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来就不是豪门。人家有时间、金钱去抑郁,去彷徨,你必须坚强。没有人会懂你到底有多痛,没有人会懂你到底要怎么继续生活下去,没有人知道你微笑背后所隐藏的伤痛。这世上除了自己,没有谁可以真正帮到你。
我怕热,就是不温暖
我喜欢看鬼片、研究犯罪心理,喜欢黑白灰色调的东西,会在网上损人,讨厌晒太阳、猥琐男、冷艳高贵的人,最要命的是,偶尔会把“刻薄”挂在嘴上。小时候就不太会对叔叔阿姨卖萌卖笑,不怎么知道刻意讨好。
有个暑假因为我每天中午起床,也不拉开窗帘,把屋子里弄得黑黢黢的,我也只是抱着电脑躲在屋子的角落里吃薯片看鬼片,把我爹吓得血压升高,要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我心理健康不健康,我自己还不知道吗?
我爹的理论是如果一个小孩他不喜欢晒太阳,一定是生理和心理一起出了问题——不阳光、冷漠、孤僻……
这些冷艳高贵的词语怎么能放在我的脑袋上?我受不起。我长雀斑,而且我喜欢保持夜晚如同猫咪一样的警觉性,所以我讨厌晒了太阳长斑和晒太阳犯困,仅此而已。我觉得周边都黑黢黢的只有脑袋上面亮盏灯的时候,我最清醒。
但是以上诸多我的表现,偶尔会被人“啪叽”摁一个“此人有病,切勿靠近”的标签,这感觉很神奇,就好像让一个努力奋斗的农村男娃在胸前挂一块“我是凤凰男”的贞操牌匾一样让人感到光荣。
可能我从来都没有所谓的“温暖”过。
父亲节母亲节我很少发短信慰问,我觉得对着一家人,特矫情的话我说不出,但是从北京到家1500公里,我一年起码往返5次,大节小假全部奉献给爸妈。我从来没跟狗娃爹说,我真爱你啊爱你,但是该结婚还是结婚了,该在一起的时间不是都在一起了?我不觉得俩人之间得靠山盟海誓、甜言蜜语还有情趣内衣联系在一起,反正打死我也说不出,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不影响我的幸福感。朋友之间也是,真的当朋友处的人,失意了我会去陪,但也说不出温暖安慰的话来,有些失意明显就是自找的,自找的别人再安慰也没用啊!我自找的失意失落的时候,从来都是躲厨房吃玉米抹眼泪,不告诉别人的。
我也很少感动,反正比较粗线条,看电影看书从来没哭过。有时候人家跟我说,看什么电影看哭了的时候,我经常会自我怀疑下自己的神经是不是比较麻木了。
周末参加了一个聚会,和一个朋友聊到“感动相关”“爱相关”“感情表达相关”的时候,我直抒胸臆地诉说了我的方式,也差点把人家给“吓哭”了,然后那人跟我说了很久的——“姑娘,你要懂得爱。知道感性,才能知道世界!”“你这样是不行的,不去发现生活的美,便会被生活抛弃。”
好家伙,一本人形的心灵鸡汤,活的,能出声的,你们见过吗?我真是长知识了!
人形鸡汤非常卖力,我也装作很受用的样子,忽闪着我的小眼睛认真听。末了,我还请她在我的小本子上写了一句鸡汤,然后盖了个她的戳,双方都很满意。
但是回家我就有点感触了,于是有了这篇日记。
其实,并不是全世界都是温暖的治愈系、美好的小清新,或是“多愁善感”的女子……
男人有徐志摩那样的,也有胡兰成那样的。有汪精卫那样的,也有伟大领袖毛主席那样的;女人自然有张爱玲那样的,林徽因那样的,更有邓文迪那样的,甚至——罗玉凤那样的……
林徽因不会去过罗玉凤的生活,怎知罗玉凤的内心世界就不比她幸福?罗玉凤不是张爱玲,凤姐不懂张爱玲的忧伤,张爱玲也不会懂罗玉凤的张狂,世界就是多样的,才是好玩的。
谁都不是上帝,只是自己。每个人都有舌头,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每个人的舌头都不是上帝的舌头,说的话不会成为圣经,不会普度众生。
作为个人而言,我虽然不“温暖”,虽然少了些感动,少了些泪水,少了点细腻美好,但我觉得,相对于动辄就感动得要哭、爱得要死、痛得无法呼吸的人们,我多了一点点所谓的客观和冷静,心脏不会高频率地受到血压冲击,脑筋也不会如过山车一样时上时下。懂养生的能否告诉我,这样会不会活得长一点?
