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女人的力量:中国女人的历史命运全文阅读 > 第7章 千古绝唱:“一等一”的真女人李清照(1)

第7章 千古绝唱:“一等一”的真女人李清照(1)


  李清照,中国古代“一等一”的真女人。

  当今中国,凡上过中学的人,都应该知道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品,她的词作选入了中学课本。

  即使没上过中学,没吟读过《醉花阴》中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许多人通过影视作品或戏剧舞台,也知道了李清照这位古代才女。

  在大学的中文系,在中国文学史领域,有关李清照的教材、论文和著作随处可见。那么,关于李清照,我还能有什么新的见解?我只能从中国女性命运的历史变迁的角度,谈点一孔之见。

  对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古往今来,评价众多。在我看来,她的成就堪称“一等一”,亦即是超一流。而对她取得成就的原因,虽有各种分析,但似乎较少注意到,李清照这“一等一”的成就源于她“真女人”的本色。二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上演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剧目。这正是李清照令人赞叹,令人称奇,令人神往的独特贡献。在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星空中,李清照当属最耀眼的女明星。

  那么,何谓“一等一”,何谓“真女人”,何谓二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

  说起李清照的文学成就,人们自然会想到,她是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她与李煜、柳永、晏殊一起,并称为婉约派的四大旗帜。更有人推她是四大旗帜之首,称她为婉约派的词宗。这一评价,颇为贴切。

  既为“词宗”,当开风气之先,引领并影响后人。你还别说,李清照还真担当得起。辛弃疾是何等人物?与苏东坡齐名称雄的豪放派大家。辛弃疾也不总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的那首《丑奴儿近》,“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写景抒情,别有一番趣味。这首词的小序中分明写道:“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此词仿效“李易安”词的艺术特点而作。“李易安”何人?李清照也!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也!

  李清照的词,语言朴素通俗,却又清雅生动;婉约而不颓靡,清秀而具逸思;情景交融,善于营造个性化意境;音韵悠扬,节拍铿锵,跳动的韵律令人荡气回肠。连鼎鼎大名的辛弃疾都要仿效“易安体”。

  李清照不仅创作了许多传世词作,而且还留下了一篇词学理论专著:《词论》。要知道,《词论》可是中国古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专论。《词论》篇幅不长,也就500多字,内容却不含糊。她先把从盛唐五代至北宋期间,词的起源和发展梳理得层次井然,脉络清晰。进而,她又对那些词坛名家,诸如柳永、晏殊、欧阳修、苏东坡、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等,评头品足,逐一褒贬。

  不过,在她眼里,可没瞧上几个。看她是怎么评价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的。“这几个人学问称得上大如天,按理说,填这些小歌词,就像是拿着葫芦瓢去大海舀水一样容易。可实际情况却让人失望,细细琢磨他们填的词,句子都欠精雕细琢,而且又往往不合音律。”针对这些名家,李清照提出一个著名的词学论断:“词别是一家”。词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词就是词,就是它自己。诗和文只分平仄,而词却既要分五音,又要分五声,还要分六律,还要讲究发音的清、浊、轻、重。总而言之,词要“协音律”。欧阳修、苏东坡不讲究音律,把词当做诗来写,那能写好吗?李清照的批评也许过头了,据说她老公赵明诚都看不过去,说她口气太大,不知天高地厚。不过,这“词别是一家”却是至理名言,为后世词人所推崇。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在大老爷们儿呼风唤雨的词坛,偏偏有一个叫李清照的女人站出来叫板,你说牛不牛?李清照有资格“牛”。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

  现代文学评论家郑振铎先生曾说过:“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诚哉如此!除了李清照,古往今来,还有哪一个女性配得上“最伟大的女诗人”这一评价!

  其实,李清照的才学和成就远不只诗词领域,她擅长书画,精于音律。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她在史学领域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她与丈夫赵明诚一起为后人贡献了历史瑰宝《金石录》。

  这部《金石录》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的专著之一。一说起“专著”,又是“金石”研究方面的,似乎太专业了,打个比方,说通俗点,这《金石录》就像今天的“百度”、“谷歌”,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字、书法、绘画、器铭、石刻乃至考古、收藏等诸多方面的搜索引擎。离开了搜索引擎,电脑还能玩得转吗?

