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全文阅读 > 第28章 如何变“不适”为“舒适”——顽固的生存本能(2)

第28章 如何变“不适”为“舒适”——顽固的生存本能(2)


  让我们考虑一下哪些情形给我们带来的不适会达到5分或6分的程度。对于那些为了减肥而长期挣扎的人而言,连续五六个小时不吃东西可能会引起这种不适。对于幽闭症患者而言,置身于电梯、车厢或机舱内有可能引起这种不适。此外,有些人害怕公开演讲,有些人害怕面对同事或老板,害怕与合作伙伴、父母或孩子一道解决棘手问题。还有些人一想到自己有可能患上失眠、头痛等症状,也会感到不适。有些情况下,其他人说的某些事情,也可能会刺激你产生这种程度的不适感。

  在下面的章节中,我将列举若干方法来帮助你重新训练你的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使其形成新的反应模式,更加有效地应对不适情形。你随时可以尝试着将其运用到实处,检验一下对自己是否有效。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在大脑和身体内部创建不同的神经元模式,这样一来,面对同一个不适情形,你的两个“大脑”(即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就会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促使你产生不同的情感,这样一来,在应对不适情形的过程中,你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就能以更广泛、更全面的反应模式去应对不适情形。

  一旦你选定了某一个将要进行重新训练的情形,你首先需要掌握我在前一章中介绍的舍恩呼吸技巧。这些呼吸技巧通常会在45秒至60秒内发挥作用。在接下来将要推荐的每一个方法中,我会首先建议你使用我的呼吸技巧。不过请记得登录我的网站(http://marcschoen.com/),看看能否在上面找到其他方法来巩固你的练习成果,并在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之间实现更大程度的协调。在运用呼吸技巧时,要尽可能地让自己放松下来,比如,如果把完全放松的状态标记为10分,那么尽可能达到4分的状态,当然,越放松越好。这一步的目的是让自己体验到一定程度的舒适感和安全感,以便为重新调节更大程度的不适体验做准备。但这部分练习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你树立信心,使你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身体固有的生理反应模式。培养这种信心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对于更有效地管理不适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仅凭信心这一个要素不可能完全改变你的生理反应模式,但可以强化你的控制感。控制感得到强化,有利于增强你的身体素质和毅力。因此,在重新训练你的大脑和身体以更有效地应对不适时,增强信心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获取双重感知能力

  双重感知能力在我们改变不适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里所讲的双重感知能力,指的是我们获取双重感官体验的能力。比如,当你在海滩上时,能感觉到海风的清爽和阳光的温暖或者沙滩的柔软。或者即使你感觉到被蚊子叮咬引发的瘙痒,仍然有可能做出微笑的动作。在这些方面获取双重感官体验并非难事。但当一个人体验到压力、焦虑、痛苦或恐惧时,往往会从绝对角度看待这些体验。比如,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要么“痛苦”,要么“不痛苦”。或者从情绪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会绝对地认为自己要么“快乐”,要么“不快乐”。然而,虽然我们主观上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却很少会从绝对的角度去感知这些情绪和感觉。换句话说,我们能感到某个部位疼痛,但身体的其他部位可能依然会感觉舒适或者什么也感觉不到。如果我们从一个绝对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注定会导致情绪的跌宕起伏。尤其令人不安的是,当我们以非黑即白的方式去看待感官体验时,就会容易做出极端的反应。正因为如此,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触发因素,比如在机场排队接受安检,也会导致我们做出过度反应,比如愤怒、出汗、焦虑,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念头,这些反应都是不合理的。

  因此,掌握双重感知能力,并学会如何以非绝对的方式去体验这个世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务实地讲,这将意味着可能我们一方面感知到恐惧或不适,另一方面却能感觉到放松或不焦虑。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当身体的某一部分因外部因素而感到焦虑时,我们要学会获得一定程度的积极体验,比如安全感以及内心的平和感。比如,当你准备向你的上司做口头汇报的时候,如果你原本感觉不适,那么我们重新训练生存本能的目标就是获得高度的安全感与平和感,这即是双重感知能力。这样一来,安全感和控制感占据的空间就增加了,从而挤占了不适感占据的空间。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这种现象,我喜欢以大海做一个隐喻。海面上波浪翻滚,潮起潮落,而与此同时,海面之下的庞大水体却安静而稳定,几乎不会受到表层水体运动的影响。表层水体运动造成的干扰其实只能停留在海面上。相似地,我们就是要创造一个如同下层水体那样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来,外部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只能影响到我们的外部,而内心世界仍然能够获得安全感与平和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培养双重感知能力,能够同时容纳两种感觉的存在,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养成这种能力就意味着不必为了其中一种感觉而完全否定另外一种。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达到的状态,在忙碌、活跃、满足不同需求的同时,还能获取安全感与控制感,即达到我所说的“内心平衡状态”。

  最初,我之所以能理解“双重感知能力”这个概念,完全是出于偶然。当时,我刚把我的办公室搬迁到一个新址,即贝弗利山庄的威尔夏大道,在此之前我没有意识到置身于繁忙的街道会对人的内心产生什么影响。一天到晚耳边都是汽车发动机、喇叭、猛烈刺耳的刹车声和警报发出的声音。我居然选择了这样一个位置,所以起初我很生自己的气。我记得我曾经这么自问:“马克,你天天都要做催眠,租这个办公室的时候你到底在想什么呢?”然后,我竭力探索如何才能让患者在嘈杂与干扰持续不断的环境下进入安静的催眠状态。很快我惊讶地发现,如果患者在这种外部干扰持续不断的环境下能够进入恍惚的催眠状态,那么他们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更能进入这些安静的状态。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中都存在持续不断的干扰和障碍,而且这些基本上都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控制范围。搬到新址之前,我认为只有在没有噪音的房间内才能施行催眠术,但在之后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即便在存在噪音与干扰的环境下,人们同样能体验到内心的平和。就这样,“双重感知能力”这个概念才逐渐变成了我临床实践的基石。

