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中人终于来了!他,就是赵明诚。这赵明诚虽说是“高干子弟”,却不是公子哥儿。他不仅身材高大,眉清目秀,而且才识过人,品学兼优。更立下远大志向,撰写一部超过欧阳修的《金石录》,青史留名。
要夸赵明诚、李清照这一对是郎才女貌,才子佳人,那就俗套了。他们俩一位才子,一位才女,都是才貌双全,志存高远,而且情投意合,灵肉相谐。
李清照情定终身,以词作表露两情相悦,男欢女爱的幸福。
婚后的李清照掉进蜜罐里了。她与夫君琴瑟和谐,灵肉弦弦相扣;如胶似漆,阳刚阴柔并举。一首《减字木兰花》情趣盎然。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⑤
头戴鲜花一朵,叫声情郎哥哥,我与花比,哪个更漂亮,更鲜美?
更有那《渔家傲》,风情万种!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⑥
“玉人浴出新妆洗”,令人联想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如此光艳照人,群芳哪能跟我比!
春宵一刻千金,良辰美景难留。婚后不久,赵明诚从太学毕业,迈入仕途。按照宋朝“磨勘三年”的官制,赵明诚要离开家乡,“负笈远游”,到外地做官。赵明诚难得回家,即使回来,待个十天半月又要走。这可就苦了情热中的李清照了。
李清照情思切切,以词作排遣离愁别恨的痛苦。
中国的文学史应该庆幸李清照与赵明诚这3年的别离。正是相思的苦楚,催生了两宋婉约词的名篇。《一剪梅》令人玩味。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⑦
《醉花阴》更令人拍案叫绝。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⑧
重阳夜半难入眠,风流女子不得已。情爱淹没了李清照,她要吟唱,迎着秋风与秋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千古绝唱拨动后世多少人的心弦!
“磨勘三年”后的赵明诚因官场失意,赋闲回家,在青州与爱妻厮守10年。后来,李清照又随赵明诚到莱州做官3年,夫妻夜夜同床共枕,青州的甜蜜日子得以延续。十多年间,夫妻双双醉心于《金石录》,李清照的词作佳篇反倒少了。
突遇灾变,李清照以诗词痛陈未亡人的家仇国恨。
靖康之变,国难临头。赵明诚随南迁的朝廷,东奔西走。李清照的心追着别离的夫君七上八下,忐忑不安。1130年的七夕,身居小城池阳的李清照,思念远在建康城的夫君,写下了著名的《行香子》。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
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
浮槎去,
不相逢。
星桥鹊驾,
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
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⑨
国难之际,风狂雨骤。这莫不是不祥之兆。一个多月后的8月中旬,49岁的赵明诚扶病写下绝命诗,在李清照的怀抱中撒手人寰。
李清照成了一只孤雁,那是何等的思念和痛楚。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⑩
这首令人断肠的曲子,词牌就叫《孤雁儿》!
就是这样的一只孤雁,在凄风苦雨中,还想着护住那无价的国宝文物,还孜孜继续着夫君未竟的事业。这日子,难熬啊!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曲《声声慢》,把“愁”写到了极致!这“愁”已不等同于以前思念夫君的“离愁别恨”,而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的“家仇国恨”。
这首《声声慢》运用文字的功夫也臻于极致。起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组叠字,新奇险峻,先声夺人。接着一唱三叹,移句换景,情景交融。最后,“怎一个愁字了得!”似收未收,让思绪无限延伸、扩展。
李清照的《声声慢》位列宋词巅峰,不输于苏东坡、辛弃疾的极品之作。
《声声慢》写的看似一个“愁”字,填词之人内心需要多么的坚强!这山一般的“愁”字压不垮李清照。不要以为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词宗,必是一个文弱女人。请读她的《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渔家傲》是李清照南下避难途中,在海船上所作,“浑成大雅,无一毫脂粉气”。在连天云涛,风高浪急中,李清照与上天对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国运灾变之际,李清照有长诗《上工部尚书胡公》,表达对时局的看法。末尾几句言:“当年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如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为“还我河山”,愿血溅青史!这是李清照吗?怎么看像岳飞大将军呢?
这,就是李清照!要不,怎么能写下为无数志士仁人传诵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上中学时,我读小说《红岩》,看到被关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与国民党特务抗争,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十分震撼,奉之为座右铭。多年后,我才知晓此诗乃李清照所作,又一次感到震撼!这句诗堪比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民族气节和中华精神的闪电惊雷。然而它竟出自既非朝廷命官,又非沙场将士的文坛女子,令人不可思议。李清照,成了我心中大大的问号。
当我走进历史,又跳出历史,用现代视角解读李清照时,那个问号就变成了大大的惊叹号!
李清照,不仅是中国古代罕有的“真女人”,而且是超越时空,具有现代性的“真女人”。
李清照活得率真、自在。上苍眷顾她,不仅给她女性的美貌,还在她的基因里种下激情的种子。李清照没有辜负上苍,她热爱生活,任由灵肉在情天欲海里畅游。
李清照活得自由、奔放。她不用遮遮掩掩,把她的情爱、情事、情思、情怨锁在闺房里。她用超凡脱俗的优美文字,大胆地吟唱,为后人留下回味无穷的故事,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留下不朽的爱情篇章。
李清照活得自主、独立。她不是小媳妇,不用低眉顺眼,忍气吞声。她与夫君平等相处,相互恩爱。夫妻俩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既活在甜蜜的爱情中,也活在崇高的事业中。
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都活出了本色,活到了极致!
这在男权为中心,人性受到压抑的古代社会,是一个奇迹。人们还能找出第二个这样的“真女人”吗?
由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李清照呐喊出那穿越时空、震撼后人的历史强音。在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崇高追求的“真女人”身上,蕴藏和迸发的精神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古代女子中的异数
李清照,一代婉约派词宗,称得上是女中豪杰。她以健全的心、豪放的情写出婉约的词,所以才超越诸家,达到婉约词的巅峰。
李清照是古代女子中的异数。她的出现,要拜上苍所赐。
李清照远不只“天资聪慧”,对她而言,这样的评价远远不够。她是“天纵英才”,在我看来,与李、杜、苏、辛一样,空前绝后。李清照又生长于书香门第,不仅父亲在文坛留名,母亲也系名门之后,《祖国名媛录》称她“工词翰”。”“诗书传家”是不用说了,更要紧的是,她父亲关于词章创作原则对她的影响。李老先生主张“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为文要“诚”,要“字字从肺肝出”,好一个诚字!李清照没有辜负父亲教诲,她的词章皆“从肺肝出”,丝毫没有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