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农园锦绣:相公请指教全文阅读 > 第三十八章 他送的玉

第三十八章 他送的玉


  原先元氏未注意,香玲是拿着一个包袱回来的。

  隐约间能看到一个盒子的轮廓。

  “香玲啊,你拿回来的包袱里装的是什么?”元氏不解地问。

  “哦,这是柳萧然让风竹送来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香玲没注意,喝着绿豆汤随意地说。

  “不能喊名字,要叫柳大人,成亲了以后要改口叫相公,知道吗?”一听到香玲如此不知礼数地叫名字,元氏的脸立刻板了起来,说话都厉色了几分。

  “嗯嗯”香玲温顺地点了点头,但心里却喊道:臭狐狸,都怪你!

  香玲一声不吭地喝完了绿豆汤,再看元氏的脸色缓和了许多,这才解开了包袱。

  这木盒是金丝楠木的材质,光滑且独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连漆色都是上好的。

  香玲不识得盒子的金贵,但元氏有一双鉴别奇珍的慧眼。

  元氏打开了盒子,发现盒子里归归整整地放着一枚玉佩,玉质极好,看样子似是用羊脂白玉而制,玉润通透,触手生温。

  “玉?狐狸送我玉干嘛?”为了避免元氏听到她的话,香玲特意压低了声音。

  香玲把玉拿了起来,屋外的光线照射进来,白玉中透着微微的黄色,白璧无瑕。

  元氏欣慰地点了点头,她想未过门,柳萧然就送此珍奇之物,想来对香玲也是很好,她这个做娘的也就放心了。

  “傻丫头,快收起来,别让你嫂嫂看见了,要不然又生出事端。”元氏宠溺地说道。

  “哦”香玲拿起玉佩,正想放进盒子里收起来,突然看见洁白无瑕的玉面上像是刻了个字,淡淡的,虽然不清晰但能看出来。

  “月”这么是个月字?香玲看的迷糊,想着可能是他的字吧。

  收起来后,香玲开始专心地绣着嫁妆。

  刚开始,香玲还能坐的住,专心致志地绣了一个时辰,但没一会儿,香玲就感觉她的眼皮重了起来,嫁衣上到处是金丝。

  下针之处,好几次都下错了地方,香玲撅着嘴,元氏忙碌的影子在她眼里重重叠叠,模糊不清,她感觉自己就快倒下。

  元氏进了门,看到的就是香玲坐在小板凳上,右手拿着针放在嫁衣上,脑袋枕在左臂上,“呼呼”地睡得正香,口里的银线蔓延到嫁衣上,弄得嫁衣上湿乎乎的一片。

  “哎”元氏叹了口气,走到香玲面前,轻轻地拿出了香玲手里的针线,又抽出了她枕下的嫁衣。

  香玲感觉东西一动,“嘤”了一声,又抱着双膝接着睡去。

  元氏算着日子近了,光指望香玲绣,恐怕还得许久,她自己拿了一个板凳,坐在正屋门口,清理了香玲的口水后,开始绣了起来。

  等到香玲醒来后,看到的就是元氏抱着嫁衣,在门口绣着。

  她唤了声:“娘,你怎么在绣啊?”

  元氏拿着针眯着眼说:“哎,娘帮你吧,你去把午饭做了,一会你吃完饭,再给你哥哥嫂嫂送饭。”

  “嗯”香玲从板凳上起来,就往厨房里走去。

  香玲看着从菜园里摘回来的新鲜蔬菜,正愁不知该做什么,猛然间,她看到地上木桶里有一条活鲤鱼,乐的跑到外面。

  “娘,厨房里怎么有鱼啊,你不是没有去县城里吗?”一想到有鱼,那中午可以做一道红烧鲤鱼。正好是一道荤菜。

  “那是隔壁你赵大婶送来的,说是你赵大伯清早从河里打捞出来的,新鲜的很,打了好几条,所以送过来一条给我们尝尝。”元氏低头缝着嫁衣说道。

  “哦”香玲又挤进了厨房,她看着木桶里新鲜乱蹦的活鱼,又想起清早赵大婶的神情,突然对香玲那么和蔼亲切,她怎么感觉不适应。

  “你笨啊,说不定赵大婶就是外冷内热的,平日里没注意罢了。”香玲小手捶着脑袋,喃喃地说。

  香玲看着筐子里的土豆,青椒和茄子,把它们拿出来该洗的洗,还去皮的去皮。

  她想着做烧茄子,辣椒炒土豆,还有一道红烧鲤鱼。

  香玲先将鲤鱼去鳞,清理下鱼身,在把鱼身上划上几刀,将姜,花椒等放进去。

  做完之后,再将土豆切成丝泡在盛水的大碗里,把茄子切成块,或着面粉,最后切切辣椒。

  炉灶上还有些红辣椒磨成的粉,正好可以就着姜片去去鱼的腥气,这还有之前自家起的豆酱,有烧酒,材料还算齐全。

  香玲把锅刷好后,再开始烧锅,油热以后,再将鱼下锅。

  光是做鱼耗的时间就不少,其余的两盘家常小菜,倒不耽误时间。

  香玲坐着饭,满院里飘的都是菜香,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好奇地问:“元家媳妇,你这厨房里烧的都是什么?怎么这么香?”

  元氏一听,心中自然自豪,每次都回上:“我哪有这本事,都是元丫头做的。”

  众人不禁嘀咕起来,这元丫头臭名远扬,是个爱闯祸的主儿,什么时候这样能干,饭食做的比酒馆,客栈的还要香。

  每个人经过时都忍不住伸伸鼻子,使劲闻上一会儿,然后赞叹几句,这才离开。

  香玲和元氏吃完以后,香玲拿出食盒将饭菜放进去,完事后,她跟元氏说了一声,提着食盒就往县城里赶去。

  身后某一点,一双昏黄的眼死死盯着前方的倩影,他推开围栏,跟着前方的身影。

  “世圆啊,出去啊!”元氏看到赵世圆从门前经过,打了声招呼。

  没料到突然而来的声音,赵世圆有些不自然地偏过头,僵硬地朝元氏笑着点了点头,黝黑的脸变成了一张笑颜,竟是比哭时还要难看。

  元氏看着远去的赵世圆,摇了摇头,低声地说:“哎,这孩子也不小了,也该找个人家成亲了,赵家夫妇也该谋划着。”

  但她一想到香玲即将出嫁,做母亲心里的高兴怎么也掩盖不住,元氏看着手里的鸳鸯,硬是笑得合不拢嘴。

  一心在嫁女之事上的元氏,没有细心地发现隔壁赵大婶也是站在门口,乐乐地看着离去的赵世圆,苍老无光泽的脸恍若容光焕发一般,显得有生气了不少。

  她看着为香玲绣嫁衣的元氏,嘟囔着一句:“她这嫁衣确实要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