我幼儿园的时候老被男生抓脸,现在还记得有一次左脸右脸都花了,我妈来接我,我酝酿好了眼泪扑过去哭,我妈说:“要么你就跟他们打,把他们抓花,要么你就告诉老师,总之你最好别哭……”
从此,我知道在我家,酝酿出来的眼泪是换不来大米的。后来的种种人生经历也告诉我,摆拍出来的感动是换不来观者和男神的爱的……我功利,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用的事,我觉得没啥不好。
温暖也好冷漠也罢,反正我依旧对世界充满信心对人生充满展望!我不抑郁不自杀,我好好工作努力养狗。至于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用来自我感动还是发现邪恶,你管得着吗?
职业差评师
谨以此文致那些用生命打负分的人。
我一度因身边的一个同事而苦恼,就是你穿什么在她眼里都是不好看,吃什么在她眼里都是不卫生,看什么在她眼里都是没文化。工作上说她做得不好她跳脚,说她做得好,她说好有屁用,又不加钱。谁升职加薪她都说人家不是跟领导睡了就是给领导红包了……
这样的人算不上少,尤其在广大女性同胞中。我中学时候也有个同学,人称“哎呦姐”,就是你穿什么吃什么她都会以“哎呦”来表示鄙视与不屑。
这让我很庆幸自己不是开淘宝店的,据说有一种生物,会组团给淘宝店主打差评,然后以此要挟讹个5块10块,打不倒你,恶心死你。
不过淘宝职业差评师还可以赚个5块10块。我发过一条广播就是在奇怪一个问题:生活里的职业差评师图啥?会有钱赚吗?
好像没有吧?
当然,你可以说生活中的职业差评师都是“优雅又挑剔”的人。
这世界这么肮脏,这么丑,现在拍电影的人那么蠢,设计服装的人脑袋被门挤过,活跃在银幕上的脸都是锥子型,眼都挨过两刀子,有钱的人看起来人品都那么差,没钱的人看起来都臭烘烘的不入流……
我去年买了个表!!!
男神离我那么远,男屌丝离我那么近;高尚离我那么远,下流离我那么近;天才离我那么远,蠢货离我那么近;白天离我那么远,黑夜离我那么近……
Oh,no!!!
我想去死,刀子不够锋利;我想活下去,空气质量不够好……
我想每个人的生活圈里,都有个翻着白眼挺着鲶鱼嘴的职业差评师,叨叨叨地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表达他的与众不同和超凡脱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可敬可怕的职业差评师在中间——既创造不了价值,又不能把他关进精神病院里去,只能忍受其叨叨叨,突突突……
差评师的存在价值就是把一群蛆变成苍蝇,嗡嗡嗡吵死你。
不过,从我的角度来看,差评师过得往往都不太好。比如我那个差评同事,经常秀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分明还是个长得不错的人。现在,却随着她差评技能的突飞猛进变成个怪阿姨。蜡黄的脸,乱糟的头发,审美诡异的连衣裙品味;至于“哎呦姐”,因为太喜欢“哎呦”的缘故,屡次被甩,至今仍然在“哎呦”的道路上寻觅一个可以忍受“哎呦”的夫君……
世界的确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会让你一撅嘴就给个小黑花。
我却始终认为,事情都是没有那么绝对的。在不尽如人意之中,总有闪闪发光的物质存在。
比方说开卷有益,并非开的卷都是传世绝笔,只不过街边漫画也好,高阁中的佳作也罢,总有好与坏,不过是权重不同罢了。就算是百分之百的反面教材,他好歹也起了个警醒你不要犯错的作用……
我们要做的,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糟粕多了吐槽两句无可厚非,审丑和吐槽也是鄙人必不可少的乐趣之一。不过,抱怨也好,审丑也罢,也只是当个消遣娱乐。若拿对“绳命”(生命)一般的严肃态度来对待,一言不合便吵个鸡飞狗跳,看谁不顺眼就挖人家祖坟往死里损,还有洋洋洒洒地考证一个人的过去有什么污点并唾沫横飞要踩死他,或者对一个人的未来评头论足表明“他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搞得自己跟个民间审判员和肉身上帝一样,这种人本身也绝对是个百分百的糟粕。
我至今不太喜欢批评,不管是影评还是书评,都不太写得来。第一,毕竟不是专业批评家;第二,很多时候,我看了一部被打两星被骂成垃圾的电影,倒也觉得相当不错,没有被说得那么惨烈。比如说剧情不好,但主角美艳,比如说主角太丑,但特效非常赞……各有各的看点吧,批评不出什么道道来,就“笑纳”得了;第三,可能是我这个人鉴赏品味为负值,实在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
而对于人,除非恶烂到了极点并且恶心到了我本人与身边的人,我也一般懒得去给什么负分差评。跟我有半毛钱关系啊?虽然唾沫星子和敲打键盘不需要花什么钱,但是,时间要不要花的,脑细胞要不要死的?
