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千年烟月在全文阅读 > 第5章 壮士一去兮,总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第5章 壮士一去兮,总被历史的长河淹没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

  一

  骆宾王最著名的诗是《鹅》,七岁成诗,活灵活现,传唱千古。后来,果然不负少年才华,骆宾王引领一个时代风骚,是著名的“初唐四杰”之一。

  可惜的是,才华和命运,并不成正比。骆宾王文采斐然,却仕途不利。

  清人陈熙晋写骆宾王: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这几句话,是骆宾王悲剧一生的写照,他少年落魄,后来做了小官,却始终不如意,入狱、获刑、上战场,最后不知所终,生死成谜。

  骆姓是古乌伤的名门望族,鼎盛于三国时期,到了骆宾王父亲这一代,已经没落,但依然保持着诗书传家的家风,所以骆宾王自小习文,并且聪慧有才。只是,未成年遭遇父亲去世。大唐初建,生机勃勃,骆宾王准备大展宏图,到长安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

  人生挫折次第而来,做小吏遭诬陷,狱中受苦无数。李显即位后,骆宾王又一次来到长安,有人打算举荐他在朝中任职。此时,武则天李显母子发生政变,武则天又一次夺权,李显被贬黜,骆宾王对武则天所作所为愤愤难平,发誓要匡复李唐王朝。于是作了著名的《讨武曌檄》,说武则天:……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后世将此文称为千古一骂,檄文传到长安,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非但不恼,反而大赞,责丞相:此人如此才华,怎能不重用?

  骆宾王因作檄文再次入狱,武则天爱才不忍杀他,希望他为大周效力,但骆宾王誓死不从,执意回乡。

  空有才华和才名,却无法为国效力,武则天一介女流掌权,并不符合骆宾王接受的儒家教育思想,他苦闷、彷徨、迷茫、愤怒之际,作《于易水送人》一绝,表达心境。

  后来,骆宾王联合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结果大败,乱军中,骆宾王下落不明。

  张鷟《朝野佥载》卷一说:宾王后与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

  《旧唐书》却说,骆宾王跳水只是逃跑,后来出家为僧,看淡繁华,不问世事。总之,他的诗,千年传颂,他的人生,却败得一塌糊涂。

  《资治通鉴》记载,兵败后,王那相带着二十五颗人头向武则天投降,其中就有骆宾王。

  相比于武则天的惜才大度,骆宾王空有才华,满腹经纶,却无谓地殉了一个荒唐的信仰,到底输于狭隘。

  二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写易水送别之事,也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易水,河北易县,壮士,即荆轲。

  荆轲是历史上的大英雄,文人崇拜的对象。英勇义气,壮士豪情。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如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临别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悲壮激越,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秦国日益强大,成为了六国最危险的敌人,燕国太子丹从小就在秦国做人质,几次命悬一线,好容易逃回去,发誓报仇,杀死秦始皇以除天下大患,荆轲请缨前往行刺。临行,太子丹率众相送,荆轲穿着丧服,豪气冲天,悲壮如云,压在每个人心头。所有人都知道,此一去,再也没有回头路,刺杀秦王成功,群臣自然不会放过他,刺杀不成功,亦会殒命大殿。所以,高渐离击筑,荆轲边走边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后世看来,此一程路,冲动大于悲壮,秦国之势力,凭一介武士根本无法撼动分毫,除了平白地送了命去,还有一个结果就是激怒秦始皇。

  荆轲果然没有得手,展开地图时抽出匕首,却刺歪,嬴政一跃跳开,俩人开始沿着殿上的大柱子追逐奔跑,后来嬴政抽出佩剑,将荆轲刺死。

  虽然荆轲近乎一个莽夫,却因其精神,被后世给予了无数礼赞。

  陶渊明也曾有《咏荆轲》: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可是,惜哉剑术疏,却暴露了鲁莽,想来荆轲这场刺杀,其实是精神效果大于成败的。

  骆宾王送人亦是在易水,此时心境处境,不能没有感慨,只是,他无法像荆轲那样,风萧萧兮易水寒,冲进长安城刺杀武则天,他不过一介书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他不是惋惜,他是感慨,感慨自己空有报国义气,却没有机会和能力,哪怕像荆轲这样,一个赴死的行为,亦是没有的。

  易水犹在,英雄已逝,天大地大,苍茫孤独,送人却写了一首咏史诗。诗句,是对英雄壮士的惋惜和赞咏,亦是追慕和慨叹。试想,他也有这样的豪情,期待一己之力,剿灭武则天,恢复李唐天下。

  他没这个机会和本事,甚至,他在仕途和人生上也是坎坷的,连接近武则天的机会都没有。凛凛寒风,萧萧易水,一人独立,四野空茫。他希望自己送的人,也像当年荆轲一样,给自己穿上白衣,踏上一条忠义勇猛的不归路。他也希望,自己是被送的人,易水声声,依然衬托着一个侠士的豪情!

  当一个人的信仰陷入偏执的时候,苦闷也就随之而来。

  三

  文人都有侠士情节,尤其是以身赴死,更添悲壮感,符合文人对国家的使命感。骆宾王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的开头,就写过对英雄的崇拜: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水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说他少年的时候就向往英雄侠义,轻视官场显贵。当然,潇洒恃才的骆宾王这次考试是名落孙山了的。从此,他的人生再也没有遂意过,年轻气盛,骄傲,自尊,甚至清白和自由,他一一失去,只是,对侠士的崇拜,一直保留。

  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说骆宾王是文人中的侠士,实在是当得其所。

  骆宾王似的苦闷,一半来源于命运的干涉,一半来自于自身的选择,他无法接受武则天当权,誓死保卫李家天下,单这一点,就毁掉了自己本该拥有的安逸。他们心目中的天下,不是百姓的天下,而是一家的天下,对于武则天,则更无法宽容。狄仁杰说得好:因为她是女人!

  所以,骆宾王们的愤怒和不服,武则天空有爱才心,没有翻云覆雨之力,她无法左右这些文人的思想。女人,是她的原罪。

  骆宾王在狱中的时候曾写《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他一直将自己定位于高洁,却始终无人信,陷入深深的孤独和迷茫中。最后,起兵讨伐,死无葬身之地,可怜一腔才华付流水,空做了历史的点缀,荆轲还留下一世传奇,他的讨伐,却在武则天开创的盛世中,被淹没、隐匿,后世提起骆宾王,依然是诗人。并不曾像他希望的那样,将他和侠士联系在一起。

  荆轲刺秦,虽然身死而败,却多为义气,骆宾王伐武,却因性别歧视,到底输于小气——你一个女子,怎能作威作福,喝令全天下?事实证明,反对武则天的大臣,多居此心。

  武则天是女子向几千年男权社会挑战的第一人,她改写了自己的命运,改变了大唐女子的地位,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如骆宾王,若是遇上另外一个皇帝,他甘愿效忠,哪怕做个小官,写写诗,也是平静一生。

  武则天女子治国,并不曾有误,反倒给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另外,她大度、精明,有政治头脑,虽然对李家的杀戮过于血腥,却也并不比其他帝王更甚。

  骆宾王的失败和郁闷,来源于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对女性践踏那么久,已经成为习惯,习惯更改,需要付出代价,甚至血的代价。

  女性性别,是武则天的原罪。

  阻止女性为王,是骆宾王的坚持。

  骆宾王想做荆轲——也确实做了荆轲——功未成,身先败,败于固执也败于偏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