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敌-刘仁赡】
战场上的形势变幻莫测,猎物和猎人的角色经常发生转换。等到柴荣亲临战场的时候,形势再度逆转。此时柴荣亲自带领后周精锐,兵锋直至寿州城下。
五代十国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各路君主手下,都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这些将领各有所长,有的擅长骑兵突袭,有的擅于伪装伏击,有的擅长进攻,有的擅于防守。这些人虽然作战手法不同,却深通兵法中的精要。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寿州城守将刘仁赡这人,不善于攻,却善于守,是当时的第一守城大将。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江苏徐州)人,在南唐他可是很出名的,素有“铜墙”之称,深得李璟重用。
南唐把如此厉害的人物派到前线作战,足见南唐对此战的重视程度。
寿州城下,柴荣看着这座不大的城池却无可奈何。是的,自从他亲自带军来到城下后,就命人日夜不停的强攻城池。可是这座看似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城池仍是牢不可破。云梯、巢车、投石机、挖地道、夜袭、策反,叫骂,招降...只要能想到的招术都使用了个遍,可寿州城在刘仁赡的防守下硬是岿然不动。
刘仁赡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大的名声,可他的确是以一城之力,抵挡住了后周的倾国攻势。经这一战,足以让此人傲视群雄。刘仁赡给南唐军队带来了一抹曙光,驻守清流关的皇甫晖、姚凤也开始蠢蠢欲动起来,准备从南面和西面形成对后周的反包围之势。一时之间,战局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起来。
战场混乱,咱们不妨来分析下当时的形势。后周和南唐的军队就如同一个三明治汉堡一样,后周将寿州城内的唐军给包围住,而皇甫晖、姚凤又将柴荣带来的人马给包围住。
刘仁赡不愧是高手。他知道对手来势汹汹,兵锋正盛,若此时出城作战,没有胜算,所以刘仁赡的方法就是守,守到敌人断粮,守到敌人气势减弱,守到敌人露出破绽。
刘仁赡能守的起,柴荣也能等的起。柴荣相信自己的判断,寿州城对于南唐太重要了,他相信南唐一定不会坐等寿州城丢失,他们一定会派兵前来救援。
高手过招,最忌心浮气躁。现在交战双方都在等待,等待敌人显现出破绽。
【围点打援】
果然不出柴荣所料,很快就有两只军队赶来增援寿州,一支是由都城(金陵)赶过来的援军,另外一支就是退守清流关的唐军。随着援军的到来,双方的态势再度进入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此时南唐的布局就像是一个三角形,寿州和另外两处的援军成犄角之势,互相支援,只要是攻击其中一处,那么另外两处就会火速前来增援.。以后周的人力又无力对两处同时发动进攻,此时后周军队陷入了里外受围的局面。
这个局面对后周来说可有些不妙,既不能抽调前线作战的将士,又不能让南唐军队前来支援,这无疑让柴荣更加头疼。
头痛归头痛,但柴荣不愧为一代英主。他仔细分析了当前形势,毅然决定兵分两路出兵阻击南唐援军。
完成这次阻击任务的将领人选成了柴荣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要知道阻击任务能不能完成这可关系到全局的安危,如果狙击不利,那势必会增加敌人气势,从而更进一步对后周形成包围之势,到时候形势就真危险了。所以说担任这次任务的将领必须头脑冷静、胆识过人,更重要的还必须是心腹(怕临阵倒戈,详情见高平之战),要知道这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让柴荣不得不慎重考虑。
我们的英雄再次出场,没错,他就是赵匡胤。柴荣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赵匡胤和他一手组建的精锐之师。
赵匡胤在此之前,一直在厉兵秣马,他曾多次请求周世宗柴荣让他带领这支虎贲之师去攻打寿州城,可柴荣却总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用精锐之师攻打城池,他有些舍不得,这可是后周的真正家当,每个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让这样的人才去打消耗战,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这样做的。
南唐援军的到来,给了赵匡胤一个契机,也给了这支精锐之师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接到命令后,赵匡胤带领数千精锐直奔驻守在东南方涂山(今蚌埠)的唐军。
赵匡胤不愧是打仗的行家,在仔细观察形势后,带领几百人就冲向敌营。试想以几百人力去进攻对方重兵把守的大本营是什么概念,尽管这支军队英勇奋战,但很快就因人数上的劣势而败退下来。这时候南唐的军队纷纷反应过来,他们没想到就凭这区区几百人马就敢来闯大本营,这无疑是对南唐的藐视。异常愤怒的唐军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战刀,争先恐后的对这群入侵者追了过去。
交战后不久,双方人数上的差距显现了出来。赵匡胤一看不能再打了,于是果断命令手下人马撤退。
后周军想退出战斗,可南唐人却不愿意白白放走这些敌人,卯足了劲在屁股后面猛追猛赶。
涡口,这个距离蚌埠不远的地方,在这里埋伏着后周数千精锐。
赵匡胤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逃到这里时,他不再跑了,而是微笑的看着追赶而来的南唐士兵们。南唐军士气喘吁吁的站在赵匡胤的面前,他们还在纳闷,为什么不跑了呢?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答案。伴随着一声哨响,埋伏在周围的后周精锐迅速杀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出来。
到死南唐将士才明白,原来这是死神的微笑啊。
赵匡胤以诱伏歼敌之策,于涡口(今安徽怀远)首战胜捷,斩南唐军都监何延锡,缴获战舰50余艘,杀死南唐士兵万余人,史称涡口大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