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过度追求即时满足感,尤其是一心想让自己的不合理期待得到即时满足,那么就有可能招致有害的结局。扎克的经历只不过是一个例证。除此之外,我们从其他方面也可以找到很多例证。这些例证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人们为了逃避不适感,会产生强烈的,有时甚至是不可抗拒的冲动,迫不及待地获得即时满足。我在诊疗实践中接触过很多在性方面追求即时满足的患者。乍一看来,人们对于迅速获得性满足的需求与我们在工作中做好一件事情之后渴望立即获得回报之间存在很大区别,但这两个情景之间的共同之处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
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我们是否刻意去寻觅,所接触到的性刺激因素越来越多,包括色情文学(在这方面互联网功不可没)以及媒体上的性暗示和性信息。这一事实是无可否认的。随便找个家长问一下现在抚育孩子的感受如何,他们肯定会感叹社会环境的变化,因为从性解放的角度来看,与他们成长的那个时代相比,今天的世界变化太多了。在当前这个时代,暴露而性感的服装十分风靡,为原本就已无处不在的性刺激增添了一个新的元素。这就意味着人类大脑边缘系统会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神经回路也会表现得更加活跃,从而带来更大程度的兴奋和刺激,久而久之,会强化神经系统的焦虑倾向。
对一部分人而言,这种影响最终演变成性上瘾,他们会越来越多地通过寻求性满足来管理自己的不适感,久而久之,他们对焦虑和不适的忍耐能力就会开始下降,以至于到最后日益频繁地通过性来获得安慰。不幸的是,这类上瘾症,尤其是对色情的上瘾,会呈现导致人们对性的感知能力出现螺旋式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一旦形成了这类上瘾症,能够有效满足性需求的刺激因素就会越来越少,而他们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明确。比如,一旦对性形成了上瘾症,或者说强迫心理,那么,对性刺激的需求就会变得越来越明确,而且由于对不适感的忍耐能力出现迅速下降,这类患者出于自愿而“延迟满足”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我引用性上瘾症作为例证,并不是如你想象的那样极端。你可能不是很了解这类上瘾症,但它和其他诸多注重获得即时满足感的行为方式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随着我们获得的东西越多,焦虑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获得安慰所需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冲动非但不会减少,事实上反而会增加。我们所看到的酗酒者和吸毒者就是如此。他们饮酒或吸毒之后,会出现一定的幻觉,他们迫不及待地想体验这种感觉,而这些东西被滥用得越多,为了消除不适感、获得满足感,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滥用剂量越来越大。所以,这就是一个愈演愈烈、无休无止的过程。正如我在前面所讨论的那样,无论是食品、酒精、药物、性或其他方面的上瘾症,人们追求得越多,多巴胺水平的不足就越严重,而这又会进一步加重上瘾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研究这种无休无止的成瘾环路(addiction loop),人们已经开展过一系列著名的实验,其中有一些实验是在老鼠身上做的。研究人员给老鼠一个选择,老鼠每按一次控制杆,其大脑的快感中心就会受到一次微弱的刺激,结果,老鼠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通过自我刺激来追求快感,按压控制杆的频率和时间越来越长,不必说,结果肯定是老鼠累得筋疲力尽,濒临饿死的边缘,甚至连离开控制杆的力气都没有了。还有些研究人员让老鼠通过按压控制杆来获得水和食物,结果他们注意到,如同人类行为一样,老鼠也不知足,稍微休息一下之后便立即去按压控制杆,以便继续获得满足感。
现在,我结合性上瘾症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对于有些人而言,利用性来控制焦虑,最终会变得更加冲动,更有可能采取冲动的行为。这可能会催生出一些后果严重的反应方式,比如恋童癖、性暴力、性虐待以及在互联网上从事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活动。性暴力和性虐待广泛存在于影视作品中,但这无助于满足上瘾症患者在性方面的需求,只会加剧他们的焦虑和不适。
在我们人类的整个文化中,人们对获得即时满足的追求越来越高。这给我们传达出来的一个关键信息就是,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暴饮暴食、暴力、酒精、毒品以及性的范畴。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实现最基本或最原始的欲望,我们的文化已经习惯了用快速的方式去满足欲望和冲动。但这种对即时满足感的追求非但没有减少我们内心的失衡,反而导致其进一步加剧,结果导致生存本能更加脆弱。
