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国境内发生了一起名曰“叫魂”的妖术大恐慌,朝野震动。“叫魂”是什么?“叫魂”怎么会跟妖术联系在一起?妖术为何会导致一场全国性恐慌呢?面对这样的混乱局面,乾隆帝是如何应对的?地方官员是如何处理,以及与皇帝博弈的呢?在这场风波中,老百姓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这一切,都将由我一一作答。请看“叫魂案:乾隆朝妖术恐慌之谜”。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一种名为“叫魂”的妖术,像幽灵一样,在中国的上空盘桓,搞得当时所有人都寝食不安。那么,什么是“叫魂”呢?
传说,有伙四处游荡的术士,专以偷窃别人的灵魂为业。他们有种特殊本领,就是在别人的名字、辫子或者衣服上作法,比如剪辫子、偷衣服之类,让人发病而死,趁机窃取灵魂。今天,大家多数是无神论者,相信唯物主义,但在那个年代,“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常态。“叫魂”的说法一旦流传开来,肯定是人心惶惶。
一、谣言四起
乾隆三十三年,浙江德清县的护城河桥塌了,官府组织工匠开始修葺。阮知县从邻近的仁和县雇了个名叫吴东明的石匠,让他带人在河里打桩。两个月后,吴东明发现带的粮食不够吃了,便打算回家乡塘栖镇采购。回家之后,乡亲们告诉他,有个名叫沈士良的想找他帮忙。那么,这沈士良究竟是谁?
沈士良是个农夫,当年43岁,跟两个侄子住在一起。这俩年轻人心眼很坏,经常欺负他。沈士良虽然是长辈,但根本治不了这俩人,感觉很丢人,没脸活了。后来,他听说德清县修吊桥的石匠有一种特异功能:把写有活人名字(那些名字就是偷来的灵魂)的纸片贴在木桩顶端,可以给打桩的锤子注入更多精神动力,让打桩更加有力。这种特异功能就被称为“叫魂”。那些被偷走灵魂的人非病即死。沈士良受够了窝囊气,就想用这法子报复两个侄子。于是,听说吴东明回家,沈士良就登门求教。
吴东明根本不认识沈士良,也从没有这种特异功能。但他听过“叫魂”的传说,生怕牵涉其间,招惹麻烦,就找保正把沈士良扭送到德清县衙。阮知县一通审问,下令将沈士良打板子、戴枷示众了事。
阮知县和吴东明以为案结事了,其实远非如此。德清石匠会“叫魂”的说法不胫而走,整个浙江都传开了。一天深夜,一个名叫计兆美的德清人,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外被一群人围住暴打一顿,然后扭送到保正家问罪。
补充下,什么是“保正”呢?
我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实行保甲制度,将其作为管理基层社会的主要手段。十户一甲,十甲一保,保正就是这一百户的头,一般是由富裕的大户充当。《水浒传》里的“托塔天王”晁盖,造反前就是“保正”。
保正拷问,计兆美招认自己到邻居家帮忙,喝多了回家有点晚,叔叔怀疑他在外赌博,就把他赶出家门,无奈之下,他只好流落杭州,乞讨为生。但是大家认为,德清乃“叫魂”发源地,一个德清人半夜到寺庙,不是做贼,就是“叫魂”。
保正厉声喝道:“你是德清人,身上肯定有咒符,还不从实招来!”
