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清案探秘:百姓故事全文阅读 > 第10章 康熙闭关之谜(2)

第10章 康熙闭关之谜(2)


  不过,当看到“斩监候”三个字时,康熙犹豫了。他不是对张伯行失望了吗?为什么还会犹豫呢?我觉得原因有三:

  第一,清官不能杀。张伯行追查张元隆案,可谓锲而不舍,展现了以国事为己任的精神。这么负责的官员如果要杀掉的话,后人会说康熙是昏君的。康熙是个好面子的人,张伯行这面清官的旗帜,他怎能轻易砍倒呢?

  第二,民意不可违。张伯行是汉族士大夫里的精英,民众支持度还是很高的。朝廷宣布将他革职后,苏州许多老百姓自发罢市,举着黄旗到张鹏翮公馆,要求将张伯行官复原职。如果把张伯行杀了,可谓民心丢尽,政治影响肯定是负面的。

  第三,江南搞孤立。张伯行之所以招致江南高官的众怒,是因为高官们或多或少都从大米走私的生意里获利,或者起码是他们受贿了。追查张元隆兄弟,会损害这些高官的经济利益。所以,张伯行犯了众怒,在江南官场高度孤立。

  有人会问,既然这么多高官都有经济问题,为什么不把他们抓起来治罪呢?康熙晚年,老皇帝为储位斗争的事伤透了脑筋。所以,这几年他治理天下的核心思路就是“务求安静”,过几年太平日子。所以,江南官场不能动,即便动,也只能动张伯行。

  于是,康熙决定:张伯行从宽免死,调进京城,命南书房行走,署仓场侍郎。一方面是放在自己身边保护起来,另一方面也变相承认了张伯行在地方的办事能力确实不行。而噶礼则因受贿等多宗罪名被免职,几年后赐死。

  既然康熙君臣都认为,张伯行办事能力差,在张元隆的事上惹了麻烦,那么康熙会不会因此给张元隆平反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倒不是因为张元隆只是一介草民,而是康熙另有考虑。

  那么,康熙是怎么想的呢?

  四、面向世界之窗匆匆关闭

  康熙中后期,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中国茶、布和瓷器深受西方市场欢迎,出口规模逐年递增,源源不断地换回白银。然而,由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以及内地老百姓购买力弱,对海外商品的需求有限,这些白银就没有回流到国际市场,而是留在了中国,并且产生了贸易顺差。

  白银大量内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虽然带来的物价上涨趋势是平缓的,但多年累积下来,涨幅也是很明显的。康熙自己就注意到:

  朕前巡幸南方时,米价每石不过六七钱。近闻江浙米价,每石竟至一两二三钱。[8]

  康熙当然没学过现代经济学,没法把白银内流和米价上涨联系起来。在他看来,“天生物产,只有此数”。如果大批量地出口大米,国内的大米肯定供应不足,引发米价上涨。米价一涨,社会就会不稳定。尤其是江浙地区的汉族士大夫,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记忆犹新,本来就对清朝统治者不太服气,如果米价再涨起来,导致社会动乱,其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儿,康熙忽然生发出一种不祥的预感: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9]

  康熙觉得,这些跟中国做生意的西方国家,迟早会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不可不防。张伯行在奏折中曾提到:

  内地之米,下海者甚多……其载往千百石之米,特为卖与彼处耳。[10]

  卖到海外的大米,数量多,目的地很明确,这现象让张伯行触目惊心。他尤其提到:

  米粮贩往福建、广东内地尤可,若卖与外洋海贼,关系不小。[11]

  张伯行的担心,也正是康熙的担心。张元隆这样的大商人,如果仅仅是将大米跨省贩运,卖到福建、广东,就相当于肉烂在锅里,问题不大;但如果是把大米卖给海盗,特别是海外反清势力,那就是里外勾结,既赚了大钱,又资助了敌人,对清朝在江南的统治势必不利。于是,康熙很快就做出了几项决定:

  第一,立法禁止出口大米。《大清律例》采纳了张伯行的建议,补充了一条例文:“至渔船出洋,不许装载米、酒……违者严加治罪。”[12]到乾隆元年(1736年),这条例文又被具体化:“奸徒偷运米谷潜出外洋接待奸匪者,拟绞立决。”[13]

  第二,不给张元隆平反。张元隆的船队被肢解,船主们要么死在监狱里,要么转行或单干,一支庞大的远洋商船队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张元隆背着串通海贼的莫须有罪名,一直没获平反。

  第三,关闭南洋贸易。为了从根本上杜绝大米走私出口带来的政治威胁,康熙帝下令,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起,关闭南洋贸易。中国商船禁止到东南亚做生意。

  康熙这次“闭关”,跟乾隆中叶的“闭关”有很大区别。乾隆的“闭关”,是不光不允许“走出去”,就是主动来中国做生意的西方商人,也要严格限制,通商口岸由四个缩减到只有广州一口,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署。而康熙的“闭关”,只是单方面关闭中国与南洋地区(东南亚)的贸易,即不允许中国人“走出去”做生意,但不排斥东南亚的商船来。

  比起乾隆中叶的“闭关”,康熙的“闭关”相当于关上了半扇门,双向互动改成了单向被动。即便如此,由于东南沿海地方官和商人、百姓,很多都得靠南洋贸易维持生计,所以他们一直呼吁,希望朝廷收回成命。

  康熙在位时期,即便这样的禁令弊大于利,老皇帝也不愿意自废武功,丢掉面子。因此,“纠偏”的使命就落到了雍正的头上。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终于接受各方建议,解除“闭关”禁令,恢复南洋贸易,准许中国商船到东南亚做生意。因此,跟乾隆中叶以后的那次“闭关”相比,这次“闭关”只是个插曲,影响小得多。然而,如果放在更高层次来理解,这算是转折点,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

  第一,维护政治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无可厚非。对康熙来说,禁止大米出口,并以此为由头关闭南洋贸易,首先是从政治上来考虑的。他要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充足,稳定粮食价格,避免因粮价上涨导致国内社会不稳,尤其是防止江南地区失控,成为清朝统治造成的心腹大患;同时,防范粮食出口资敌,避免海外敌对势力壮大。康熙的这种考虑无可厚非。

  第二,思维方式落后,思想观念落伍,失去机遇。18世纪是大航海时代的继续。张元隆船队拥有商业扩张的潜质,却被官府打压和扼杀。中庸保守的思维方式在社会精英中占了上风,中国也就失去了一次发展壮大海上力量,独立自主步入近代社会,从而避免19世纪民族灾难的历史契机。如果对比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府保护下四处扩张的历史,就会觉得张元隆船队的覆灭更加可惜。

  雍正五年(1727年),关闭南洋贸易的禁令解除,上海松江码头恢复了往日的繁忙景象。只是,没人再敢贩卖大米,也再也没有庞大的商船队。一切都按部就班,继续着盛世的气象。但这样的盛世,对清王朝,对中国,是福?是祸?

  【知识链接】

  洪任辉“告御状”

  就在张元隆船队灰飞烟灭四十年后,也就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一个名叫洪任辉的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天津告御状。这是怎么回事呢?

  乾隆中叶以前,虽然清廷开放四口通商,但专以英国等欧洲列强为贸易对象的,只有广州一口。广州的粤海关和作为贸易代理商的十三行垄断了广州外贸,英国商人从中国购买生丝、茶叶的成本高昂,额外缴纳的规费(小费)较多,不胜其扰。从自由贸易的角度出发,英商希望能在贸易口岸方面多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