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女人的力量:中国女人的历史命运全文阅读 > 第5章 女人与王权:常演不衰的历史悲剧(2)

第5章 女人与王权:常演不衰的历史悲剧(2)


  还有比这更可恨的。戚夫人很快为高祖生下一位壮实帅气的小皇子。刘邦为其他7个儿子起的都是单名,唯独为这位起双名,叫如意。如意者,称心如意也!可见刘邦对戚夫人母子俩的宠爱之情。如意7岁时,被封为代王,10岁时被封为赵王。如意一天天长大,越长越像父王,刘邦视之如掌上明珠。

  戚夫人得陇望蜀,打起了小算盘:只要皇上在,我们母子的富贵是享用不尽的。但他一旦归天,太子刘盈即位,吕雉尊为太后,我们娘俩能有好果子吃吗?吕雉的心狠手辣她早有耳闻,吕雉对她的忌恨更是悬在头上的利剑,为防不测,她必须争取主动。借着刘邦的宠爱,她几次三番哭哭啼啼,要求皇上改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自打有了如意,就对太子刘盈越看越不顺眼。架不住戚夫人的枕边风,泪如雨,就有了废刘盈、立如意的想法。他的想法遭到老臣们的一致反对。一来,老臣们与吕雉一起跟着刘邦举事,风风雨雨走过来,战友情深,岂能看着她的儿子被废掉;二来,太子名位已确立8年,而且刘盈宽怀仁厚,如果无罪黜废,岂不动摇国之根本?有的老臣,如留侯张良,为太子出谋划策,让他博得父王好感,巩固自己的地位。有的当廷劝谏,据理力争,这里又要提到叔通孙。这位博士当年因制定礼仪,弘扬皇威有功,先是被高祖封为太常,主管祭祀礼仪,位列九卿之首,后又被拜为太子太傅,给太子当老师。叔老师对高祖直言相劝:“太子乃天下之本,本一摇而天下震动。岂能将废太子这样天大的事视为儿戏?”讲到激动处,叔老师大义凛然:“陛下若一意孤行,非要废嫡长而立庶少,臣宁愿以死相谏,以颈项热血表明我的态度。”刘邦不是固执己见,一条道走到黑的昏君。他对叔通孙说:“我是开玩笑呢,叔老师您怎么就当真了?罢、罢、罢,我听您的,不再提废立之事。”

  废立危机总算度过,但吕后对戚夫人的仇恨越积越深,汉高祖12年春,刘邦驾崩,太子刘盈继位,为汉孝惠帝。戚夫人没有了靠山,吕太后开始反攻复仇了!她将戚夫人囚禁于深巷冷宫,剪掉她的一头秀发,铐上她的手脚,换上囚衣,喂她残汤剩饭,让她每天干粗活。她又将如意从封地召到京城,用毒酒害死这无辜少年。接着,她再细细折磨戚夫人。她命人砍去戚夫人的手脚,挖掉她的双眼,熏聋她的双耳,弄哑她的嗓子,把她扔进粪坑,称之为“人彘”,也就是“人猪”。这还没完,吕太后又叫她儿子孝惠帝一起去观赏“人彘”。这时,戚夫人还剩下一口气,不停地挣扎。孝惠帝见这么一块血糊糊的东西,越瞅越害怕,胆怯地问:“这是啥呀?”太后得意地告诉她:“这是戚夫人啊!认不出来吗?”刘盈顿时呆住了,半晌说不来话,突然间放声痛哭。等到平静以后,他冷冷地对太后说:“这样残忍的事不是人干得出来的,我身为母后您的儿子,还有何面目治理天下?”从此孝惠帝再也不理朝政,终日纵情于酒色,24岁就告别了人世。

  戚夫人太惨了!高祖尸骨未寒,她就从天堂跌入地狱,死得连猪狗都不如。早知这样的结局,当初还敢从吕后口中夺食吗?假使戚夫人乖巧一点,跟吕后处好关系,多叫几声“皇后姐姐”,多献一点殷勤,甚至劝高祖多去几次吕后的房间,吕后也许会放她一马呢!

