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全文阅读 > 第16章 条件反射和习惯的起源(1)

第16章 条件反射和习惯的起源(1)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条件反射的影响。人类是习惯的奴隶,我们早餐吃什么以及选择哪条上班路线往往受到习惯的影响,喝咖啡时也会习惯性地配上一些糕点,再读一张报纸,甚至在半夜醒来的时间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多么根深蒂固。其中许多习惯确实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幸福,但我们应该考虑一下这种条件反射式的习惯对其他方面的生活的影响,比如,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自己什么时候会感冒,什么时候体重会增加,什么时候会头疼,看看这些问题出现的时间和条件是否存在一致性。有些条件反射式的习惯是可以忍受的,而有的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损害,甚至是非常严重的危害。

  我们为了抑制生存本能的作用而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一开始,我们可能觉得这些习惯似乎正在抑制生存本能,但这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欺骗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的效用变得越来越小,这应该是不足为奇的。我们可能会觉得我们控制住了生存本能这个威胁因素,而实际上它却像野火般在我们体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地控制我们的身体。在更极端的情况下,生存本能会侵蚀掉我们可以用来实现内心安全的资源,导致我们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失控状态。到这个时候,我们就只能听由生存本能的摆布,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去管理它,我们已经达到了最糟糕的状态,我把这种状态称为“条件反射的无能为力”(Conditioned Powerlessness)。生存本能几乎导致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这可能为多种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的形成埋下伏笔。

  我们先来明确解释一下我在这里所说的“条件反射”的定义。条件反射指的是经过后天训练而自发地、毫不费力地适应外界刺激因素的行为,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人类的条件反射是由语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意识等方面的具体信号引起的。比如,纯粹从身体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调节自己的身体,使其轻松地举起一个重达20磅的物体或者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跑一英里。但条件反射的适用对象远远不止于身体的调节,我们还可以调节自己的思考、行为或情感。我们甚至能调节机体的细胞,使机体形成条件反射模式,影响机体的应激反应,并应对入侵机体的细菌。这些类型的条件反射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内容。正如这章将要揭示的那样,条件反射过程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在焦虑和不适状态下形成的习惯。当我们受到生存本能的伤害时,我们就会形成一些习惯来应对由此引发的各种不适感。在这一连串事件中,身体的自然调节过程就会促使我们形成一些习惯,并决定了这些习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好还是坏,是强烈还是微弱。

  有的情况下,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产生的条件反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条件反射的发生过程是悄然展开的,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比如,如果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说一声“谢谢”,如果需要他人给我们让道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说一声“抱歉”,随着驾龄的增加和经验的提高,我们在驾驶过程中的很多步骤都是自发的、习惯性的,而不需要专门进行思考。再举一个例子,请考虑一下如果你看到别人打哈欠,你会出现什么反应。你可能发现自己也会跟着打哈欠,甚至会感觉到一丝睡意。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一个视觉上的信号就足以促使我们的身体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当我们对别人说“抱歉”时,当我们需要刹车而自然踩刹车时,当我们看到别人打哈欠而做出同样动作时,我们没有刻意去思考,这些条件反射的过程都是自发完成的。

  很多人认为我们在做出行为决策之前都会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恰好与此相反,因为大多数条件反射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不需要去刻意思考。也许最令人惊讶的、意义最重大的条件反射就是与我们健康有关的反射。这些条件反射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但一般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稍后将会详细探讨这类现象,但在此之前,我们先从总体上来认识一下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类型

  从技术角度来讲,如果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事物之间形成了关联性,那么这种关系就会具有重要意义,就会发生条件反射。下面,我们考虑一个经典的例子:触摸热炉子。当你触摸热炉子时,就会体验到灼烫感。在此之前,你不知道热炉子和灼烫感之间的联系。但一旦有了这种体验,肯定会迅速地了解到这种关系(同时也付出了痛苦的代价),之后再也不会去触摸任何灼烫的东西。当我们第一次体验到灼烫感时,就会把痛苦感和热炉子联系起来。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发现咖喱粉或胡椒粉等调料让我们感到厌恶,那么从此之后我们就会把厌恶感和这类调料联系起来,从而竭力避免任何含有这些调料的食物。

  实际上,条件反射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在很久之前的高中生物课上,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关于巴甫洛夫的狗的故事。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也就是在19世纪晚期,他就注意到在喂狗吃肉之前,狗会分泌唾液,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精神性分泌”(psychic secretion)。他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做了一系列实验,并进行了详细记录。在实验过程中,他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都会亮起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这是一种被动反射或者说自主反应,今天我们普遍将其称为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应。巴甫洛夫的研究工作充分证实了条件反射的影响力和科学性。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生理学和神经学的研究。这两个学科与消化系统将具有特别密切的联系。

  第二类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也被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最早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的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这类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它的某种需要(比如获得奖赏或逃避惩罚),则以后它这种反应出现的概率就会提高。在这种反应过程中,经过多次的错误尝试与偶然成功,情景与反应动作之间建立了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要理解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考虑一个常见的场景:如果你试图让一个孩子养成铺床的习惯,那就每次在他铺床时给他一点奖励,比如给他买玩具等。如果孩子每次铺床都会获得奖励,那么孩子铺床的次数就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他就把铺床当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常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具性条件反射,外部的奖励措施就是“工具”。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发现的条件反射是两个主要类别。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子类别的条件反射也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快速地看一下。