此时的计兆美已被五花大绑,伤痕累累,生怕再挨打,只好瞎掰:原本身上有五十张纸符,其中四十八张已经扔进了西湖,剩下两张已经咒死了两个孩子。
第二天,保正把他扭送到钱塘县衙门。赵知县问他:“咒符是从哪儿搞到的?又是谁指使你干‘叫魂’之事的?”计兆美只好继续瞎掰。他听过德清工匠的传说,记得领头的叫吴什么明,便说咒符是吴什么明给他的。接着,石匠吴东明被押到了钱塘,放在一群人里让计兆美招认。这下,计兆美懵了,他根本不认识吴东明,谎话编不下去了,只好承认这些故事都是因为害怕挨打而编造的。
计兆美“叫魂”之事查无实据,计兆美本人被判处“戴枷示众”了事。
沈士良和计兆美的事,虽然真相大白,但“叫魂”的传说仍在浙江飘荡。这时,四个游方和尚相聚于杭州萧山的一个茶馆,约定兵分两路去化缘。
巨成和净心走在街上,看到一所宅子门前有两个玩耍的男孩。巨成问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名字,还夸他日后定能做大官。巨成这么做,只是为了取悦孩子,好从他们的父母那里换取斋饭。可是孩子无动于衷,斋饭也没得到,俩和尚只好继续上路。刚走几步,就有一对夫妇怒气冲冲地追上来,责问他们为啥打听孩子的名字。无论巨成和净心怎么解释,夫妇俩都坚信他俩就是“叫魂”者。接下来,保正和村民就把俩和尚扭送到了萧山县衙。
另外一路化缘的和尚,法名正一和超凡,他们在萧山城的西门遇到兵丁盘问,在他们的行李里搜出了剪刀、锥子和扎辫子的带子。捕快就问,和尚没有头发,带剪刀、锥子和带子干什么?围观群众认为,他俩就是要剪大伙的辫子,用来“叫魂”。俩人有口难辩,也被抓到了县衙。
接下来就是一顿刑讯逼供,而后是层层上报。等案子报到省里,浙江按察使曾日理发现,和尚“叫魂”证据不足,但案情有新的发现:镇守萧山城西门的捕快曾向和尚们敲诈未遂,而后就栽赃诬陷。最后,案子退回萧山,捕快挨了板子,戴枷示众,和尚们无罪释放。
怪事多多,都没证据,但在那个迷信盛行的时代,人们更相信口耳相传的谣言。即便是地方官员,也对“叫魂”的传说将信将疑。谣言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不过,这些案件虽然情节各异,但都有四个共同特征:
第一,故事结构相似。都有人涉嫌剪人辫子,在咒符上写人名字,以便偷人灵魂,或者盗窃财物。
第二,全都证据不足。所有嫌犯都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被抓的,所有供词都是刑讯逼供的产物,没法采信。因而,几乎所有嫌犯都被释放。
第三,嫌犯全是外地人。出事的嫌犯,不是乞丐,就是游方和尚,总之都是外地人,很容易被熟人社会隔出圈外、轻易识别。
第四,浸透无知与迷信。老百姓蒙昧无知,轻易听信谣言,成为所有案件发端和蔓延的重要原因。这点倒不奇怪,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相信,灵魂和肉体是可以分离的。
“叫魂”案越来越多,蔓延到全国各地,终于惊动了乾隆皇帝。作为最高决策者的乾隆,会如何处理这一系列奇案呢?
二、两个乞丐引发的闹剧
盛夏时节,正在承德避暑的乾隆收到了各地的奏报,他马上让大学士缮写一道谕旨,发给江苏、浙江的督抚。其中这样写道:
其言甚为荒诞,或系市井剪绺匪徒借端捏造,冀得逞其鼠窃伎俩,亦未可定。但此等造作讹言,最易煽惑民听,理应留心查禁,以杜浇风。[1]
乾隆认为,“叫魂”的说法都是市井传言,荒诞不经,但这样的谣言最容易蛊惑百姓,应当严禁,防患未然。显然,乾隆没把“叫魂”案当回事。
不久,他就收到了山东巡抚富尼汉的一份奏折。其中的内容让他很吃惊。富尼汉的奏折里究竟说了什么事呢?
山东抓获了两个乞丐,分别名叫蔡廷章和靳贯子。根据俩人的供述,事情大概是这么回事:
蔡乞丐在扬州城外遇到和尚通元——他的一个熟人。通元告诉他,浙江仁和县有几个术士,精通神奇法术。他们先用迷药弹在别人脸上,趁人昏迷之机,剪掉发辫。然后对着发辫念咒语,就可以通过发辫摄取那人的灵魂。随后,他们将这段带有灵魂的发辫扎在纸人、纸马上,便可以随意拿到别人的财物。通元还说,一个叫吴元的术士正在招募学徒,建议蔡乞丐入伙。
于是,蔡乞丐就来到浙江入伙,学了一些妖术,以为可以用它来发财了。他来到山东邹县,走进一家饭馆,抄起迷药就弹向一个食客的脸,同时准备剪他的辫子。可是,那食客并没晕倒,反而跟其他人一道把蔡乞丐制服了,扭送县衙。
靳乞丐在山东章丘的道观里,遇到一个名叫张四儒的算命先生。俩人以前就熟识。张先生告诉他说,安徽宿州有个青龙寺,寺里有个法名玉石的和尚,精通法术,可以轻易地剪掉别人的辫子,而后将发辫扎在纸人、纸马上,用来获取别人的钱财。
靳乞丐是个穷人,有钱赚的事当然感兴趣,于是就被张四儒推荐给了玉石。玉石给了他一把刀和一包迷药,让他去剪小孩的发辫。靳乞丐在山东境内游走多个县城,剪了好几个小孩的辫子,后来被官府抓获。
富尼汉分析,这两个案子说明,江浙地区的术士可能向各地派出了爪牙,诱骗人们入伙。他们这样做,或许不光为了谋财,没准是要谋反,甚至是制造混乱。
这份奏折深深地触动了乾隆。在清朝皇帝看来,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压倒一切。任何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都是他不能容忍的。既然“叫魂”案中的妖术已经超越了乾隆容忍的底线,那就不能只是传旨严禁那么简单了。
于是,乾隆向全国各省督抚发布了新的紧急上谕,命令各省严厉追捕“叫魂”术士,保护百姓免受妖术之害,维护地方稳定。对于抓获的术士,要按照《大清律例》的规定予以严惩。
然而,收到谕旨的各地督抚,又会作何反应呢?
