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全文阅读 > 第20章 心理外化——物质享受的负面作用(1)

第20章 心理外化——物质享受的负面作用(1)


  通过前面的论述,对于不适感如何激发生存本能以及如何催生不健康的习惯,你肯定已经有所了解。但到这时我们还没有回答出下面这个更大的问题:最初究竟是什么促使我们体验到更高水平的不适?或者说,对于这一切不健康的条件反射,真正应该负责的是谁,或者说是什么?心理外化(externalization)是不适感的触发因素,会推动我们的不适水平达到历史高点,往往也是导致不良结果的根本因素,我们之所以养成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罪魁祸首往往也是心理外化。在本章中,我们将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如果一定要让我总结心理外化的定义及其对内在生存本能的影响,那么,我认为心理外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日益倾向于把外部因素作为心理倾向的参照标准,赋予外部参照标准的权力和价值越来越多,以至于牺牲了我们内心的参考点,也就是我们自身的核心信仰与情感。但随着心理外化趋势越来越强烈,我们的行为和选择日益受到外部因素(包括外界期望)的驱动和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以及做出的选择越来越背离我们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我。我们内心真实的自我便发出了越来越响亮的“不”的尖叫声。随着心理外化导致我们的焦虑和不适越来越严重,生存本能受到激发的“门槛”也越来越低。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外部力量究竟是如何催生一个更加令人讨厌、烦躁不安而且过于敏感的生存本能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结合一些常见的经验来看看不断变化的世界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强烈。

  首先,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重看你之前喜欢的电影时,你很想尽快地看到主要部分,但似乎这次播放的进度十分缓慢,而且播放时间比较长?而回想起之前看这部电影的情景,播放速度和片长都正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再举一个例子。当你重新阅读一些自己之前喜欢的书时,似乎它们的篇幅变得冗长了,讲述进度也变慢了,需要读很久才能到达戏剧性的部分?你是不是在网上一看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或博客就感觉很不耐烦,而是希望内容只是精简为一系列能够快速浏览的要点或简明的摘要?也许你在读这本书时就有这种想法!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呢?

  我的教学生涯超过了25年。我在近几年注意到,与前些年相比,教学方式必须改变。现在,我已经找到了一些更加聪明的办法来吸引听众,即使用精辟、简短的语言。我在职业生涯早期曾经学习过为电视节目制作简讯,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在当前这个社会中这种方式居然会成为一种沟通准则。

  我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耐烦,迫不及待地想让自己的需要立即得到满足呢?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什么开始缩短了呢?为什么我们在无法立即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时会轻易变得烦躁、无聊或生气呢?

  从表面来看,这些变化似乎并不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但实际上它们表明我们体内正在发生着令人惊讶的生物化学反应,而正是这些反应对我们的焦虑和不适水平产生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同时导致我们的生存本能更加敏感,最终导致生存本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敏感性,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后果。

  快餐与即时满足感

  现在,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快速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比如商品、服务,甚至是书面信息。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差。这种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你可能觉得我们是在拥有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各种精巧的工具之后才开始丧失耐心的,但答案可能与你所想的相反,我们开始丧失耐心的时间比这些便捷工具产生的时间早几十年。我认为最初改变我们生存本能的是微波技术的应用和快餐食品的走俏。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奇怪,但请听我讲。如果可以的话,请花点时间回想一下在微波炉得到广泛应用之前以及在快餐食品随处可见之前,人们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的。当时,人们虽然饥饿难耐,但也不得不焦急地等上很久才能吃到晚饭,即便饥肠辘辘的你问父母什么时候可以做好饭时,得到的却是“一小时之后”的答案。虽然你感觉欠佳,但还是不得不拿出耐心等一等。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忍受饥饿,我们的耐心也得到了磨炼。

