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回忆一下我在第四章所讲的内容。我在那一章里指出,多巴胺水平的高低对生存本能是否被激发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无法有效地管理不适和恐惧,那么多巴胺水平就会降低,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之中,多巴胺水平越来越低,不适感越来越强。为了控制这种不适与恐惧,我们就会形成一些坏习惯,而这些习惯只会进一步降低多巴胺水平。研究表明,在决策问题上,多巴胺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削弱它对大脑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如果多巴胺分泌水平太低,杏仁核就无法告诉大脑停止抑制多巴胺水平的行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上瘾者即便在受到了一连串惩罚之后仍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保持着原来的坏习惯。在决策问题上,如果人们无法有效地管理不适,那么人们在压力之下将会继续做出拙劣的决策。
但如果不存在大脑边缘系统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纽约大学的彼得·索科尔–赫斯纳(Peter Sokol-Hessner)、伊丽莎白·费尔普斯(Elizabeth Phelps)和加州理工学院的科林·卡默勒(Colin Camerer)曾经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过联合研究。他们发现,如果切除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那么我们的风险厌恶情绪会明显受到抑制。但现实中我们显然不会切除杏仁核,它是大脑边缘系统最先对外界刺激做出应答的部位。但是索科尔–赫斯纳和他的团队的数据表明,即便不切除杏仁核,我们仍然有可能改变我们的风险厌恶情绪。曾几何时,专注于事情的消极面可以让人类预料到潜在风险,从而采取预防措施,有利于人类生存。但现在威胁人类生存的因素已经大为减少,而这种古老的消极思维仍然存在,在遭遇到不适情形时,人们更加倾向于只看到消极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更多地想着如何避免损失,而不是如何去追求利益。换句话讲,我们对于安全的追求高于一切。当我们那不合逻辑的大脑边缘系统压倒大脑皮质而占据主导地位时,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就会日益倾向于快速做出判断,而这种判断方式会削弱大脑皮质的作用,导致我们在出现不适感的时候无法做出精准而长远的决策。所有这一切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自我表现能力。当我们体验到压力带来的恐惧时,大脑边缘系统就会迫使我们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而忽略了大脑皮质输入的宝贵的、理性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自我表现能力以及我们的焦虑和不适是如何发挥强大影响的。你可能不会亲自经历下面描述的所有情景,但肯定会对一个或多个产生认同感。之后,我将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帮助你训练自我,在压力状态下也能阻止生存本能发挥作用,并取得最佳的表现。你可以运用本书所描述的诸多方法和策略。
职场上的表现:徘徊在心理不适区
工作可能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了。在工作中,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在压力下做决策的情况。毕竟,我们在工作中的表现能够决定我们的晋升情况、薪酬水平和自尊心。因此,掌握住职场中的不适管理技巧是绝对有必要的。我在本书中描述过的很多案例其实都是关于如何处理职场压力的。请回忆一下我之前提到的那位名叫扎克的病人。他在一家大型律师事务所里苦苦挣扎,面对职场不适,他觉得自己很难继续做下去。以扎克为代表的这一类人需要培养更好的不适管理技能,尤其当他们遭遇一些超出自身控制能力的情形时,不适管理技能就会显得愈加珍贵。
为了从一个更加广阔的视角去理解不适管理在职场环境中的作用,我选取了一位成功企业家的案例。这位企业家的名字是罗宾·理查兹(Robin Richards)。他在云谲波诡的商界摸爬滚打了很多年,取得过很多辉煌的业绩,堪称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或许他最著名的一个头衔就是音乐服务网站MP3.com的总裁。他是这个公司的创办者和首席运营官。该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可下载音频文件的革命,最后该网站被威望迪环球(Vivendi Universal)收购。现在,罗宾是Internships.com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该网站是世界最大的实习生求职网站。
罗宾的生活哲学和工作哲学是与其成长经历有关。他出生于一个蓝领工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一年只有寥寥几次外出就餐的机会,而正是这些场景给他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因为菜单上的一些菜显得有些昂贵,所以父母不让他点。他的母亲无钱购买喜欢的裙子。罗宾从小就下定决心过上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并竭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不会去在别人制定的规则下工作。正是这份坚定执着的信念指引着他在商业和家庭方面都取得成功。
我向罗宾提了个问题,请他讲一下不适管理技能在其职场中发挥的作用。当他听到这个问题时,脸上顿时出现了兴奋的神情,他用强调的语气讲述了不适管理技能对其成功的作用,并指出他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具有不适管理技能。他跟我分享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心得体会。他说:“只有顶住不适,处理好不适,才能成功,才有钱赚。”根据罗宾所说,如果出现了什么不顺心的情况,随着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在压力和不适面前容易自乱阵脚,很快就会失去理智,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或者说一些不该说的话。他认为很多生意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此。毫无疑问,罗宾所说的就是这些人受到了其生存本能的影响。
