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女性百科全书:只有医生知道1全文阅读 > 第13章 产房是女人最危险也最温暖的地方(4)

第13章 产房是女人最危险也最温暖的地方(4)


  千万别以为生孩子越快越好,肚子疼的时间短了看似少受罪,最大的危害在于一切来得太快,让所有人猝不及防,孩子大人都危险。从肚子疼到孩子出生不到3个小时的叫“急产”。听老辈医生讲,过去穷苦人家连饭都吃不饱,不让孕妇饿着就不错了,哪儿还有精力和财力补充营养,很多孩子生下来也就4~5斤重的样子,像只弱不禁风的小猫。尤其是已经生过几个孩子的经产妇,胎儿瘦小加上经产妇的产道松弛,临近预产期肚子一疼,产妇还以为自己要拉屎,蹲厕所里使几次劲,就可能把孩子生到粪坑里,摔坏了没钱治的,或者直接溺死的都有。现代社会里,时不时也能见到孩子生到马桶里摔伤的,把孩子生到出租车上、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上的报道,这多是“急产”惹的祸。

  生孩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娩不是英雄母亲咬牙瞪眼一用力就能应声落地一个大胖小子的。分娩需要逐渐积累,产妇的每一次屏气用力,都促使胎头下降,对产道产生压迫,**缓慢并且充分地扩张和延展,会阴逐渐拉长和变薄,之后在专业人员的保护和协助下,新生命诞生。急产省略了这些缓慢艰难的步骤,孩子迅猛冲出产道的一刻,母亲的身体可能遭受严重的撕裂。

  生孩子是个连续的过程,医生人为地将其砍成三大块,分别叫作第一、第二和第三产程,目的是更好地观察产程进展。

  第一产程是指从临产到宫颈口开10指,也叫宫口开全,这个过程产妇待在待产室,不用使劲,就熬着,感觉类似度日如年,时间的脚步却一刻不曾停止,怀胎十月的生命迫不及待,即将离开子宫来到新环境。

  第一产程又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从临产到宫颈开到3指,称为潜伏期,这个过程是生孩子过程中最慢,最耗时间的,平均8小时。开3指后,产程飞速进展,从3指到10指,称为活跃期,平均2~4个小时搞定。

  第二产程是指从宫颈口开10指一直到娩出胎儿。这时,产妇将要真正踏入产房,爬上产床。每一次子宫的收缩,都是吹响生命的号角,每一次都要借助宫缩的力量,一切力气朝下使,将孩子娩出体外。这是考验孕妇体力和爆发力,考验胎儿耐力和贮备力的最关键时段。

  孩子生出来后,胎盘胎膜会紧随胎儿娩出,这是第三产程。所以生出孩子还不算生产完事,生完了胎盘胎膜才行,该过程不超过30分钟。

  由此我总结,在成为一名真正的产科医生之前的我的小小前半生里,在电视电影屏幕上看到听到有关生孩子的张牙舞爪、大呼小叫,其实都是在上演第二产程。

  别看那些涉及医学题材的影视剧里各种大穿帮、小混乱,尤其是生孩子的镜头,动不动就从产房里慌慌张张跑出一个大夫,拿“保大人还是保孩子”来拷问和探索人性,可唯独在演生孩子到底生多长时间这件事上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因为人类从开始使劲到真正娩出胎儿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也就是说再伟大的母亲,只需要坚持用力120分钟,差不多都能把孩子生出来。说到最后,还是广电总局对国产电影时间的限制,保证了编剧导演的靠谱精神。