  但随着微波炉的发明以及食品获取方式的便捷化,我们再也不必去忍受饥饿了。一旦出现饥饿感,我们随时都能轻易、迅速地找到食品充饥。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可以吃的食品大约有8 000种,而随着食品制造技术不断创新,今天已经达到了4万种,我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获取很多种食物。虽然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降低了我们对饥饿感的忍耐能力,甚至连轻度的饥饿感我们也无法忍耐。在消除饥饿感的问题上,我们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够立即得到满足,这种即时满足感大大加强。请想象一下这种情况,如果你去参加一次聚会或去一个朋友家吃饭,结果自己饥肠辘辘,饭还没有做好,你是否会感到烦躁、沮丧甚至生气呢?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对于无法立即解决饥饿感的恐惧已经加强了。同时,我们也渴望更加快速地满足自己的冲动。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只要轻微的饥饿感就可以成为焦虑和不适的触发因素,我们的生存本能也会受到激发。我们人类的祖先可能好几天不吃东西都没问题,但今天你能想象得到吗?我们大多数人都发现,即便几个小时的饥饿感,也越来越难以忍受。

  更加有趣的是,与“即时满足”联系在一起的众多标志,如快餐连锁店的品牌形象和图标,却会给我们带来不适感。在上一章中,我们探讨了多伦多大学的钟谦波和桑福德·德沃这两位研究人员,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了快餐店标识与肥胖症及决策行为之间的联系。你可能还记得,他们的实验对象长时间观察快餐店的标识之后,出现了更加缺乏耐心以及更加冲动的行为。这些研究人员还发现,快餐符号和人们的幸福感知能力之间存在一种惊人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对象倾向于选择短期目标,而非长期目标,而且越来越难以找到愉悦感。这个结论清楚地揭示出这样一个结论:随着人们在食品问题上获得即时满足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种获得即时满足的欲望产生的深远影响远远超越了饮食领域,它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方式,导致我们更加烦躁不安,并损害我们的幸福感知能力。从本质上讲,人们对获得即时满足的需求会在头脑和身体里制造不适感,而当这种不适感加剧到无法管理的地步,就非常有可能引发恐惧反应,并唤醒我们的生存本能。

  这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例子俯拾即是。我注意到人们应对挫折的忍耐能力越来越低,而且这类病人的数量呈现出了迅速上升的趋势。很多病人向我求助,希望我能帮助他们应对挫折。我发现他们所说的挫折实际上只能算小挫折,而这些小挫折却能够导致他们出现严重不良的行为方式或情感反应。以堵车为例。堵车最多能给我们带来轻微的沮丧感,但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用极端方式来处理这种小问题,比如大声说一些骂人的话,甚至还有人会通过枪支与暴力来发泄怒气,而在30年前这类事情是极其少见的。悲哀的是,现在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

  还记得我们在第二章里提到的詹姆斯的故事吗?只要出现一丝的焦虑和痛苦迹象,他就开始通过服药的手段加以缓解。与那些通过暴力手段来发泄怒气的人相比,詹姆斯的案例似乎并不那么极端,但这两类习惯的形成过程却是类似的:随着他的不适阈值越来越低,他便逐渐接受了生存本能的摆布,以至于采取夸张的手段去应对不适,而这些手段往往就包含对外部因素的依赖。还记得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凯特的故事吗?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哪怕出现一丁点儿的饥饿感,她都会迫不及待地找食物充饥。詹姆斯和凯特的案例都表明,我们对不适感的管理能力越来越低,而这又进一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情感。

