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至少找一份工作考验一下自己的职业极限。什么叫职业极限呢?很多同学跟我说自己没时间实习,在学校里就已经很累了。其实,这就更需要去实习。如果你做一件事情觉得很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再做一件事;如果你做两件事觉得很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做第三件事;当你把第三件事做下来了,再回头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就一点儿也不会累了。这就是我们感受生活的方式。我得歇会儿,我要睡一会儿,结果只会越睡越累。睡懒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上午10点没有起床,再睡一会儿,结果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到下午3点了。我没有听说过谁到了下午3点还神清气爽的。趁着年轻、有资本,现在就去考验极限吧。无论以后干什么,这些经历都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第三件事:去接触社会。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有位经济学家认为现在的小偷“职业素养”太差。小偷在别人口袋里摸一摸,好的摸个上万元现金,差的摸个几元钱。要是带把刀子,阴差阳错,就为了那几百元钱,伤了对方自己也麻烦了。所以,小偷不要带超过自己“收益水平”的工具。另外,小偷也要有“核心竞争力”:跑得快!这就叫职业经济学,也是一种趣味经济学。其实,任何职业都有专业性。学校的老师会这么来讲投入与产出吗?老师很少接触社会上的百态人生。所以,我们要去接触社会。
老袁闲话
◆现在,很多年轻朋友创个业要帮扶,做个公益要帮扶,找个工作要帮扶,买个房子要帮扶,找个对象要帮扶,生个孩子要帮扶。其实没有帮扶是没有代价的,也没有帮扶是没有副作用的。有手、有脚、有脑子的年轻朋友们,不要因为耐心不够而求帮扶,先独立、先自主、先奋斗,拿的总是要还的,没骨头扶不上墙,越帮越要扶。
见过场面,你就从容了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儿,只要你见识过。我可以担保,世界上能遇到的职业,我们大部分人能搞定的比例超过90%。比如写小说,有什么了不起的!韩寒都写了,你写不出来?坦率地说,从文学角度,以我们“60后”的标准来看,韩寒的书不叫书,而叫记叙文。韩寒文章的特点是段少、句子多,一句一句地写不成段,在我看来,这就是成文能力较弱。但是,他有一招:他不是写一篇记叙文,而是写三四篇记叙文,然后交叉着写,就有蒙太奇的感觉,这就让人不太能看懂,觉得他很有文学水平。其实,关键在于他敢写。
现在我们到一些酒店去,比如香格里拉酒店、喜马拉雅酒店,经常看见一些当代艺术画。当代艺术画一看就懂,不就是三个石块堆在一起吗?这是画吗?这画我也会呀!现在很多人都会发微信,如果你拉着你奶奶玩微信,你奶奶肯定会说:“不行,我不会。”其实你奶奶本来是可以会的,但是她却说她不会。为什么?因为她恐惧。为什么恐惧?因为她没有接触过。
一个真正有知识含量的东西放在你面前,仅仅靠着感官,你就能判断出来它是不是你喜欢的。职业也是这样,如果你尝试了几个不同的工作,就会知道这个是你喜欢干的,那个是你不喜欢干的。作为学生,要想接触职业,一定要去实习一下。先去一个创业企业实习,再到一个稍微大一点的企业实习,然后你就可以做比较了。如果你很喜欢挑战,就去找干了以后不太有把握但是对自己又有挑战的工作。如果你喜欢那种不需要挑战的东西,就去找几乎没有挑战的工作。关键是要对号入座。
这就是为什么我鼓励大家去尝试,有了这样实际的尝试,在其中你就会超越。而今天,你的潜力被课程、成绩、考试制约了。你要把你的嗅觉,把那种闻东西、感觉东西的能力发挥出来。你只有尝试一下,才会知道答案。
尝试得多了,经历得多了,你也就变得从容了。全世界最不从容的一件事就是在众人面前说话,但如果你说得多了、经历得多了,就从容了。假如你从来没在众人面前说过话,第一次时你的声音会颤抖吗?肯定会!你会结巴、会口吃。从容来源于多次面对这个情况,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怎么处理有了一定的经验。
我强调大家多去实习,其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了解校园以外的那种社会场景。当你心中有数的时候,再去就业你就会从容了。领导说:“小刘过来一下。”你没经历过,傻傻地站在那里,心想:“领导喊我干吗?”领导一看你那样,就认为你没出息、没见过场面。但是,如果过去你已经见过很多,给很多领导拎过包之类的,你就很从容了。这就是我鼓励大家要多去实习、多去见识、多进行社会实践的原因。
除了这些,在学校里,大学生还可以做些什么具体的事情来增长见识呢?