性上瘾症的患者,尤其是沉迷于网络色情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所以,这类疾病很有可能会被美国精神病学会列入其编制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比如,肖恩就属于这类患者。最初他向我求助时,只有32岁。他希望我能帮他戒掉对网络色情的依赖。有时候,他一天之内就先后五次通过网络色情来获得性满足。你可以想象得到,这种强迫性的习惯肯定会对他产生伤害,严重干扰他的工作和社交。他无法完成工作,也开始有意识地疏远朋友和女友。虽然一开始肖恩只是把网络色情作为获得快感的一种方式,但它逐渐演变成一种上瘾症而令他难以自拔,随着不适程度越来越高,网络色情便成为他管理和控制不适感的一种手段。这与那些基于同样目的而形成酒瘾或毒瘾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要出现一丁点儿的不适迹象,比如工作压力大、在人际关系中遭遇了某种冲突或问题,肖恩就会条件反射式地通过网络色情来宣泄情绪,而这导致他陷入了一个危险的、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虽然他依靠网络色情获得的满足感越来越短暂,但每一次的满足却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这方面的需要。他从网络色情中获得的安慰越多,就越是渴望它。最终,我对他进行了干预治疗,帮助他摆脱了对网络色情的依赖,使他学会了管理生活中的不适,消除了对不适的恐惧。这种治疗产生的另外一个效果就是消除了他对即时满足的追求。
魔鬼般的电子设备
我和朋友到山里徒步旅行的那天,我们无法通过上网来解决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我对现代技术的依赖。当时,我们身处群山之中,远离现代文明,但我们仍然迫不及待地想寻求一个即时解决方案。今天,现代技术具有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只要轻轻地敲击一个按键,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开展研究和商业活动。所以,我们太容易沦为现代技术的牺牲品了。电脑在我们的社会中得到了日益普遍的应用,却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焦虑程度以及我们对不适因素的敏感性。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得知,使用电脑的行为会引发生理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并改变呼吸模式。电脑毕竟是一种机器,它的操作依赖于精确的编程,如果某些要求无法满足,就无法操作,这种风格可能会引发更大程度的不适。在这方面,电脑具有强迫症和完美主义的特征,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这一点乍一听来可能有些离奇,但仔细思考下电脑的本质属性,似乎并不难理解。想想看,在电脑世界里,不存在模棱两可的东西,一切都经过了精准的编程,你也必须按照这些固定的程序去操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很容易采取精准而绝对的标准去看待现实世界。当然,现实世界绝不是非黑即白般的精准。
你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在电脑屏幕前连续坐上好几个小时,会发生什么呢?当你集中精力地紧盯着前面的屏幕时,就容易习惯性地把计算机作为观察外部世界的窗口,从而丧失了观察真实世界的能力。相似地,电脑会影响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常常导致我们的思想与真正的现实脱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计算机在众多领域越来越普及,而人们对模糊性、不确定性的忍耐能力越来越低。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性因素,不喜欢无法按照绝对标准去定义或解决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像操作计算机那样以绝对标准解决问题。比如,当你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以相处的人,你不能按下“删除键”。如果你肩负着照顾生病的家人的重担,那么你无法按下“重启键”并给家人“上传”一个完全健康的身体。如果你遭遇了一场车祸,你不能按“快退键”或采取不同的路线。与技术世界不同的是,现实世界并不遵循计算机代码的规则,很多问题都无法通过敲击一个按键得到解决。
我们那些理想化的和强迫性的行为,不仅仅归因于电脑的普及,还可以归因于其他方面的生活。虽然人们通常能够在强迫症和完美主义的驱动下取得较高的成就,但如果涉及到工作环境之外的问题,这两类做法就不灵验了。你可以想象得到,如果一个人患有强迫症,而且时刻奉行完美主义,对他人的预期非常高,总是希望自己的人际关系完全符合自己的逻辑方式,那么在人际关系中,他们肯定会给别人造成巨大的压力,因为人类存在一些固有的不完美性,我们的合作伙伴也不可能完美无瑕。
当然,沟通方式的演变趋势也加剧了这种情况。电子邮件和短信非常简便,它们的普及改变了我们与他人的对话方式。现在,我们和他人的对话方式往往停留在非常基本的、表面的层次上。随着这种方式的沟通越来越多,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就会丧失有效沟通的能力,因为人际关系的发展需要的不只是一些破碎的话语片段或缩略的句子。这样就会给我们带来冲突,加重我们的焦虑感。久而久之,这种焦虑倾向会越来越严重。
无聊倾向的加剧和对持续刺激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