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千年烟月在全文阅读 > 第7章 孤独是孤独者的墓志铭

第7章 孤独是孤独者的墓志铭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一

  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开天辟地的女皇陛下。朝廷上下,虽然早已经习惯了武则天当政,却仍然不能接受她正式为帝,大臣们一直在等待时机。

  公元705年,正月,年老的女皇病重,病床前不得进出,唯有宠侍张宗昌张易之兄弟伺候,上官婉儿代为处理政务。张柬之为首的一干大臣迅速抓住这个时机,联合羽林军,冲进皇宫,发动政变。张柬之们,在宫门口,杀死了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立李显为帝。

  武则天垂垂老矣,又疾病缠身,争了一辈子,斗了一辈子,却,终究抵不过岁月侵蚀。此时的她,实在是无力做些什么,无奈退位。

  史称这场政变为“神龙政变”。

  一天后,唐中宗李显复位。武则天病情加重。

  张易之兄弟因为得到女皇的宠幸和信任,飞扬跋扈,在朝廷中发展自己的势力,许多大臣文人都依附在他们名下,宋之问是其中之一,神龙政变之后,宋之问因和张易之的关系,被处以流刑,流放岭南。

  张易之余党,奔流四散。

  这首诗,就是宋之问在流放之后写的,只是,宋之问并没有在岭南老实服刑,他很快就逃回了洛阳,转到武三思和韦后门下,帮他们出谋划策,陷害神龙政变的主要人物张柬之。

  武则天虽然退位,武氏族人却并不甘心,武三思设计陷害张柬之,将他流放边地,总算为武氏报了逼宫之仇,只是,天下局势大势已定,武则天再厉害,没有永生之力。大唐天下,恢复李姓,女皇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开始,又沉寂的,结束。

  武则天头脑清晰,胸怀大略,从政几十年,掌控大唐江山,从建言十二事起,她修书馆,重文采,发展科举,经济增长,国运昌隆,为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是,她依然无法按压一波又一波的质疑,关于女性的,关于篡位的,关于秽乱宫廷的,大多数男性大臣,将目光放在她的女性身份上,无视她的能力。武则天在男权社会坚实又充满尖刺的根深蒂固中,披荆斩棘,终究失败。

  武则天掌权,但是一生无法摆脱:妖媚惑主、祸乱宫闱、篡夺皇位等罪名,文人们也就无法摆脱需要在两边摇摆的处境,要么,依附武则天的权力,要么,加入讨伐她的阵营。张柬之是后者,宋之问则选择了前者,加入了张易之门下。

  男权与女权的抗衡、厮杀,鲜血、眼泪……无关道德,却有关命运。这一切,都影响着政局稳定,处于这种政局中的文人,犹如颠簸在风浪中的小船,命运也跟着跌宕起伏。

  二

  神龙政变之后,宋之问自岭南逃回洛阳,希望重新实现人生价值。路上,作了这首诗。每一句都是大白话,却直击人心,这种感觉,也只有经历过离别的人,才有深切体会。

  古人无通讯设备,交通也不发达,离家后,唯一能互通信息的是书信。鱼传尺素。但是宋之问是流刑,他不具备给家人传递书信的条件和资格,所以,流放之后,就成了: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受苦的时候,孤独的时候,正是最思念家人的时候,可叹的是,此时的他,身不由己,连和家人传递个书信都不能,岂不让他断肠?

  事实上,宋之问在岭南服刑不过一年时间,正如他诗中所说的,从冬经历到春而已,一年的时间,他就跑回去了。回洛阳的路上,路过家乡,自然想要回去看一看,却,如同认生的孩子一样,怯生生的,越到了跟前儿越胆怯。

  宋之问的情怯,有两点,一是因为自己并没有风光回乡,是个戴罪之身,心里虚,面子上挂不住;二是因为,离家太久了,所有的情绪,都被狂喜和激动给淹没。有时候特别期待一件事的时候,到临了,便有逃的欲望,因为害怕自己无法承受太大的狂喜。

  所以,越走,越近,心里越打鼓,害怕家里会出什么变故,害怕亲人不安康,害怕乡亲们不认同自己。

  这份感情,太复杂了。

  故乡,是游子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是所有人不可避免的软肋。

  《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

  和宋之问一样的心理活动,越到家门口,心跳得越厉害,反倒踯躅不前了。身在他乡的时候,那种强烈的思念,难掩的悲伤,都化成了此刻的犹疑。

  贺知章老了回乡,有: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张九龄: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杜牧: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近乎白描的写法,却读出人的热泪。故乡有最亲的血缘亲人,故乡承载着一个人最原始最童真的故事,无论走到哪里,这些骨子里的东西,永不更改。

  为了一个梦想离开家乡,迟迟不归,暮年之后,却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所有的争名逐利,并没有赢家,一个人到老,唯一赢得的,是鬓边的白发和荒凉温暖的老家。

  到斑斓的世界去寻梦,建功立业,白衣少年,青春怒放。一直延续到当代,尽管家乡是心里最柔软安静的所在,依然会选择背起行囊,向远方而去。

  只是,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年华已经不复,所以,作为对自己的补偿,无论是否功成名就,累了倦了输了赢了,第一想到的,就是回到故乡去,回去。

  三

  宋之问在当时,名声很不好,因为他没有加入到反对武则天的大营,却为了名利和张易之混在一起,张易之死后,他不知改过,又依附在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势力下,继续唱和歌颂,出谋划策。

  宋之问有才华,却无机会。他家世也不好,父亲不过普通乡闾。他不是李白,潇洒来去山水间,仗剑天涯,夕阳白马,有酒喝,有诗作,就是好人生。宋之问循规蹈矩,向往以仕途光耀门楣改变命运。他向武则天靠拢,是有道理的。

  武则天的双圣时代,励精图治,重视人才,宋之问因才名被武则天重用,她对他有知遇之恩。宋之问后来做了洛阳参军,都是得益于武后不拘一格用人才。

  所以,他诗文有很大一部分,是给武则天歌功颂德之作,也因此,宋之问得了一个品行不端的恶名。

  政局动荡,文人大臣都要不停的选择站队,在今天来看,很难说哪一队就是正确的,哪一队就是反面的。宋之问无气节,也不曾像张柬之等觉得女皇统治天下是男人的奇耻大辱,他没这些想法。

  但,以文人的天真参与政事,很少会落一个好下场。

  武后去世后,武三思、韦后之流难成气候,宋之问两次都站错了队,第一次宫廷政变,他只是获流刑,相对比较自由,尚有机会逃回洛阳,他第二次卷入另一场宫廷政变,却没有这么幸运了。

  景云元年(710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再次发动政变,杀死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为帝,李旦自请退位,将皇位让给儿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

  宋之问携裹在皇室的斗争中,如一条没有方向的鱼,在湍流中挣扎不已,顺水漂流。李隆基并没有打算放过宋之问,将他赐死。

  宋之问最后一次,睁开浑浊的眼睛看了看这个世界,故乡的茅屋与老树,老母和妻儿,在心头闪过,纵有千般不舍,亦别无选择。

  他死在外乡,不知道灵魂回乡的时候,会不会也有近乡情怯的复杂心理。

  宋之问应制诗作太多,其余作品亦有真情,越发显得清新情至。

  一首《送杜审言》,便写得情真意切: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宋之问背负着谄媚之名,夺诗杀人、卖友求荣等诸多罪名,他的才华和人品,令后世纠结。

  在大唐那样一个沸腾的时代,宋之问是孤独的,这孤独,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因为才华和对律诗的贡献,千年后,孤独,依然是宋之问逃不开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