  国外有《白色巨塔》《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和《实习医生格雷》,偌大的中国却没有一部好看的医学剧。总结下来就是编剧胡编、导演乱导、演员瞎演,一切源于这个浮躁的时代,没人肯定下心来好好做事。投资人花大钱买剧本,花大钱找名角,却不愿意花很少的钱去请专业人员对专业的事情进行校对和把关。演员更是不体验生活,以为穿上白大褂就能扮演医生,以为两手背身后一脸严肃,以及自以为深邃的目光就能体现医者仁心。抢救病人时一出口就要“给病人注射10克速尿[1]”,要知道一支速尿是20毫克,1克等于1000毫克,您这医嘱一下,护士那边不用干别的,闷头儿掰碎500支玻璃安瓿[2]算算要多长时间,病人早一命呜呼了。要不就是“抽200cc血送化验室检查”,要知道一般的化验检查只要2到5毫升血就足够了,抽出200cc送化验,您当这是西方医学蒙昧时期的放血疗法吗?病人要是本来就失血性休克,您再放200cc,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成谋杀犯了。

  无论是在急诊室、待产室还是产房,产科大夫是对时间和数据要求最严格的。每一个临产的产妇在产科医生心中都是一个不停转动的表盘,这只表盘一旦开始走针,就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产程是否按照自然规律按部就班地进展,医生需要时时有数。新手能看好一个表盘就不错了,经验丰富的大夫能同时看管十个八个从不同起点开始,以不同节奏运行的表盘,还不耽误自己吃饭喝水上厕所。

  超过产程时限的,一定存在病理产科因素,医生必须及早发现,积极查找产程停滞或者缓慢的原因,及时去除病因,或者通过外力给予纠正和扭转,最终目标是保证生好每一个将要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小娃娃。要是临产后超过[1]速尿:速尿通用名为呋塞米,利尿剂,适用于一、二级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衰者。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脏、肾性水肿,肝硬变腹水、降压等症。其利尿作用迅速、强大,如果过量使用,会造成病人脱水和衰竭。

  [2]安瓿:安瓿就是针剂瓶子,类似宝林球外形的玻璃瓶。(扁平形状,下端是玻璃体而上端是橡胶塞的则是西林瓶)拉丁文ampulla的译音。

  24小时,孩子还没通过我们的十八般武艺,或者打催产素加强宫缩,或者人工破水促进产程进展,或者手转胎头纠正胎位,或者用吸引器、产钳,当然还有众所周知的一招剖宫产生下来,第二天交班的时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很多时候,产妇只要看到宝宝安全降生,是不会和我们计较这些专业人员都要背上很多天才能一一记住的各个阶段的时限规定,时刻保持和我们较真,而且真正有能力和我们过不去的是产科的教授大佬们。

  协和产科每天早、晚例行两次的交接班制度从建院之初延续至今,年轻医生称之为“过堂”。

  教授大佬们坐在桌子的最里圈,屁股底下有凳子,胳膊下边有桌子,手里头有笔,一边听交班,一边记录。他们看似漫不经心,还可能偶尔私下里交头接耳,但是交班大夫若有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或者哪个临床步骤没处理妥当都是逃不过去的。教授任何时候的打断和提问,绝对让那些没有充分思想准备,或者夜班里偷懒,或者不论主观不努力还是客观没能力,总之没有真正把活干好的夜班小大夫万劫不复。

  协和医院寸土寸金,不光表现在东单和王府井之间那块巴掌大的地盘上,表现在住院大楼总共不到两千张的床位上,表现在普通病房一个大屋子动辄要住六到八个病人,表现在协和大院里东一处西一处始建于不同历史时期迷宫般的“私搭乱建”上,还表现在医生的工作空间上。

  能混到交班室大方桌子最里圈就座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进修大夫和来晚的只能坐外圈,经常是三个人坐两把椅子,要是做记录就得把小本子放自己大腿上,或者搭在前排座位的椅背上。至于实习大夫,一般都是站在第三圈打立正的,屁股底下连把椅子都捞不着。