  吕后太毒了!戚夫人不知天高地厚,招惹她这位开国国母,但小如意何罪之有,才11岁啊!用惨绝人寰的手段折磨死戚夫人还不解气,还要拉上自己的儿子一起观赏胜利战果。这场王权争斗吕后取胜了,但结果又怎样呢?儿子受到惊吓,自暴自弃,成了短命天子。当初用尽心机保住儿子的王位继承权,儿子却没正经当一天皇帝。何况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对母亲来说,无疑是悲剧。假设吕后稍微发点善心,不把事情做绝,她的儿子也许能活得长一些,成为有作为的皇帝。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王权争斗不讲人性,绝无亲情。凶残与血腥是帝王文化与生俱来的天性。电影《赵氏孤儿》中有一句话:“朝堂上每一个人都是国君的敌人。”一语中的!几千年的王权争斗中,上演了无数父(母)杀子、子弑父,兄弟相杀、骨肉相残的惨剧。即便是盛世圣君,为了王权,对亲人动刀子也决不含糊。

  汉武大帝雄才大略,开创盛世,晚年却听信小人蛊惑,杀了太子刘据和两个未成年的亲孙子。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英主,“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原本却没有资格当皇帝,他的长兄李建成早已被立为太子。李世民铁了心要坐龙廷,断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软禁父王李渊,得以登上王位。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称帝的女人,治理国家蛮有一套,尤其是知人善任,重才惜才。大才子骆宾王写《讨武氏檄》,把她骂个狗血淋头,武则天不仅没有怪罪,反而夸文章写得好。然而,为了争夺王位,她杀亲生儿子、女儿,还对李唐宗室子弟大开杀戒。

  清朝雍正皇帝勤勉政事,是康乾盛世的继往开来者。他在诸多皇兄皇弟争太子位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拔得头筹,登基后,他便对与他叫板的兄弟大动干戈,关的关、杀的杀。

  王权争斗是“零和博弈”,结局必然是你死我活。所以吕后与戚夫人之争,谁也不会后退一步。戚夫人确实没有眼力,恃宠逞骄(娇),但假若她不为儿子争王位继承权的话,岂不明摆着成为吕后案板上的肉?吕后确实狠毒,但她真要放戚夫人一马,下地狱的就将是她!在王权争斗面前,一切伦理道德、人性温情都是苍白无力的。为了王权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四大美女终被王权利用和抛弃

  女性是王权“享用天下”的无边春色。皇上不好色那还当什么皇上?就冲这,女人自然就被当做王权争斗的手段和利器。于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这古代四大美女被请上了历史舞台。

  中国文字真是精妙,古代文人真是有才,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衬托四大美女的惊世美貌,给人无限的想象和审美空间。美是美矣,她们却都是王权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都带有悲剧色彩,有的结局十分悲惨。

  首先出场的是西施。在中国,西施就是美女的别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女人都希望如西施一般美貌,但很少有人知道,美貌给予西施的却不是幸福。

  西施生于春秋时期,户口所在地浙江诸暨苎萝山苎萝村(今浣纱村,因西施而成旅游胜地),说白了,她就是一个出身穷人家的小山姑。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山姑,吸天地之灵气,受山水之滋养,出落得如下凡仙女。据她的小姐妹说,有一回她们到溪水边浣纱,戏水的金鲤鱼见到西施的美貌,竟然看呆了,自叹纵有一身金鳞片,也无法与之相比,便悄悄地沉入水中。从此,“沉鱼”这一西施的代称,就在乡间传开。然而,如果没有当时的吴越争霸,西施也就埋没于那个山村了。

  其时,越王勾践正“卧薪尝胆”,实施着“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仇战略。自打在夫椒决战中,越军大败于吴军,勾践就向吴王夫差求和称臣,还带了自己的老婆,到吴王宫中为奴。装孙子3年,受尽屈辱,终于换来夫差的赦免,返回越国。亡国之仇,受辱之恨必报!奈何夫差国力强盛,来硬的肯定斗不过。怎么办?身边两位高人范蠡和文仲献上一策:实施“美人计”。这吴王夫差十分好色,宫中美女如云,仍然不满足,总惦着品尝更新鲜的。投其所好,就从这里突破。

  于是范蠡带人跋山涉水,遍访民间美女。就这样,西施因“沉鱼”之美称而被请出山,并被勾践“孝敬”给吴王。

  夫差得此佳丽,惊为天人,从此揽在身边,不离左右,甚至上朝的时候也让西施陪着。为博西施欢心,他不惜花重金,动用大量民力,搭姑苏台,在上面建春宵宫、馆娃阁、响屐廊,修筑人工大湖,置办青龙舟。他携西施在这人间仙境,嬉戏欢乐,通宵达旦。大诗人李白有诗感慨:“风动荷花小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夫差沉醉于温柔乡,不知国库已被掏空,国力行将耗尽,百姓苦不堪言。帮助他成就霸业的老相国伍子胥苦苦劝谏,却遭到冷落。佞臣伯噽拿了勾践的好处,向夫差告伍老相国的刁状,增加了夫差的猜疑。西施见机行事,在枕头边吹风,拱火。夫差一怒之下,竟杀了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说:“将我的头颅挂在城门楼上,我要看着勾践带兵杀进吴国!”伍老相国看见了,勾践的军队团团围住了姑苏台。吴王夫差这时才弄明白,原来他的心肝宝贝西施,竟是越王派来的“卧底”。悔之晚矣!他仰天长叹:“我有何面目去见伍子胥!”之后便拔剑自刎。

