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古典 > 卿本丫头第二部之出宫全文阅读 > 第136章 本是同根生(三)

第136章 本是同根生(三)


149

唉,人算不如天算。当李偌做好了充分准备,再次站在朝堂上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

吐蕃又造反了!

虽然朝廷在吐蕃另立了新王,但吐蕃各部落口服心不服,蠢蠢欲动,伺机而行。如今胡祸未平,战乱又起,内忧外患,国力兵力都不堪重负。

朝堂上人心纷乱,意见更乱,朝臣们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有提议暂且不管吐蕃先剿清叛兵余孽的,有提议暂且不管叛兵余孽先平定吐蕃的,有提议和谈的,有提议向友邦借兵镇乱的,甚至有提议拿旧蕃王女儿燕妃的两个小孩——明明和小志去做人质的。

这真的是一个很不好的时机,不管再为异族说什么,应该都是错。

中书令崔巡抓住了这个时机,再次强调驱逐异族保护士族与汉人血统的重要性,抨击当初民族不设防的政令让异族有了长足的进步,才有了现在这胡夷之祸,否则这群未开化的土人根本没有技术和实力可与汉人抗衡,捏死他们本来应该跟捏死蚂蚁一样容易,现在却成养虎为患的局面了。

崔大人引经据典的精彩演说引来朝臣们的深深共鸣与纷纷附和。

平王一脸“我没蒙你吧,瞧见没有?众怒难犯啊”的表情望向李偌,颇有些幸灾乐祸的意味。

看看面有难色已然妥协的父皇,再看看气定神闲的中书省崔巡和沉默不语的门下省李泌,不识时务的李偌执意进谏——“对于先皇和皇上力推的‘胡汉一家亲’,臣只知执行,不解其意。直至去到洛阳,生活于民间,才明白皇上深意。早于西汉,汉武帝就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不管是吐蕃、匈奴、鲜卑、羌或氐,皆非外夷,他们一直与我们汉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块土地,是我们共有的,无分种族,都是我们的子民,从前是,现在是,将来亦是!事实上,这么多年来,民间百姓早已不去区分什么胡人汉人,不分彼此地生活在一起,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已然一家。敢问在座诸位大人,谁家没有几件胡服?谁家的饭桌上没有胡人的菜肴?在洛阳生活那么长时间,这些情况平王应该比在座任何一位大人都更清楚,那里的人们相互联结姻亲,几代人下来,血统上如何去区分谁为汉人谁又是异族?同为一家,天下百姓!而百姓,从来不是用征服这种方法去对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承认并且正视我们同为一家人这个事实,真正做到一视同仁,无分彼此,方能真真正正国泰民安!”

言毕,还以李仪淡然一笑,有一句话,放在了李偌心里:就像我们两兄弟,不管有多少分歧与争斗,始终都是一家人。

“说得挺好听的,请问建王,您的解决办法呢?现在这种情况,不是抒发感慨的时候,而是解决问题。”平王带着冷笑,心里想着我倒要看看你李偌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

李偌微微点了点头,摊开了手里的奏折,朗声念道:“一,撤消吐蕃王,设立州府,百姓推举刺史;二,开放科举,不管汉人还是胡人,皆可考取进士、贡士,择优而用;三,取消吐蕃每年的进贡,他们是我们的子民,不是附属于我们的四夷邻邦,无需通过进贡的方式来获得我们的保护,赋税值亦与汉人相同,没有等级之分,没有优劣之别……十,从今往后,如果在朝堂上,仍有人以‘汉人’、‘胡人’来区别对待,不管官职高低,一律调职洛阳、汾州、岷州等地,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叫‘同为一家,天下百姓’,以免裹足长安太久,不知天下之大……”

宰相李泌一直在认真地侧耳聆听,同时注意到皇帝犹疑不决的神色。

念完,李偌跪下:“皇上,臣以为,吐蕃此次作乱,只是少数个别部落挑起的事端,颁布此政令去争取另外几个部落的支持或保持中立,只要没有响应者,这场战乱就此化解。”

皇帝迟迟没有表态,仿佛等着大臣们说些什么。

“此法甚好!不需动用一兵一卒,就能平息一触即发的战争。”一向保持中立的宰相李泌罕有地站出来表态。

“臣同意!”“臣亦同意!”“臣深以为然!”

意见再次一边倒,大多数的朝臣们选择站在了李偌的身后。

“准奏。”皇帝的眉头却依然紧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