  互联网搜索引擎与即时满足感

  我们对即时满足感的需求日益强烈,其背后原因除了20世纪日益风靡的快餐之外,近年来功能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我个人为例。前不久,我与一位亲密的朋友兼同事到加利福尼亚州的猛犸湖度假胜地去旅行。在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我们试图回忆一位研究人员的名字,这位研究人员曾经发表过一篇关于心身医学的文章。我们都认识这个人,但都记不起他的名字。于是,我们两个几乎本能地掏出智能手机,想搜索一下,却发现信号不够好,没法连接互联网。我们都笑了,并相互打趣地说几个小时以后才能结束旅行,在这之前我们不得不先暂时忍受一下这种不确定性和不适感。我们还开玩笑地说在无法得到即时满足的焦虑和压力面前,看谁能更好地应对,谁会先崩溃。所以,虽然当时我们对资讯的需求没有得到即时满足,但我们仍然是快乐的,而事实上,谷歌之类的搜索引擎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想获得什么资讯,想寻求什么答案,一定要立即找到。我们想得到什么反馈,立即就能得到,任何不确定的事情,立即就能找到答案,于是再也不愿意压抑自己对获取资讯的欲望。老人们都记得,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为了寻找答案和知识,人们不得不在图书馆劳心费力地翻阅一摞摞的图书和期刊才能找得到。

  如同微波炉和食品行业一样,互联网搜索工具也影响了我们的不适管理能力。一方面,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立即满足自己的需求,找到问题的答案,缓解我们的不适;但另一方面,这些工具是把双刃剑,通过这种手段来应对不适是错误的,会降低我们的不适阈值。我们养成了获得即时满足的习惯之后,就会提高自己在生活中处理事情时的期望值,忽然之间我们希望所有的冲动得到尽快满足,就像按下一个按钮那么快。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我们不可能即时满足所有的冲动,所以引起不适感的因素也越来越普遍,结果就导致我们的不适感越来越强烈,生存本能被激发出来之后,便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大的角色。换句话讲,虽然从短期来看,获得即时满足能够满足我们的期望,但最终会导致我们形成一种心态,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是倾向于寻求短期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种做法往往是不足取的,不能用这么简单化的方式去对待生活,真实的生活要复杂得多。如果我们一遇到问题就想着怎么去寻找一个快速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那么到最后无异于自找麻烦,因为当这种方式在生活中行不通时,我们注定会体验到更多的不适感。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一位名叫扎克的病人在其29岁时第一次来找我,让我帮助他管理与工作有关的压力。那是他从法学院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如同许多年轻的律师一样,他也接受了一份在一家大公司的工作邀请,希望能够迅速晋升,有朝一日也能成为该公司的一个合作伙伴。但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却是,在久负盛名的大公司里,像他这样的年轻律师最终只能为资深律师做一些繁重而琐碎的辅助性工作。在这个公司工作了几年之后,扎克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这份工作了,因为晋升的速度不够快。他发现自己变得急躁、易怒,并且出现了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这就促使他来向我求助。扎克反映了很多他这一代年轻人的经历。我帮助过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年轻而富有雄心,但容易因为公司烦琐的晋升过程而苦恼和愤怒。这一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人生哲学就是“雄心和努力应该得到报偿,而不能紧紧盯着最终结果”。这一哲学原本是为了弥补前几代人的失落,因为他们除了完全取得成功之外,根本不会得到他人的赞许和欣赏。所以,扎克和他的同龄人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否完全取得了成功,无不是经常受到称赞。他们都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他们是经常被人称赞的一代,即便那些在比赛中取得最后一名的人也会获得奖杯和奖牌,而且他们参与的每一个项目、做的每一件艺术品、写的每一篇文章都被认为是值得喝彩的。

  不幸的是,这种成长经历导致扎克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心态,总是想投入较少的努力而获得更多的回报,期待自己的努力能迅速地获得回报。他的成长方式导致他在现实世界的工作中很难处理纷繁复杂的矛盾,而是倾向于逃避矛盾,即便这样会对自己造成严重后果,也在所不惜(考虑到这家公司所在行业的性质,的确存在大量的矛盾)。所有这一切都导致这个年轻律师深感失望与不满。简单地说,扎克对获得即时满足感的需求与其不断下降的不适阈值结合在一起,激发了他的生存本能。

  新的性革命和成瘾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