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女人的力量:中国女人的历史命运全文阅读 > 第4章 女人与王权:常演不衰的历史悲剧(1)

第4章 女人与王权:常演不衰的历史悲剧(1)


  王(皇)权争斗,是古代中国政治舞台上自始至终上演的大戏。除了个别处于舞台中心的女人外,伴随王权争斗出场的女性,扮演的几乎都是悲剧角色。

  探讨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离不开“王权争斗”这一主题。

  王权争斗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曾经说过“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阶级压迫和剥削让奴隶和农民活不下去了,他们就要揭竿而起。几千年的“治”、“乱”循环,“分”、“合”交替乃至朝代更迭,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几千年的文明史并不完全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其中也穿插着统治者内部的“王权争斗”,甚至多起农民起义的最终目标也是争夺“王权”。《水浒》第四十一回里,黑旋风李逵的一段话十分精彩,活脱脱道出造反者的心声,“放着我们有许多人马,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个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个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可叹的是,宋江哥哥受了招安,一碗毒酒送命,没做成皇帝。历史上,刘邦、朱元璋,一位“流氓无产者”,一位“贫雇农”却真是“夺了鸟位”,坐稳龙廷,各自开创了几百年的王朝。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农民起义是历史教科书的主线。农民兄弟英勇善战,农民战争场面恢宏,黄巢、李自成、洪秀全被刻画成“高、大、全”式的英雄。这样的历史剧目固然也不乏精彩,但在真实的历史中,更多、更精彩、更曲折离奇、更血腥残酷、更惊心动魄、更扣人心弦的剧目却是围绕王权争斗展开的。

  从先秦的诸侯争霸、七国争雄到秦末刘项之争、汉初的七国之乱,从东汉末的三国鼎争、唐朝的安史之乱到宋朝开国的陈桥兵变、明清之际的辽东拉锯……战场上争来夺去,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谁坐龙廷!

  这一类战场真刀真枪、敌我分明。双方或几方公开叫阵,拼杀的目的很明确。当然,也要用计,用权谋,也有谍报隐蔽战线。

  还有另一类战场,交战各方难分敌我。可能是君臣、父子、兄弟,也可能是母子、叔侄。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王权,他们斗到一起来了。这个战场在宫廷。几千年来,宫闱之争、宫廷政变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其残酷、其血腥,不亚于真刀真枪的战争!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曾在“5·18”讲话中大谈中国古代的政变:

  周朝建立以后,不久就发生了叛乱,到春秋战国就大乱了。“春秋无义战”,各国互相颠覆,内部互相残杀。楚成王的儿子商臣,以卫兵包围王宫,逼成王自杀。成王好吃熊掌,要求让他吃了熊掌再死,企图拖延时间,以待外援。商臣不许,说“熊掌难熟”,成王被迫立即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了王僚,夺取了政权。晋献公、齐桓公、齐懿公当政前后,多次发生政变杀人。春秋战国这类事太多了,我就不说了。除了相砍相杀夺取政权外,还有用其他阴谋诡计掌握实权的。例如,吕不韦送怀孕的赵姬给秦庄襄王,生了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始皇统治的初期,实际上政权落到吕不韦手里。

  秦朝三代共统治了15年。秦始皇只有12年就死了,以后赵高捧出秦二世当皇帝,秦二世把他的兄弟姐妹杀了26人。

  汉高祖在位12年。后来吕后专政,夺取了刘家的政权。周勃、陈平勾结起来,又把吕家搞掉了。

  晋朝司马炎统治了25年,以后暴发了八王之乱,出现了相互残杀的局面。

  南北朝的时候,为争夺政权,互相残杀的事就更多了。

  隋文帝在位24年,最后被隋炀帝杀了,儿子杀老子。有一出戏叫《御河桥》,就是杨广杀父,还杀了他的哥哥杨勇。

  唐朝李世民兄弟相杀,争夺皇位。李世民杀了他的哥哥建成、弟弟元吉,即玄武门之变。

  宋朝赵匡胤,在位17年,被他的弟弟赵光义杀了。“烛影斧声,千古之谜”,有一出京戏叫《贺后骂殿》,讲了这件事。

  元朝忽必烈,统治中国16年,他的儿子铁穆耳在位13年,皇族争位,大乱,两宫相争,一个是皇孙,一个是皇后,也是夺权杀人。

  明朝朱元璋在位31年,他的四子燕王朱棣,带兵打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相杀3年,南京的王宫被烧,建文帝是烧死了还是跑了,弄不清楚,后来还派人到外国去找。