  《金石录》共30卷,收集著录了上自夏商周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金石拓本。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对这些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一一加以辩证考据,还就其中一部分,写了502篇题跋。在资料的数量和研究的深度方面,《金石录》都超过了早于它问世的欧阳修的《集古录》。它还补上了前人金石研究的阙失,订正了史书的讹谬,录存了大量文献失载的史料。可以说,《金石录》承载着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连接着文明传承的血脉,具有很高的史学地位和学术价值。

  《金石录》署名是赵明诚撰,实际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妻二人毕生心血的结晶。

  赵明诚是在金石、文物堆里长大的。他父亲赵挺之官拜丞相,家里收藏的古籍、碑帖、文物、古董,真是海了去了。连鼎鼎大名的书法家黄庭坚都惊叹、羡慕。赵明诚打小就拿着这些宝物把玩、咂摸、品鉴。小小年纪的他,还经常跟着那些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在太学读书期间,赵明诚看了欧阳修的《集古录》,他一方面很佩服,一方面又不满其中的缺憾。由此,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写一部更好的《金石录》。

  也许是天意,赵明诚21岁时,正醉心于自己的事业,18岁的李清照跟着他入了洞房。这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俩诗书唱和,志趣相投。李清照为夫君的宏大构想着迷,也投身其中。后来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李清照,《金石录》就不可能问世。

  赵明诚出身世家,从太学毕业后,自然走上仕途。然而,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官运不顺。他父亲因官场争斗失势郁闷而死。赵明诚不得已在老家青州避居10年。后来官场风向变了,他又穿上了官服。官位还不低,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官员。宋朝皇家给的俸禄不少,再加上祖上留下的财产,要说钱是不缺的,锦衣玉食应该是没问题。可赵明诚、李清照两口子,“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钱老是不够花,有时还要典当衣物。他们的钱都到哪里去了?“竭其俸入”都用来购买收集金石书画、古董文物了。这还不算,他们还遍访赵老丞相的门生故旧,借来那些逸诗、逸文,或者从旧壁中、古墓里掘出来的珍本书籍,一一抄写。

  经年累月,他们收集的各种宝物竟装了十几间屋子,其中国宝级文物无计其数。他们在自己的雅居“归来堂”建了库房,将藏品分类编号,一一放置。两口子一起,对每一本书都细细校勘,整理成集,题上署名。李清照高傲地声称:他们的收藏“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同时代的藏书家没有比得上的!

  夜半三更,他俩经常在摆放了满书桌满床的藏品后,细细把玩欣赏。烛光下,两口子“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依据丰富的收藏,赵明诚潜心撰写《金石录》。每晚办完公务后,他要校勘二卷,题跋一卷。然后插上书签,每十卷一捆,用青色的带子扎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多年的追求和努力眼看将大功告成。

  风云突变,天降大祸,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破汴京。宋徽宗、宋钦宗当了金人的阶下囚。国难当头,赵明诚随着南宋王朝东跑西颠。1130年,他奉旨赶往建康,领受圣上新的任命。因暑天赶路,内火攻心,一病不起,怀着大业未成的遗恨离开了人世。李清照抱着夫君,哭得昏死过去。

  人走了,那花费20多年心血收集的宝物呢?应该说远不止20多年,还有祖上传下来的,加起来满满十几间屋子的宝物啊!先是留在青州的10间屋子的收藏被金人一把火烧成灰烬,后来在逃难路上,15车精选出来南运的国宝级文物也全部“蒸发”,不见踪影。

  痛啊!创巨痛深!国破、家败、夫亡,还有那一生收藏的心血……作为一名女子,李清照能承受吗?挺得住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出这等惊天地、泣鬼神诗句的李清照挺住了。

  李清照掩埋了夫君,擦干了眼泪,重新振作起来。夫君的事业——《金石录》需要她来完成!