  心理匹配

  心理匹配是条件反射的第一个子类别。心理匹配是指两个不相干的活动、经历、情景或机体内部活动之间形成因果关系。错误的心理匹配有可能促使我们形成一些坏习惯。请让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一个例子。我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洛杉矶退伍军人管理局的一家医院做酗酒治疗项目。那时候,我每天都会听到酗酒症患者说酒精能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后来有一天,当我开车回家时,交通状况拥堵不堪(任何通勤者都知道这种情况下会感觉多么不适),忽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个奇怪的念头,这个念头告诉我说:“喂,到家了一定要立即喝瓶啤酒放松下。”对我而言,这种念头真的很荒谬,因为我不喜欢喝啤酒,厨房里也从没有备过啤酒,而且我的家族里没有酗酒成性的人,所以我从小到大都没有产生过这种迫不及待想喝酒的念头。但一遍又一遍地听了酗酒者的叙述之后,通过喝酒来缓解压力的想法和冲动就出现在了我的脑海里。如果我没有受过心理方面的专业训练,恐怕我在回家途中真的会找一家商店买瓶酒。如果我真的这么做了,那么饮酒与释放压力、缓解疲劳之间的联系就很有可能深深地植入我的身体内部。

  广告公司都非常善于借助这一条件反射来塑造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商业广告上会展示出人们一边饮酒、一边从事有趣活动的画面。在你的心里,你就会根据商业广告的诱导在两个原本相互独立的事件之间构建某种特定的联系。卷烟业在这方面做得一直都很精明,万宝路香烟的广告就成功塑造出了“万宝路男人”(Marlboro Man)这个硬汉形象,使其体现了很多令人艳羡的特质,让很多人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即如果你抽万宝路香烟,那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法,觉得自己可以像广告里的那位“万宝路男人”那样粗犷、性感、魅力十足,而且有能力控制一切。对于那些形成了抽烟这种坏习惯的人而言,抽烟能够帮助他们应对不适,抑制生存本能的负面作用。尽管通过抽烟来应对不适并不可取,但卷烟行业给抽烟这种行为蒙上了一件积极的外衣,导致人们潜意识里产生愉快感和控制感。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描述了安德莉亚在一个闷热的房间里参加会议时突然感到恐惧的案例,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在内心深处就把恐惧感和闷热的环境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实际上,她之所以产生恐惧感,是因为其内在的焦虑和不适愈演愈烈,以至于达到了失控的程度,最终触发了生存本能,而生存本能发挥作用时她恰巧又处在一个闷热的环境下。生存本能与闷热环境相结合,最终导致了她的问题,而她也养成了把这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坏习惯,这个坏习惯深深地根植在了她的内心,导致她竭力逃避一切闷热的、缺乏良好空调设施的环境。

  心理泛化

  心理泛化是条件反射的第二个子类别。心理泛化与心理匹配非常相似。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人们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已经泛化),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完全泛化),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表现)。广告公司是推动心理泛化的高手。比如,它们可能会利用消费者暴饮暴食的坏习惯诱导消费者,让消费者多饮酒,从而达到提高酒类销量的目的。坏习惯是建立在恐惧基础之上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就很有可能被广告公司拿来推动消费者产生心理泛化的过程,而且食品和酒精会刺激到大脑边缘系统的快感中心,所以一旦心理泛化和暴饮暴食结合起来,就会产生非常危险的后果。前文提到的安德莉亚的临床案例,也反映了这类心理泛化,因为最初引起不适的是闷热的会议室,但最后她把所有闷热的房间同恐惧感、束缚感和窒息感联系了起来,不久她便患上了幽闭恐惧症,只要身处拥挤的环境中,她就会感觉自己无法迅速逃离,感觉自己会深陷其中,以至于产生窒息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逃避所有拥挤的环境,因为她把在闷热会议室的不愉快经历泛化了,凡是具有类似特征的环境,几乎都会导致她感觉不适。

  下面我结合自身经历举一个关于心理泛化的例子。这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1977年,也就是在读研究生二年级时,我发现手上出现一些伤口,很疼,而且不会很快愈合。起初,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一个星期打五次网球,再加上为了挣钱交房租、买食物,每周还要抽出几个晚上去俱乐部弹奏吉他。但后来我注意到用肥皂洗手的时候,手指的疼痛感会加重。后来,这种皮肤病越来越严重,不久连我按的手印都几乎无法辨认了。(我之所以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我去机动车管理局办事的时候,那里的职员会让我使劲多按几次,因为我手指上的皮肤溃烂情况非常严重。)这个皮肤病太明显了,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似乎我头上顶着一个牌子告诉别人我有皮肤病,结果严重影响了我的网球和音乐生活,而且让我对那些患有显性疾病的人产生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于是,我便去校医院看皮肤科医生,我得知自己患的是一种湿疹,致病因素有很多种。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采用传统的类固醇类软膏。后来,我开始怀疑罪魁祸首可能不是过敏,因为我发现当我去另一个城市见女朋友时,我的皮肤病居然奇迹般出现了好转。后来,在读一本精神病理学的教科书时,我偶然碰到了一篇谈湿疹的文章,这篇文章说湿疹是一种心身疾病。难道病因出在我自己身上吗?当时,作为一个立志成为该领域专家的研究生,我想我是理解这类事情的,但实际上我显然还不理解。所谓心身疾病,指的是其发生发展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这些心理和社会因素包括情绪或压力。了解了心身医学之后,我就明白了,之所以去另外一座城市见女朋友就会让我感觉好很多,是因为这个过程与快感和乐趣是关联在一起的,而另一方面,家庭则与工作和学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