  清朝统治中国不久,到康熙晚年,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政权互相残杀。传说康熙病时遗诏“传位十四子”,雍正改为“传位于四子”。据说康熙是喝了雍正送去的“人参汤”死掉的。雍正夺取了政权后,还把他的好多弟兄都杀死了。

  林彪的这篇讲话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警惕。对王权之争津津乐道的林彪企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宫廷政变,争的就是一个东西:王权。王权为什么有这等魔力,令多少人为之疯狂,为之争斗,为之舍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让我们回放一些历史镜头,领悟其中奥妙吧。

  汉高祖刘邦,大汉朝开国皇帝,年轻时行侠仗义,敢作敢为,身边围着一帮惹是生非的哥们儿。他曾在秦朝都城咸阳,见过秦始皇出行时的威武气势和宏大场面,暗自感叹:“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后来果真美梦成真,登基坐龙廷了。可紧跟着烦心事来了。这帮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哥们儿还是江湖上的做派,依旧没大没小地跟他称兄道弟。在宫廷宴会上,他们“饮酒争功,醉或妄呼”,争吵闹骂中,居然拔剑猛击宫中的立柱。毕竟是过命的兄弟,高祖虽然“益厌之”,越来越烦,却不好怪罪。他身边的一位“博士”,名叫叔孙通的,看出高祖的心事。便进言道:“我是个儒生,打仗是外行。不过,儒生虽不能为您打江山,却能帮您守江山。我知道皇上心烦,您的这帮兄弟仗着打天下有功,没一点君臣规矩。这么着,我去山东找一帮知礼仪的儒生来,我牵头,为皇上您制定一套朝廷的礼仪、规矩。”叔孙通他们忙活了几个月,还组织群臣多次演练。

  汉高祖在位时期,长乐宫落成,诸侯王及满朝文武云集,遵照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前来拜贺。早晨天蒙蒙亮,诸侯群臣、文武百官就来到宫门外,在礼仪官的引导下,排队依次进入殿门。只见车骑兵、步兵、宫廷侍卫列队于长乐宫前,手持兵器,高举旗帜,好不威武!随着礼仪官一声一声传呼:“快走!快走!”参拜者一个跟着一个小步疾行,各自就位。几百位郎中官立于大殿下面台阶两侧。殿前广场上,功臣、列侯、将军按身份地位排列于西边;文官从丞相起,按职务身份排列于东边,9个礼宾官逐一传呼“万岁起驾”,高祖皇帝坐着“龙辇”来到殿前。随着高举旗帜的百位官员齐声高呼“圣上驾到”,参拜者依次毕恭毕敬地向皇帝施礼道贺。震慑于如此威严的场面,诸侯、百官无不惊恐肃敬。参拜完毕,酒宴开始。只见皇上高高坐于大殿正中,臣子们低着头,敛声屏气,端坐于两侧,然后,按尊卑次序向皇上祝颂敬酒。斟酒九巡,礼仪官宣布“酒宴完毕”,臣子们低着头,依次倒退走出殿外。这皇上的酒喝得可真憋屈。酒没喝几口,菜没尝几筷子,四周还站着御史执法官盯着你。谁要是交头接耳,大声喧哗,立刻把你“请”出去教训一番。你说,如此这般,谁还敢像以往那样造次?大典结束后,高祖皇帝志得意满,“啥叫帝王之尊,朕今天可算是过瘾了!”

  台上龙盘虎踞的帝王享受着这一套礼仪带来的君临天下、威加海内的感觉,直呼过瘾。台下的那些伏首叩拜、山呼万岁的臣子个个就都那么老实?保不齐哪一个就有“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念头。所以说,皇上的威仪天下是把双刃剑,既能震慑群臣,又会诱发某些人取而代之的野心。

  王权享用天下中的女性使命

  帝王的感觉岂止是威仪。天子、天子,除了上天以外,他就是老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威权天下,天下的事,全归他说了算。一位圣君能治理得社稷安稳,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一个“盛世”。而一位昏君则会整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最终可能丢了江山。

  不过,明君也好,昏君也罢,他们都要享用天下,这一条可没什么区别。凡帝王都有共同的欲望:搜尽人间奇珍异宝,尝尽人间美味佳肴,阅尽人间无边春色。

  皇上有这些欲望当然没错,因为天下都是他的。不过要完全实现欲望也难。虽然贵为天子,但也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还能折腾到什么份上?可是皇上放着这么多好东西,不折腾不甘心啊!所以就要寻高人,找方士、求神药、服仙丹,希求“长乐”,身体棒棒的,能折腾;希求“长生”,与天地同在,一直享用下去。以神药仙丹求“长乐”、“长生”是帝王文化一大特色,且影响深远,绵延至今。

  其实皇帝心里也明白,看前朝前代,哪有一个天子活过百岁的?于是,凡帝王登基之日,也就是为自己修造陵墓之时。而且,“视死如生”,不仅陵墓的规模大,还要把生前享用的那些珍宝、美食、春色都带进去,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

  威仪天下,加上威权天下,再加上享用天下,这王权怎能没有魔力、魅力、诱惑力?