  协和妇产科一共有四个独立病房,每个病房不超过四十张病床,除了个别有行政职务的科室主任和副主任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别的不论你是全国知名专家、学会委员,还是正、副主任医师,都只能凑合挤在一个无比狭小、通风采光均差、各种报纸书籍杂乱堆砌的小办公室里,甚至好多医生办公室是没有窗户的“小黑屋”。资历尚浅的副主任医师、主治大夫以及之下的住院总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就只剩下一间大交班室。病房里的这间大交班室是名副其实的“多功能厅”。早晚用来交接班,白天住院大夫问诊病人、写病历、随时向家属交代病情变化,所有的手术知情同意书、输血知情同意书、委托书、创伤性检查治疗知情同意书等等重要医疗文件都在这里签署,病危通知书甚至死亡通知书也都是在这里下达和交给病人家属。除此之外,专业组业务学习、手术病人的术前讨论、危重病人的全院多科会诊、死亡讨论等等医疗活动一律都在这里进行。

  京城大,买房贵,挣钱不多的北京人一不小心就住到大兴、顺义、通州等郊区去了,再不小心就住到河北燕郊去了。除非租房,能住在医院附近王府井皇城根儿的大夫几乎没有。所以,差不多所有大夫护士都在医院吃中饭,有人从食堂买饭,有人叫外卖,有人从家带饭,最后差不多都集中到这个大交班室里吃。吃了中饭,手头有活的打着饱嗝儿、强忍饭后大部分血液直奔胃肠而去、大脑缺血缺氧带来的阵阵困倦继续工作。手头没活的若是足够幸运,说不定能搜罗到三五把椅子拼在一起,再找一本大部头著作枕在脑袋底下,美美睡个小觉,补充能量以备下午再战。

  在协和,主治医生以下级别的医生连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都没有,甚至一个带锁的抽屉都是奢望,每人只有铁皮文件柜中的一个格子,大小和殡仪馆里存放骨灰盒的格子差不多,只放得下书包,以及书包里并不贵重的私人物品。病房里也是寸土寸金,铁皮文件柜以前只能去占用消防通道,后来因为不符合防火安全撤到病房的外走廊,后来因为连续几次撬门别锁案件的发生,又挪回内走廊,后遇病房整体化改建,一度挪进了大交班室。

  于是,处理各种严肃医疗事件的大办公室又陆续出现诸多不严肃事件。这边大夫正和家属进行手术前的谈话签字,正讲到麻醉意外、心跳呼吸骤停、术后伤口感染裂开以及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母儿双亡等等不幸事件的可能,那边一位大夫打开铁皮小柜子,取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大红包,喜笑颜开地交给另一位大夫,还嘻嘻哈哈拍着对方肩膀祝哥们儿新婚快乐;这边医生正和家属交代胎儿宫内窘迫,需要马上使用产钳把孩子拉出来,那边下夜班的小大夫正对着铁皮柜子小门内侧巴掌大的小镜子描眉理鬓,准备出发去见新介绍的对象;小女大夫这边刚采集一半病史,中途和病人说声抱歉我要出去一下,再从装着听诊器的白大衣兜里摸出一把异常单薄的小钥匙,打开铁皮柜子从花书包里拿出一片卫生巾,迅速并且略带羞涩地揣在兜里出去上厕所了。

  离不开人间烟火的医务人员这些太接地气的行为举动,病人无论如何是不愿意看在眼里的。

  最后,铁皮柜子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宿,去了配膳室,和热水炉、微波炉、冒着热气泛着芳香的开饭车在一起。经历了日复一日桑拿般的熏蒸之后,劣质油漆发生脱落、柜子内外斑斑驳驳满是岁月的痕迹,大夫们要在柜子里垫上报纸或者塑料布才能保证不弄脏自己的书包。