我建议同学们至少做3件事:第一,多读书;第二,多活动;第三,多努力。所谓多读书,就是用快读书的方法增加知识的浏览量。基本目标是一周读1本书,一年读54本书。如果你从大一开始就这样做的话,四年至少可以读200多本书。这是什么概念?绝大部分中国人一辈子只读7本书,只有5%的爱读书的中国人一辈子读了500本书。这样一来,你在四年内就能达到其他人半辈子的读书量。在读书的时候,不要仅限于你的专业,要发散性地读。只有广泛地读书,你才能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之后,你随便到图书馆借一本书,或者到书店买一本书,你就会从某一个特定的类别中去选,而这个类别就是你个人喜欢的东西。有见识才能有选择。
第二就是多活动。大学里都有很多的院系、有很多专业,你自己的专业过得去就行了,多旁听别的专业的课。在很多学校中,最能干的同学基本上是成绩考得中不溜,还有机会到外面折腾折腾的同学。一个人最大的潜能是什么?就是能把A知道的,加上B知道的,加上C知道的……把很多人知道的加起来,变成XY,这个XY没人见过。一个有创新、有个性、有情绪的人在社交中是最受欢迎的,而多接触不同的人对自己很有帮助。
第三是多努力。很多同学在家里或者在学校里、宿舍里待的时间太长,在文化上就具有时空观念的落后性。时空观念在睡个懒觉的时间里过去了。那些真正强大的人就是到处找理想的人,而不是说正好因为某个原因,比如我喜欢的人在这里,所以我到这里来;他们主动在更大程度上寻找机会。
旅行的时候,我们的时空观念会发生很微妙的变化。通过体验,你会知道你跟社会上的人有什么不同。同时,你也会体验到空间的拓展,你会发现世界是如此之大,原来自己只知道周边的某一些事情;原来另外一个人,比如说印度人,跟我们印象中的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能够把很多个国家都了解到,你就是一个全球性人才。如果你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那你个人的表现、素质就跟其他人不一样,你就有更多的机会。
所以,如果同学们有时间,我觉得最好是去实习、做兼职,然后考虑去旅行。
老袁闲话
◆你成功了又怎样?你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有特权、更聪明?其实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赌博。成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一个有平常心的成功者才是一个不会减损自己的成功者。
每个门派,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我们大部分人到40岁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是庸人。什么是庸人呢?就是不管你在哪个地方就业,都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员,要么是机关里的普通公务员,要么是企业单位里的普通职工,要么是事业单位里的普通员工。这里并没有贬低的意思,只是说你有普通员工的特点。
我们为什么会成为庸人呢?因为不想去冒险,不想去开创,不想去打破现状,更不想去为了一个特别的东西付出特别艰苦的努力。没有这些特征,你的18岁就和80岁差不多,甚至会认为,将来安安稳稳的就好了!安安稳稳的还要你到这世界来走一回干什么啊?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不能求安稳。
即使是一个庸人,在岗位上也有所谓的优秀员工和非优秀员工。这与很多东西有关,比如是否喜欢这个岗位,对这个岗位是否有耐心,是否有很好的理解能力,等等。如果你喜欢这个岗位,你就会琢磨这个岗位上的事。而如果在一个岗位待的时间长,有足够的耐心,你积累的经验就比较多。优秀员工懂得加强自己的理解能力。他不是一开始就有什么特别的能力,但是有很好的理解能力,这就相当于打了一个特别稳固的地基,将来他可以在上面造出高楼大厦。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有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就是某一个方面专门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比如做会计的,或者做市场营销的,通常有某一方面的技能。从职业技能方面来说,我觉得理工类的学校要比文科类的学校好一些,而那些开办新专业的,像金融、公共管理之类的文科学校,我个人认为基本上不靠谱。比如说管理,我们今天所说的管理,都是做管理咨询的。而现在的管理咨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要以行动取胜。所以,通常以工科为背景的管理学院相对靠谱一些。