最糟糕的是周身荡漾着的那种腐朽的差评味道——全世界都不入他的眼,全人类都欠他的。全世界的女人都比她丑,全世界的男人看上别的女人眼珠子都该挖出来喂狗!
这……不是神经病是什么病,还能是什么病?
很多无法改变的事情,也只能“笑纳”。在“笑纳”的基础上尚有一点点本领去微调个角度什么的,就是十分难得了。很多实在是让人糟心的人,大可以远离,何况更多的,完全可以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和平相处,互通有无……
给差评改成给建议,对买卖双方未尝不是好事,没准还能交上朋友。何苦每天左手拿着差评笔,右手拿着机关枪,四处煽风点火,见谁都画叉叉呢?
这样的生活很快乐吗?也许会有人说,快乐啊!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不就是活着的快乐吗?
冷酷的中立,能让你活到最后
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了业就在一家著名的英语教学机构工作,本来是相当善良的一个人,就是那种过天桥遇上乞丐会把兜里钱全掏给他的小天真,却在工作了仅仅一年之后,跟我来了这样一番感叹:这世道真扯淡,我再也不相信善良了。
细问才知道在她就职的那家企业,有种奇怪的站队文化。
简而言之,就是在一堆可怜职工中,有带头老大A和老大B,如果你不是A的人就是B的人,如果你想做个中间分子,那么没门,A和B都不会放过你。但是A如果被B打败,那么A的人也跟着遭殃,你再投奔B门,也备受冷眼,几乎再无出头之日。
我这位可怜的同学在忍受了将近两年这种站队文化之后,愤而辞职,无奈进了下一家公司,还是遭遇了老大A和老大B。
对于善良弱小的她来说,既不想得罪老大A,也不愿得罪老大B,但无奈苦于生存,投入了老大B门下,从此,老大B说的都是对的,老大A说的都是错的,可谓水火不容,见面就打。
A与B斗得欢,无奈手下N多小喽啰,在夹缝中求生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让我想到了历史上那么几次朋党之争,什么党锢之祸、牛李党争、东林阉党之争……莫不以血淋淋的屠杀做见证,以伤国伤民伤己做结尾,真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的地方就有派系,有派系的地方就要站队。
钩心斗角不知是否是人类的专利,从为了利益立场的有原则性攻伐,到后来陷入疯魔的斗死才算,在历史长河中演了一次又一次。
跌倒了,踩着前辈身上的血,接着斗,无斗不欢。
如果说名利场上的无斗不欢多少还是为了名为了利,本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原则,我倒是可以理解,那么网上的骂战,又如何解释呢?
前段日子邓文迪女士离婚,我一般早上醒来会用手机看下头条新闻,哦,邓文迪离婚了,离了就离了呗,风光无限的女人也有惨淡收场的婚姻——我的第一反应不过如此。中午休息的时候打开电脑,好家伙,我的所有社交网络几乎是同时吵了起来。一方所持意见:邓文迪离婚活该!看吧,做小三上位被抛弃了吧!另一方所持意见:邓文迪女士是偶像,你们骂她不过是羡慕嫉妒恨。由此基本观点又引申出无数观点,诸如你们仰慕她不过是因为有钱,或者有钱怎么了,有本事你也有钱,像她那么成功再去嘲笑她行吗?还有很多惊人之语,让你不得不承认汉语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本来邓文迪女士作为公众人物,离婚这么件大事被网民围观八卦实属正常,但让我疑惑不解的是,最终邓文迪的粉与黑,或者压根就不是什么粉也不是什么黑的两方群众,吵到了要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的程度,比如,谁觉得邓文迪牛,谁就不靠谱,谁觉得邓文迪不靠谱,谁就是嫉妒她。
这种用一种观点去判断人家一代二代万万代的本领,上帝他老人家也不见得有吧?
邓文迪女士的风波平息没有多久,就上映了《小时代》。又炸开了锅。
本来对郭敬明做导演能拍出什么片儿来,并不期待,看到铺天盖地的《小时代》宣传也就忽略不看了。但豆瓣上有个90后妹子写了一篇带有伪学术气息的《小时代》正分影评之后,整个网络又沸腾了。
网络骂战可以归结为:黑郭敬明的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其余一切皆脑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