  医生上班,第一件事是脱掉外套,换上白大褂,更衣室在哪里?协和医生的字典里是没有这个词的。医生的白大褂都挂在交班室门后的挂钩上,自己的衣服,尤其是冬天,各种羽绒服、棉大衣、绒线帽子、毛手套一律扔在值班室床上。下班晚的医生悲了个催,眼瞅一个个铁钩上早已超负荷挂了好多件白大衣,怎么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个钩。于是,为了防止白大衣口袋里的图书证、工作手册、便签纸、钢笔、铅笔、圆珠笔、钥匙串、护手霜、买饭卡等等零七八碎散落一地,只好将白大衣卷起来随便放个地方。第二天上班,大夫小脸收拾得白净漂亮,身上却套着一件皱巴巴的工作服,新病人见了难免惊诧、嘲笑,甚至产生几分鄙夷和不信任。医生的着装、言谈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人的信任度和治疗的顺应性,这是有国外大批量调查数据支持的结论。

  妇产科还算好的,个别内科病房甚至连值班室都没有,值班大夫每天晚上要从护士长那里临时领了被褥,利用几把椅子临时搭建床铺,或者干脆睡在大办公桌上。

  实习大夫更惨,他们连临时放私人物品的柜子都没有,交班的时候打立正站在最外围,身上穿着严肃的白大衣,肩膀上却挎着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书包,里面一般是教科书、随身听、装着不锈钢勺子的饭盒、钱包,还有纸巾润唇膏之类的小东西。交接班的间隙,偶尔会听到个别毛手毛脚的孩子弄出来的饭勺碰撞饭盒的声响。

  这些“不严肃”都不影响教授眼神的严肃,每天早晨的交接班,都是一场关于到底如何才能把一个陌生孕妇的生孩子过程安排得更完美的“窝里斗”。方桌会议多年如一日,早晨7点45准时开始,夜班大夫要把这一晚上发生的医疗事件,来了几个孕妇,都是什么原因收住院的,该不该收,收了以后做了什么治疗或者处理,现在孕妇的情况如何了,白班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等一五一十说清楚。

  重头戏在于夜班一晚上生了几个孩子,生的还是剖的,为什么要剖,都要一一交代。那些顺产的,还有手术指征[1]明确一定要做剖的都不是大问题,最怕的就是生孩子生到一半改做剖宫产了,这事是一定要“过堂”的。这令所有夜班医生胆战心惊,不论你是一线、二线还是三线、四线。

  琳琳交代完昨晚中途改剖宫产的病例后,许老太眉头一皱,转头问管病房的主治大夫庞龙:“这个月咱们病房的剖宫产率是多少啊?”庞龙说:“今天29号,还没最后算呢,初步估计大概40%吧。”“都40%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剖宫产率设置的警戒线是15%,好嘛,咱们这儿翻了一倍还多,你分析一下,怎么回事儿?”“最近的剖宫产率确实有点高,我们一直努力在控制,但是,我觉得拿世卫这个15%的硬性指标说话,也是很危险的,20%~30%的剖宫产率可能对我们协和来说更合适。”“愿闻其详。”许老太是个向来没有废话的人,插话也插得极其简洁。“和各大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不一样,咱们协和是综合医院,以病理产科为主,很多来协和生孩子的都是有特殊问题的,不是先天性心脏病或者风湿性心脏病已经心功能衰竭的,就是严重心律失常,还有甲亢未控、妊高症抽搐、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等等,这些内科合并症肯定是及时终止妊娠赶紧剖了最安全。另外,咱们产房以初产妇为主,占90%以上,发生难产的机会肯定比经产妇高,所以剖宫产率也会相对增高。还有,咱们协和没有常规开展无痛分娩,产妇娇气、怕疼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京城白领越来越多,先奔事业后生孩子的高龄[1]手术指征:所谓手术指征,也就是手术适应症,是指当某种疾病符合诊疗常规所规定的标准,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无法治愈疾病,采用手术方式将有助于疾病的治疗时,所应采用的手术方式。任何一项应予手术的疾病都有一定的标准,比如剖宫产的手术指征适用于孕妇不能经**分娩,或**分娩危及孕妇或胎儿的安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