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青春不应被浪费全文阅读 > 第7章 社会就这样,和虚伪没关系(2)

第7章 社会就这样,和虚伪没关系(2)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中,意识形态与死板知识正在替代方法论与社会生活技能。若回归到方法论,我们遇到的教育中的一大半问题完全可能得到解决,而且我们在寻找方法论的基础上完全可能有很多新的发现与突破,问题在于这是不是能够成为教育机构与教育者努力的方向。仅仅把通过考试放在教育者的任务中做死板的工作,不仅会把自己做得半死不活,还会把很多孩子累垮。

  尤其是“50后”、“60后”,这两代人总体来说不是社交敏感型群体,而“50后”尤其严重。因此,他们对孩子的社交发展给予的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决策与封闭管理用得太多,而孩子的自我社会见识与人脉发展能力弱化,导致孩子在职业发展与社交应对上出现严重的心理纠结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就是现在的“80后”、“90后”在社交中存在着以下8种明显的偏差:一是普遍恐惧与陌生人交往,希望在一切被准备好的情况下去接触安全的新关系;二是社交中缺少对于人情世故的认知与社交技巧,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生涩性;三是主观上拒绝认可社交的价值,把社交看成非主流的末技,虽有不足而偏不去补足;四是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缺乏明确的主张与坚持的能力,在强势人物与社会结构中多采用避让与跳离的方式;五是想象得多而行动得少,在迟疑中丧失了很多本来可以获得的交往机会;六是更多线上交流关系,较少线下社交关系,经受实际社会活动检验的条件比较薄弱;七是个人承诺能力较弱,不容易构建宽幅、持久的组织性社会关系;八是容易为家长与组织中权威人物限定的社交交往范围与模式所左右,被动交往色彩很明显。

  因此,对于年轻朋友我有以下8个发展社交能力的策略建议:一是多参与外部论坛、讲座,现场结识那些爱学习的朋友,尤其注意带名片、换名片;二是积极参与公益与志愿者活动,在公益服务中结识其他朋友;三是积极参与社团和组织活动,在群体活动中获得规模化的社交机会;四是不只注重考试与一般的学校工作要求,也要学习周围社交达人的社交经验,尝试一些新的社交方法,比如聚餐、群体约定与朋友的朋友一起活动、发起与组织兴趣小组等;五是通过实习或者社会调查等活动结识社会兼职范围中的准同事,发展社会上的人脉圈;六是培养一些专长性的项目,参与专业圈子的活动,结识专业领域内的朋友;七是丰富话题表达能力,在自己出行的场合结识周围本来陌生的朋友;八是锻炼在公众场合表达的能力,争取在多入场合的表现与沟通机会。

  让自己变成一个社交能力不断增长又受人欢迎的人是有方法的:一是多读书长见识,经常能为其他人提供好的知识性帮助,同时有建设性地加入别人话题的能力;二是熟悉与敏感人情世故,知道适当地使用礼貌、坚持或令人意外的交往策略;三是能经常先行投入,让其他人感觉到对你欠有些许人情;四是成为组织与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以自己的积极服务与行动,让其他人认同你的品格、能力与价值;五是懂得为做成有价值的事情需要容纳不同意见,总能努力地在自己有些不喜欢的人身上找到可以学习的地方;六是与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好东西,甚至有的时候因此而吃了点儿亏;七是在不需要利用人的时候与人有交情,经常为别人做一点儿不大但有心的事情,整合朋友的力量造福第三者而不为自己的私事;八是既有同龄的朋友还要有忘年交,有同行的朋友还有其他行业的朋友。

  老袁闲话

  ◆老鹰等到小鹰差不多孵出来的时候,就用脚把小鹰踢下悬崖,所以悬崖下面有很多摔死的小鹰,只有那个能扑腾起来的小鹰才能活着。因为在所有的小鹰里面,只有那只飞得最棒、飞得最快的小鹰才能拥有未来。

  测测自己的社交水平

  社交是我们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要重视并面对它,学习并提升它,利用并改善它。下面让我们来测一下自己的社交水平。

  对大部分即将走上社会的人来说,社会关系非常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社会关系到底有多少以及如何衡量社会关系的质量。以下我提出18个问题,大家可以自测并衡量一下自己的社交水平。

  ·你认识多少个除校园同学与家庭亲友以外的社会上的人?所谓“认识”,在这里是指能说得上话、必要时可以向其寻求帮助的人。

  ·在你所交往的社会关系中,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是什么?有多少人是做领导、老师或者人缘很好的?