  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路上,家财丢了,文物没了,但《金石录》书稿因为李清照紧紧地护佑,完好无损。她不断对初稿加以增补、修订、完善,在步入老年之际,终于使《金石录》完整成书。她又为此书作《后序》,记述了《金石录》成书过程中的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此序文词清丽、情真意切,动人处催人泪下,也可说是家国命运的缩影。李清照辞世前,将《金石录》书稿完好无缺地送到赵明诚之兄赵思诚处。在她死后5年(1156年),《金石录》终于刊行问世。

  我常感慨,人类的古代四大文明中,为什么独有中华文明香火不断,传承至今,并越来越得以发扬光大?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李清照、赵明诚这样的志士仁人的家国情怀、人文关切和献身精神中找到一些答案?

  评价李清照的成就,我想套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的一段句式:“一生中能有这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李清照一生以“宋代婉约派词宗”、《词论》、《金石录》名垂史册,该是很够了,甚至只要能有一个这样的成就,也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正式公布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的名字,其中有15个环形山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与李白、白居易、关汉卿、赵孟頫、八大山人、曹雪芹并列的就有李清照。

  何谓“一等一”?这样的世界声誉足矣!

  中国古代罕有的“真女人”本色

  前面我讲了“李清照这一等一的成就源于她‘真女人’的本色”,铺陈了她的成就,就将展现、欣赏她“真女人”的本色了。

  李清照的“真女人”本色,写在她的传世佳作里。那一首首名篇,透出她的丽质美艳,饱含她的情思、爱欲、欢愉、离恨,记载了她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而又跌宕起伏的近70年人生。

  作为旷世才女,人们,尤其是男性,首先关注的是李清照的外貌,这也是人之常情。李清照长得美不美?当年没留下画像,更不可能有照片,似乎无从谈起。然而,她的词作,却分明是一幅幅自画像。《如梦令》中,她自比海棠,“绿肥红瘦”;《点绛唇》里,她“露浓花瘦”,“纤纤手”;《蝶恋花》中,她“柳眼梅腮”,“春心动”;《渔家傲》里,她“玉人浴出新妆洗”,“此花不与群花比”,傲视群芳;《减字木兰花》中,她头戴鲜花,跟夫君赵明诚撒娇,“徒要教郎比并看”,奴面与花面哪个更漂亮?展开你的想象吧,李清照有多美!

  李清照的美,更在她丰富、旺盛、炽烈的情感世界。

  李清照热爱生活,乐在天地自然中放纵心情。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①

  小词《如梦令》分明是一幅佳人醉游夕归图。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充满诗情画意。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②

  小令《浣溪沙》中,李清照踏春斗草,影荡秋千,“淡荡春光”,“黄昏疏雨”,画中有画。

  李清照有条件享受生活。她生长于名城济南,父亲李格非官居礼部员外郎,相当于今天司局级干部,虽官位不太高,李格非却是苏轼门下“后四学士”之一。他著述颇丰,有《洛阳名园记》传世。李清照家境优裕,又家学渊源,再加上丽质天成,必然是热爱生活之人,并且从精神和文化层面充分地享受、感悟生活。因此,她的情感也格外的早熟、浓烈。纵观李清照的作品,就是她的一部情史。

  李清照情窦初开,就以词作透露出少女怀春的梦幻、恍惚。

  踏青归来,黄昏疏雨,李清照心摇神荡又向杯中物。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③

  夜深人静,“香消魂梦断”,“空对烛花红”,春情涌动,长夜难眠。

  怀春少女对异性十分敏感。“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想必那客人是个青年,李清照还在打秋千,见陌生异性,竟然顾不得穿鞋,含羞溜走。走就走吧,到门边,却要回头,看看那青年长相如何。看就看吧,却要装着嗅闻玉指间的青梅,偷着瞧。

  青梅本无味,这首小词却耐人寻味。

  也许“客人”真是位帅哥,李清照晚上睡不着了。

  暖日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

  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

  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翦灯花弄。④

  少女思春的心情谁能猜得透。愁浓难入梦乡,呆坐剪弄灯花,春心萌动,泪洗妆容。谁来与我共饮美酒,谁来与我酬唱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