  我们也可以通过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双重感知能力,即将其视为推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或者说大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之间实现更大平衡的一种方式。你知道,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船体虽有可能来回摇摆,但最终会保持完好无损。同样,在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中,你仍然有可能创造内心的平和,最终培养双重感知能力。这种能力会给我们提供很大的机遇,弱化外部世界及其干扰因素对我们内心世界的影响。如果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更多的控制感和安全感,并能够抵御住生命中的意外事件对我们的影响。

  运用双重感知能力

  在重新训练大脑,使之形成更加有效的不适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双重感知能力的运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开始这个训练过程之前,我们先运用一下“舍恩呼吸技巧”来缓解一下你的不适体验。再次强调一下,在这个练习中,我们的目标是同时获得多个层次的体验,也就是说,既要获得一定程度的不适感,又要获得一定程度的放松感。这听起来似乎不符合直觉,但这就是双重感知能力所强调的相对性。通过运用舍恩呼吸技巧,在不适体验之外创造另外一种体验是完全有可能的。当你学会了这种双重感知能力并产生信心之后,你就强化了自己转变不适体验的能力。

  当你体验到轻微不适时,就可以运用我的呼吸技巧。请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获取放松感而消除不适感,而是形成双重感知能力,让身体和内心的某些部位感知到不适,而另外一些部位则感到舒适。当然,这种舒适感越强越好。在此过程中,请注意一下身心的哪些部位感觉不适和紧张,哪些部位感觉到舒适和放松。比如,或许你的肩膀和脖子感觉紧张,但你的胸部、胳膊和腿部却感觉轻松。请特别留意一下这个事实,即不同的感觉可以同时产生并共存,也就是说,你的体验并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而可以是双重的、相对的。现在,回过头去再做一遍呼吸练习,再次引导自己产生一定程度的舒适感。现在,重点关注一下自己体验的不适感。发生了什么呢?与你第一次做呼吸练习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吗?有没有在不适面前更加放松,而且更具安全感了?

  双重感知能力这个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同时体验到不适感和安全感,就会获益匪浅。如果我们了解到自己在不适面前可以实现身体上的放松,那么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就相当于告诉自己即使在不适或危险面前,自己仍然是安全的。换一种方式讲,大脑皮质就不必依赖外部手段来管理不适了,而是有信心通过自我调节进行不适管理。与此同时,大脑边缘系统也会了解到不适因素并不会对人的生存构成威胁,从而在不适因素面前就会体验到更大程度的安全感。信心的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在管理逆境的过程中,缺乏信心是很自然的,但通过训练和疏导,能让自己在不适面前维持一定程度的信心,使你直面未来的不适,创造成功的硕果。

  找出不适因素可以帮助你有效管理不适。事实上,这个技巧之所以能成功,大脑皮质功不可没。最近,这个技巧的作用也得到了杰拉尔多·拉米雷斯(Gerardo Ramirez )和西安·贝洛克(Sian Beilock)这两位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的肯定,他们在2011年1月那一期的《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报告中指出了这个技巧的诸多好处,他们开展了一项实验,让学生们在参加下一场考试之前找出令其担忧和不适的因素。结果表明,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们更有效地处理与考试有关的不适因素,其成绩会因此得到适度的提高。杰拉尔多·拉米雷斯和西安·贝洛克的研究印证了早前的一些研究结论,比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和神经病学教授马修·利伯曼(Matthew Lieberman)曾经领导过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标记出恐惧反应,可以减少大脑边缘系统在杏仁核区域的活动。换句话说,当你识别并描述不适因素时,能减少它们给大脑边缘系统带来的恐惧。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晚上在床边写日记可以促进睡眠。当你在睡前写下你感触最深的哀伤与担忧时,实际上这有助于你驯服大脑边缘系统,使神经平静下来,不然的话,就容易引发失眠。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这个技巧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使大脑皮质与大脑边缘系统之间实现更大程度的协调。我们的兴趣不只是在于运用这种技术驯服大脑边缘系统,而是让大脑对不适体验形成一种替代性的反应模式。这非常类似于我在第六章描述过的心理匹配现象,也就是在两个不同的经历之间创造一种联系。显然,找出你的不适因素有助于你培养双重感知能力,就我们讨论的情况而言,这一能力就是能够同时感知到不适和安全。如果不适因素被找出来,就能够以惊人的方式促使大脑皮质产生这种联系,因为大脑皮质依赖的是逻辑思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等于给大脑皮质提供了一个更加强大的认知工具,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不适因素。这一技巧主要有两大益处。第一,把不适因素找出来或写日记的方法有助于你明确界定自己的不适领域。第二,在将不适体验同其他很多积极体验进行匹配的过程中,找出不适因素能够发挥促进作用。

  培养感恩情怀

  感恩不仅仅是表达感谢或者历数自己摊上的好事。很多人都研究了感恩对缓解不适、提高耐受力的意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亚历克斯·伍德(Alex Wood)就是这样的一位研究人员。他的研究发现,即便是略有感恩情怀,也能改善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根据伍德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感恩是另一种令人更为释怀的生活取向,能够引导人发现生活中的积极面,并对此产生理解、欣赏与感激之情。这种生活取向不同于乐观、希望和信任等情感。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伍德及其同事提出,感恩情怀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它可以帮助你构建积极的社交关系,培养更具适应性的性格类型,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压力,获得更好的睡眠等等。这类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的确认。这表明感恩情怀影响着人们对痛苦因素的体验以及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并弱化了身体不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