如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PK的话,清华大学相对靠谱;如果上海地区的高校互相PK的话,同济大学不是最靠谱的,但也属于靠谱的之一,与上海交通大学不相上下。我们国家最好的管理学院是西安交通大学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地方的同学都有自己的资源。我们要珍惜现在已有的资源。江湖上有些门派,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那山没柴烧。如果你是少林派,就把拳练好;如果你是天山派,就把剑练好。每一个江湖上的门派,总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在野外生存,你至少要有一技傍身。这样,在外面混的时候,你还能把小剑拔出来抡两圈,还能唬人两下。
除此之外,我们这个时代,你一定要掌握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沟通策略,这是第三点。沟通策略就是会说会写,掌握了这两条,找个好工作不是什么太难的事。大学里的专业你学得好不好,别人其实是看不出来的,大家都差不多。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要大搞演讲比赛。还有就是要会写。领导说什么话,就给他写个备忘录,用三页纸把要点写出来。就靠演讲和记要点,也能找个好工作。
其实,这都是做人的基本技巧和基本技能。什么叫做人的基本技能?比如说主持。主持就是说话吧,这么简单的事情还弄那么复杂干吗?我们主持的时候,就用正常人说话的方式来做,不要念讲稿上面的东西。你在一个客户面前能表达出来,在学生面前能表达出来,在其他同事面前能表达出来,这就叫基本技能。写好东西再念出来,这谁都会,这不叫技能。在脱稿的时候能表达得很流畅、很自然,这才叫技能。这是很难的。
我现在这么能说,不是从小就那么强。我出生在农村,家里小孩特别多,我是我们家老十二。所以,平时家里人都不让我说话。只要我一发言,我爸就说:“大人说话呢,别插嘴。”我妈说:“这事你就别说了。”我的其他哥哥们说:“小弟,你怎么会说这话呢?”基本上我没有说话的权利。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是给我写好稿子我都不会念,光是紧张,而且我讲的是带有很浓口音的方言。那我现在怎么能说会道了呢?因为大学的时候我组织了一个大学生演讲协会,我专门练这个技能。不用会其他技能,就靠会说话这一条,都能在今天这个社会上找一个好工作。
写东西、说话、很自然地跟人沟通交往,这些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今天的大部分同学,宣称受过高等教育,却连做人最基础的技能都不具备。不会写,天大的科研成果就不会变成论文发表,世界上就没人认可你。你说自己很会卖东西,但是你不懂得推销的说话之道,还是没法把东西卖出去。有基本技能这个东西,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没有,就有点儿问题。
老袁闲话
◆我们要善于发现员工的特长,并尝试让他们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想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一管理者的一个纠结。就是觉得“80后”与“90后”中管理无人。问题不是无人,只是与传统标准有差异而已。我们面对一整代人能做的是调整管理的标准。
行动形成习惯就是你的技能
大学的时候,我在学校里办了一个演讲协会,把最会演讲的同学都请到协会里来当副会长和理事。因为我是组织者,所以我当会长,经常组织他们演讲。次数多了以后,我就熟练了。人就是这样的,你老是跟着人家学演讲,学着学着你就会了。
我们经常请很多社会上的演讲家专门来做演讲、办讲座,大概一个月一次。我还记得其中一位演讲者的一个观点是:大学生不能够简单地去实习,理由有四个,一……;二……;三……;四……他说,说话者一定要先说出四个来,即使你只想到两个,也要先说有四个,然后一边说一边想。后两个要是实在想不出来就胡扯,扯习惯了以后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四个。明白吗?关键在于要形成一个新的说话习惯,后来我就学会了这个说话习惯,现在我随便说什么都能讲出四个理由来。
天才就是这样的。每个领域中都有很多人是天才。天才通常会表现出爱好;很多人有这个天分,但没有行动,时间长了慢慢就变得平庸了。为什么人家都说什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即使是一个天才的武术家也要经常练习!人家功夫熊猫也是要经常练习,然后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