只有山东巡抚富尼汉抢先一步,在全省范围内大肆搜捕,抓了一批“叫魂”嫌犯。其余的大部分督抚反应比较一致,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叫魂”这种妖术。由于“叫魂”案发端于江浙,当地最高军政长官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彰宝和浙江巡抚永德的反应最有代表性。
面对乾隆的谕旨,高晋的反应不紧不慢。他写了一道奏折,表示只在杭州地区发现了一些谣言,江苏没有剪辫子的事。一旦传谣者被抓获,谣言的传播路径被截住,地方也就安定了。高晋是汉军正黄旗人,叔父是内阁大学士高斌,姐姐是慧贵妃,家族地位很高。不过,高晋深谙为官之道,不想招惹麻烦,尽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把这一系列案子压下来了。这次,他猜错了皇帝的心思。
乾隆对高晋的复奏很不满,在朱批中说,既然别的省都奏报了剪辫子的案例,你江苏省怎么可能没有。你们这些官员“化有为无之术实属可恶”![2]可是,高晋毕竟是贵族后裔,即便是磨洋工,乾隆对他也无可奈何。于是,高晋的属下——江苏巡抚彰宝,成了替罪羊。
根据山东巡抚富尼汉的奏报,几桩“叫魂”案背后的妖人就躲在江苏境内。而彰宝这时正在追查另一桩贪腐案,刚有点眉目,根本没工夫查办“叫魂”案,自然也就抓不到那几个妖人了。正当他兴高采烈地把追查贪腐案的重大进展奏报给乾隆时,得到的却是一顿数落。
乾隆说,那桩贪腐案“不过地方公事之一,况已查有端倪,无甚棘手。若匪徒潜匿肆其鬼蜮伎俩,扰害闾阎,民生之害最钜要”,彰宝“轻重倒置”了。[3]
乾隆的批评,以及山东方面的情报,让彰宝很紧张。他一面派人追查,一面询问山东方面情报是否可靠。可是,彰宝这通忙活,还是没有扭转乾隆的成见。
大家一定会觉得奇怪:高晋和彰宝远离京城,乾隆怎么会对他们的表现了如指掌呢?
三、乾隆与大臣的博弈
清兵入关后,江南地区的抗清运动如火如荼,非常惨烈。江南的汉族士大夫对清朝的统治并不服气。有鉴于此,清廷在江南地区设立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杭州织造,名义上是替宫里采买丝绸、衣料,实际上是刺探地方吏治和民情。这三个织造都由皇帝的包衣奴才担任,绝对忠诚可靠,皇帝对他们的情报格外看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就担任过江宁织造,扮演了密探的角色。这次,提供秘密情报的重任就落到了苏州织造萨载的头上。
萨载很快就写了一份奏折,讲了两方面情况:一是“叫魂”案的实情,二是高晋和彰宝的表现。乾隆从这份奏折里获得了一个重要情报。
萨载说,苏州就发生了几起“叫魂”案。只是因缺少证据,嫌犯都被无罪释放。州县官们没有继续追查,也没听说有谁的辫子真被剪去。
前面提到,高晋曾奏报说,江苏没有发生“叫魂”案。显然,高晋扯了谎,有意隐瞒了事实真相,彰宝也没有及时奏报。萨载的情报印证了乾隆的判断。于是,乾隆给这两位督抚写下了这样一段评语:
高晋既习于阘冗,毫不振作。彰宝前任藩司日久,原不免沾染积习,嗣在晋抚任内,诸事尚知奋勉,意其痼习以悛。乃自调任江苏以来,故智复萌。[4]
意思是说,高晋办事拖沓,已经是振作不起来了。彰宝以前长期担任布政使,沾染了些官场习气。后来调到山西当巡抚,办差还算努力,原以为他的那些毛病都改了。不料调任江苏巡抚后,老毛病又犯了。这样的批评算是非常严厉了。
彰宝自知背上了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的罪名,只好一面自请朝廷责罚,一面戴罪立功,抓捕所谓的“嫌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