。无论是去做公益活动也好,去实习也好,还是去做社会访问也好,你要亲身去接触这些职业。比如说职业访问,不要说我舅舅是公务员,我就去访问他。一般来说,外甥看舅舅是看不清的。你要搞清楚陌生人的情况,这才是最重要的。好比你把东西卖给你妈妈,不论她说好还是不好,那都是不准的。我们在做科学调查时,首先要把亲戚排除在外,其次要把自己认识的人排除在外,然后把专门做这行的人排除在外,只以陌生人为访问对象。寒假有做社会职业访问的好机会,因为大家要拜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是公务员,有的人是老板,还有的人是做投资的,等等。这时,你就可以对某一些你想了解的职业做一个访问。这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比如,把你的暑假利用上,去实习。如果你刚上大一,那你就有3个暑假可以用,可以了解3个职业。再比如校外的公益项目,你也可以通过它来了解更多职业。北京师范大学有两个协会:一个是白鸽协会,可以帮助民工学习电脑知识:另一个是帮助盲人使用互联网的协会。它们不仅是公益项目,还得到了来自微软等企业的赞助。北京中医药大学有一个学生组织,建立了一个叫“数字爷爷”的项目,动员小孩子们教爷爷奶奶上网。北京信息办认为这个项目不错,就和学校合作了。还有,你也可以通过社会访问来了解职业。我们对于一些真实的工作需要有真实的感受,这不能靠想象,而是要有真实的体验。通过这些途径,我相信大多数人能选择出自己相对喜欢的职业。这是第一件事:职业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