  勾践灭吴,要论功行赏的话,西施怎么也该立功受奖。她“潜伏”在“敌营18年”,果真“暗算”了夫差,确实不简单。可那勾践压根儿就不是宽宏大量的主子,照例玩“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这一套手段,连功臣文仲都被他杀了,还能给西施一个女子好果子吃?

  吴国城破之时,西施就人间“蒸发”了。一种说法是,她随范蠡隐居山林,得以善终;另一种说法是,她被勾践的老婆秘密逮捕,沉入江中。由于《史记》一类正史中并没有提到西施,《吴越春秋》、《越绝书》等非正规的史籍虽有记载,但语焉不详,难以采信。所以西施的下落一直令后人猜测。但我觉得,“沉江”说更符合王权争斗的逻辑。西施作为实施“美人计”的工具,任务完成了,还留着干啥。勾践的老婆出于女人的敏感和戒备心理,将西施除掉,更在情理之中。

  不管哪种结局,西施的命运是由王权来安排和操纵的。她的青春和美貌被玩弄于王者的权欲和色欲之间,能有真正的幸福吗?后世居然还有人将西施的不幸命运解读为“红颜误国”,西施可真是冤死了。

  貂蝉的命运与西施相似,也潜伏于隐藏战线,略有不同的是,她主攻“离间计”。

  貂蝉的事迹不见于正史。《三国演义》演绎出一个情节完整、构思传奇的貂蝉故事。貂蝉,东汉末年司徒大人王充收养的一位歌妓,后来因“潜伏”任务需要,王大人对外称貂蝉是他的义女。貂蝉的美,连月中的嫦娥都自愧不如,所以在貂蝉拜月时,嫦娥不好意思,便让月亮悄悄躲进云层里。貂蝉“闭月”的美誉由此而来。也正是从“貂蝉拜月”祈祷的内容,王充王大人看出貂蝉是一位有头脑的女子,可以借助她的美貌,离间董卓、吕布的关系,最后除掉横行霸道、扰乱朝纲、滥杀忠良的恶魔董卓。

  王大人是忠于汉室的良臣,他对董卓恨之入骨,一心想除掉这奸贼以匡扶汉室。但董卓利用吕布的蛮力,声势强大,十八路诸侯都奈何他不得。力攻不行,那就智取。王大人终于想出美人计与离间计双管齐下的连环美人计。于是,貂蝉也像西施一样,被当做克敌制胜的法宝送入敌营。貂蝉果然不负使命,实现了预期的战果。董卓、吕布这对所谓的父子,因争夺“闭月”美女而反目成仇。看起来董卓老贼是为吕布所杀,实际却是丧命于貂蝉。

  貂蝉的结局也与西施差不多。在《三国演义》里,大功告成,貂蝉就消失了,再也不见她的身影。不过在一些元杂剧里,诸如《夺戟》、《白门楼》、《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关公月下斩貂蝉》等等,貂蝉的结局大致分为“惨死”和“善终”两类版本。“惨死”版本:为关羽所杀;以自杀表明心迹和政治清白;被曹操追捕而“触剑身亡”。“善终”版本:出家为尼,老死尼姑庵;被关羽送回其故乡,守节未嫁,得到建贞烈小庙的政治待遇;被关羽纳为小妾,在关羽死后,流落蜀中。

  “善终”也好,“惨死”也罢,都是后世的好事者出于好奇心或教化之目的杜撰编派出来的故事。虽然结局各有不同,却都隐含着儒家士绅阶层的伦理标准:貂蝉以美色为汉室江山献身,固然值得同情,但对“红颜祸水”可得警惕。历史上的所谓“红颜祸水”都是王权争斗的产物,追逐王权和享用春色的无穷欲望是“红颜祸水”的根源。貂蝉生前是被他人送入虎狼之穴,祸水不祸水与她有何相干?

  王昭君如同西施、貂蝉一样,她的美色也被当做礼物送给敌对一方。不过,王昭君故事的背景更宏大。一位弱女子的命运与胡、汉关系和汉王朝的边境安定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