  ·你与社会上的朋友经常保持接触吗,尤其是在不需要别人办事的时候?你会有意识地去主动询问与关心别人的需要吗?你觉得你的朋友很帮你的忙吗?

  ·你有多少个年龄比自己大10岁以上或比自己小5岁以下的朋友?你的朋友是不是都是同龄人?

  ·你通常从哪些途径认识人?最重要的渠道是什么?你会经常挖掘一些新的社交渠道吗?你觉得你只需与自己专业或者职业领域的人交往吗?

  ·你会主动和陌生人说话吗?通常你用什么话题引起对话?你会担心别人不理会你吗?如果别人真的不理会你,你会怎么办?

  ·你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接触了一个陌生人,有了初步的交往,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后续的交往,让他成为你社会网络中相对稳定的成员?

  ·你内心渴望参加有陌生人的集体活动吗?准备参与这样的活动时心理感受是怎么样的?

  ·你在一群认识不久的朋友中,通常是能找到赞扬每个人的机会,还是表现自己的机会,又或是指导甚至批评大家的机会?

  ·陌生人的相貌对于你来说是吸引你交往的主要动力吗?遇到相貌一般甚至不好的人,你会如何反应?

  ·成为你朋友的人通常是与你个性接近还是互补的?你通常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了解对方的个性与品行吗?

  ·有不少人很有能力或者知识,但可能是你表面上不喜欢的人,你会如何与这样的人相处?

  ·你最擅长什么样的聊天话题?你懂得怎么样与不是很熟的人在一起时把话题引到自己擅长的话题上吗?如果别人擅长的话题你不是很懂,你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

  ·你会担心自己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碰到色狼、骗子或者某种坏人吗?这种担心你是如何解决的?

  ·遇到陌生的异性与自己主动打招呼的时候,你会如何反应?你会把对方想成什么样的人?你会主动与陌生的异性打招呼吗?你在打招呼时的行为表现有何特点?

  ·你会主动去接触和学习一些社交知识与技能吗?抑或你还有一些社交的榜样或者导师?

  ·你相信社交能力本身只能在社交中培养,或在积极社交中因有心留意和经常总结而得到提升吗?你也真的是这样做的吗?

  ·你是相信人际交往在于积极尝试,任何经验都是财富,还是相信人际交往应该谨慎防范,过于积极的社交得不偿失?

  这些问题没有完全的对错答案,但是不同答案显示了我们社交能力与模式的差异、社交水平的高低以及利用社会资本的能力。我们可以以此测量自己的社交状况,也可以了解朋友的社交状况。

  老袁闲话

  ◆“80后”闯荡江湖的成功要素:别把自己打“80后”。在见识广、有想象力之外,多一点点勤劳、多一点点胆识、多一点点耐心、多一点点人情世故,都能让你在“80后”中脱颖而出。

  让自己做灰姑娘

  灰姑娘争取到机会参加王子的舞会,引起了王子的注意,匆忙离开后丢下了水晶鞋;王子就找啊找啊,最后找到了灰姑娘家;坏心的后妈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去试鞋,而王子最后找到了合脚的鞋子主人——灰姑娘。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我试图从社交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含有的若干常规社交技术:

  ——社交主动性与积极性。试想,如果灰姑娘只是在家宅着,这故事就绝没有下文。在社交中主动与积极的姿态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直接冲向自己的目标,而是冲向核心目标所在的场合。

  ——群体是更好的社交场所。能进入某些圈子,社交就不是问题。舞会派对的特点是更具有聚集性与群体性,人们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去进行匹配转换,也有更多的可能性去施展社交技巧,而且混在人群中也可减少某些潜在的社交尴尬。

  ——容貌与装束要足够特别。这样灰姑娘才能在众多佳丽中得到王子的青睐。第一眼与第一印象特别重要,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容许自己朴素与一贯的自然形象,还要考虑一些特别的装束。

  ——被动检索。主动参与、引起注意力后,再形成被检索的局面是一种最佳的价值表现状态。一旦形成被动搜索,就意味着被检索者处在比较主动的要价或者要求位置上,也处在更为核心的接受与拒绝的主动位置上。