  王权在握,天子自然惦记着该请女人出场了。是请她们共享富贵?帝王可不会这么想。女人不仅是被享用的春色,更重要的,她们负有重要使命,为帝王传宗接代,将王权由一世而传至万世。于是,任何一个王朝都有一个庞大的后宫,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这只是标准配置。后宫佳丽的实际数量往往要大得多,几千几万的都有。

  女人一旦被选,甚至被抢入宫,遭罪的命运就开始了。表面看,穿绫罗、戴金银、享美食、玩珍宝,风光得很,实际却被看锁深宫,失去人身自由。更可悲的是,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都做不了一回女人。你想啊,进宫的时候,个个都必须是纯黄花闺女,不能沾过男人。要不,这江山就可能改姓,可皇上一个人要对付几千、上万佳丽,就算是龙体强健,一天换一个,也很少有机会受宠。何况,历朝历代,有几个帝王能比乾隆爷,活到88岁,在位60年的。明朝葬在十三陵的13位帝王,有7位没活过40岁,其中的明熹宗朱由校只活了23岁。明朝的帝王又特别地迷信方术,贪享女色,选来一批又一批美女充斥后宫,皇上年纪轻轻地就驾崩了,撇下那几千佳丽咋办呢?有些为皇上宠幸喜欢又没生育子女的妃子,被逼陪葬,其余的就伴随青灯,终老深宫。她们中的绝大多数,连皇上的面容都不曾见过。她们的青春、生命、做女人的权利通通被王权埋葬了。

  少数有幸承接皇恩雨露,生下皇子的后妃们,命运是不是好些呢?未必如此。

  是啊,母以子贵。为皇家留下龙种,完成了使命,是光荣的,封号、荣耀会接踵而至。但是,不要高兴得太早,先人早有教导:“祸福相倚”,难以预料的风险或许正在等待她们。

  她们的命运仍然取决于王权争斗,核心是围绕着立太子,亦即王位继承权的争斗。按理说,只要遵照嫡长子继承制,亦即正宫皇后的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立太子本无悬念。但从历史事实上看,情况要复杂得多。说到底,王权社会是人治社会。皇帝老子有自己的喜怒好恶,再加上宫廷内外权力角逐波诡云谲,因素复杂,诸如后妃争斗、外戚干政、宦官弄权、重臣操纵等等,都可以导致嫡长子继承制形同虚设。有人做过统计,秦朝至清朝,立非嫡长子为太子继承皇位的,占了近60%。既然制度是弹性的,立谁不立谁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如果皇儿们就那么三两个,甚至独苗单传,倒也不难办。偏偏后宫佳丽无数,所以皇上有十个八个儿子的,很正常。汉高祖刘邦有8个儿子;唐太宗李世民有14个;唐玄宗李隆基有30个;康熙爷厉害,整出35个,活到成年的有24个;乾隆爷有17个……这一来,立太子往往成为宫闱争斗的焦点。像康熙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引得其他皇子们相互掐斗,便是此类故事的经典。

  正因为立太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些生了皇儿的后妃们反倒背上了精神包袱。她们为此寝食不安,心神不宁,算尽机关,动用各种关系和手段,明争暗斗,甚至搭上性命。最著名的便是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血腥争斗。

  吕后名吕雉,汉高祖刘邦的正宫皇后,史称吕后。这吕后可不简单,刘邦还在江湖厮混的时候,就与刘邦拜了天地。后来刘邦拉杆子,打江山,南征北战,吕后“佐高祖定天下”,那是有功的。特别在高祖登上龙廷,接二连三诛灭异性诸侯的斗争中,吕后出了不少好点子,显现高超的权术。吕后生有一子一女,刘邦称帝时,立吕雉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吕雉跟着刘邦吃苦受累没有白忙乎,总算实至名归,如愿以偿。

  可没想到,冒出个搅局的。谁人?戚姬戚夫人,大汉元年,刘邦领兵进驻定陶时,身边的近侍(也就是跟屁虫)帮他“淘”来一位绝世佳人。刘邦爱江山也爱美人,自此便把戚夫人留在身边,陪伴左右,日日宠幸。替刘邦留守后方的吕后,虽然容貌渐衰,但正值盛年,可兴冲冲赶到前方找到老公时,热面孔却贴上了冷屁股。吕后那个恨啊!恨不能咬死那个媚惑老公的妖精——戚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