  ——提供合理的后续交往借口。在这里,水晶鞋作为一个有形的线索与追索理由,成为这个社交故事得以延续的关键。希望大家在参与社交的时候经常带上一些可以假装“丢失”的东西。

  ——检索要有点儿过程甚至波折,轻易获得的社交成果不如有点儿磨难后得到的珍贵。在检索与发现过程中形成的时间、财务和感情成本,均会附加在最终获得的交往对象身上而导致其升值。

  ——专注寻找终能成就好事。这个故事里面的双方均有意向,而且目标非常明确,所以过程虽有波折但结果成了浪漫的素材。当然,如果一头热,没完没了地去折腾别人就成了花痴骚扰、自找没趣了。

  话说剩男剩女的问题当然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而如果从社交技巧上来说,必然是在上面这样一个故事呈现的分析中有一两个甚至几个关键技术上的缺失。大家不妨回想灰姑娘的故事,寻找自己社交技术上的改进点。

  老袁闲话

  ◆不同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别,也许有的人是要整天耳鬓厮磨、朝夕相处的,也有人是可以同进同出、行止相随的,还有人是可以天各一方、偶尔见面的。在生活中,有人是分别得很清的,也有人是混同的,甚至是交织的。其实,每个人本来就不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型号就对了。

  第一印象,至少管用两三年

  第一眼在新加坡的朋友聚会上见到赵薇,她就给我一种普通人家媳妇的感觉,以后在其他地方看到她,我的感觉也是最初那个感觉的变异;第一眼看到英国女王时,她居然是在自己开的一辆车里,这种印象让我特别能体会英国官方文化与我们的差异;第一眼在哈佛校园看到曾荫权,以后他给我的就是一种校友的感觉;第一次见到蔡文胜,听他说网络界的来龙去脉,才认识到他是这个江湖里面真正的行家。

  名人是这样,普通人也是这样,一个国家与一个地方也可能以某种形式给我们留下长期的第一印象。一个普通同事与朋友给人的第一眼印象也是很长久的,很多时候我们要改变给人们的第一眼印象,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

  同学们总会离开学校到职业岗位上去。其实在你第一次实习的时候,别人就会看出来,你就像参军的新兵一样。因此,在各个方面,人家看你都不顺眼。当然,也不要有挫折感,这都是正常的。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总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当你第二次再去实习的时候,人们对你的感觉就会比第一次要好得多。当你第三次去实习的时候,人家甚至会在把你跟自己单位的一些新同事做比较时感觉到:“唉,这个同学怎么就那么懂事呢?他怎么做事就那么到位呢?”而等你正式工作的时候,也就相当于第四次去接触一个职业岗位的时候,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就会非常好。

  一般来说,一个单位不会对实习生要求太严格,也不会跟实习生很较真,但是一旦你成为一名正式成员,即使是一个新职员,人们对你也会较真。而这个较真很重要,比如你的直接主管或公司老板,如果他对你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孩子很懂事!”另外,他觉得你做事的时候很留意、很勤奋,这个第一印象至少管用两三年。但是,如果他对你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孩子好像悟性很差呀,都反应不过来啊。”或者“不太懂事”,同样也会影响你很长时间。即使你不是这样的人,你要想改变这种印象,难度也非常大。

  在职场中,是存在职业竞争的。同一批进来的人当中,第一印象好的人获得提升机会至少会比第一印象不好的人早8个月。也就是说,获得同样的提升机会,第一印象不好的人相当于多工作了8个月。比如,3年之后,一个“80后”还在岗位上挣扎着,“90后”就进来了,而那个第一印象很好的“90后”搞不好再过两年,就成了“80后”的经理。

  在黑苹果青年动员活动中,我们强调大家去实习、去做志愿活动、去兼职、去接受社会服务的挑战或者去做社会公益。这些活动能让大家学到社会知识,获得个人职业体验,结交社会人脉,丰富对社会场景的掌握与反应能力。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可以在前面这些实验性的、尝试性的、学习性的场合中了解社会的期待与规则,然后建立预前的适应与反应能力,以便在后来的正式职业场合与社会交往场合中,看起来比其他人更加符合多数人对那个特定场合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