罗宾相信任何人都有可能成功,但至于能否成功,则取决于能否忍耐不适,能否有效地管理不适。对他而言,信心不仅仅来自于固有的成功,还来自于能够顶住不适。他说,在职场上,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是赢家,这很简单,但至于能否预料到潜在的不适并未雨绸缪,则是一项更具挑战性和必要性的任务。前进的路上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提前预料到并做好准备,就能大大减少损失,使你能够淡定从容地游弋于商海。罗宾的一个人生信条就是“拒绝失败”。他还相信,他的抗压能力非常强,即便心理不适也能忍耐,这一点赋予他很大的竞争优势,因为很多年轻的执行官们都害怕遭遇不适因素,不惜一切代价地规避冲突和不适。罗宾认为,作为一名商业领导者,如果你的对手或同事知道你不害怕不适或冲突,并且你能够有效地管理好二者,那么你就会赢得他们的尊重。
我问他如何应对自己的不适时刻。他说:“当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我肯定会感到焦虑,但这也激发了我的战斗欲望,我会鼓励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他认为这种不怕挑战的思想准备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当时他就下定决心主宰自己的宇宙。他对一切挑战都持有拥抱和欢迎的态度。
这听起来很熟悉。我们在前面提到了一项针对特种部队士兵的研究,他们在战斗中经常遭遇令人害怕的情形。那项研究的结果与罗宾的话似乎很相似。人们能否成功地应对外界挑战,不在于是否存在令人恐惧的因素,而在于如何去处理恐惧和不适。对于罗宾而言,他不试图逃避不适,而是欢迎不适,认为不适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虽然不适因素一开始会给他造成不适体验,引发强烈的不安,无疑也会引起高度焦虑,但罗宾不会因此形成一些坏习惯来缓解不适。相反,他将不适视为机遇,并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
但罗宾还知道,作为一个领导者,他还要躬亲示范,教导自己的员工如何去管理不适。他说,这个任务并不简单,因为很多员工都是在一种安逸舒适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享受舒适、成功和幸福。罗宾相信成功并无捷径可走,这体现着古老的智慧,但要想让年青一代明白这一点可能很困难,因为年轻人做事情时普遍渴望着立刻见到成效,对不适感的忍耐能力较低。在年轻人面前,他一再强调说他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希望以此让年轻人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严峻挑战做好心理准备。他在对员工讲话的时候,就提醒他们说自己产生了受挫的感觉也无关紧要,要自己去战斗,去克服障碍,为自己赢得荣誉。
如同大多数成功的领导者一样,罗宾非常重视在其公司内部建立强大的团队。他喜欢建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团队,也就是说,让具有不同的人格类型、不同的工作态度、不同的不适阈值的人组合在一起。虽然这种做法往往会引发一些争论和分歧,但他发现,与那种完全由同一类人组成的团队相比,这种团队更容易获得成功。在这种团队里面,难免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但罗宾会鼓励他们坚持下去,鼓励他们把不适感视为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他还把自己的事迹作为样板,让员工从他身上领悟如何利用不适感来激发自己提高效率。他坦率地承认自己面临的挑战,并教育员工把不适视为成功的一个必要元素,这样一来,他就能够提高团队的业绩和意志力。如同训练特种部队的士兵一样,他训练员工将不适转化为成功的行动。
除了在职场面临考验之外,我们在生活中还面临着其他较为传统的考验。这些考验可能起源于青少年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获得的知识储备为之后应对各类考验奠定了基础,无论是职场上的考验还是人际关系的考验。
学术和测试中的表现:在压力下工作
老一代人都是在十几岁时或者成年之后才第一次遭遇到失控的生存本能,而今天的孩子们却不同,他们在学校不得不为了令人艳羡的成绩而展开激烈竞争,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生存本能被触发的时间也越来越早。他们不得不日益频繁地想办法缓解生存本能带来的不适。你可以想象得到,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孩子们都没有能力采取健康的应对举措。在应对生存本能的过程中,他们通常没有注意到这场无声的战役所产生的影响已经悄然渗透到其他生活领域了,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社交方式以及决策方式。直到这种影响已经严重到了几乎不可能忽视的地步,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举个例子。我曾帮助过一位名叫珍娜的病人。她是一个聪明的、有前途的年轻女子,原本考试成绩非常好,但后来随着其焦虑水平逐渐超过了她的不适阈值,成绩开始出现下滑。她第一次来见我的时候,即将进入十一年级。当时,参加考试已经变成了其生活中的一大障碍,因为考试让她感觉到十分恐慌和焦虑,这迫使她依赖药物来管理这些不适感。进入十一年级之后,她将面临参加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和申请大学,擅长考试的能力对她未来的成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珍娜曾经擅长考试,但进入十一年级之后,她的症状仍然没有缓解。对于珍娜而言,她出现那一系列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她过于害怕失败。她发现自己在考试开始的几天之前就会出现肠胃不适、恶心和失眠,考试那一天甚至会出现呕吐。在考试过程中,她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胃痛、短暂失忆以及恐慌,似乎她在考场上的表现能决定她的一生。
珍娜并不是成绩普通的学生,相反,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还参加了多门大学预修课程。可以说她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考生,在学校期间表现良好,并且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那些跟考试有关的症状、围绕着考试而形成的消极思维模式以及对失败的恐惧感日益加剧,进入十一年级之后,她的焦虑感已经极其严重了,在整个应试过程一直伴随着它。换句话说,无论测试内容是难还是易,她那些病态的反应都会出现。这就是我所说的“考试病”。
如同她的很多同学一样,为了缓解不适感,她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她会同时做很多事情,比如看电视、吃零食、发短信和学习,这样反而加剧了她的焦虑感。她经常坐在电脑前学习或做作业,经常熬到睡觉时间,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她的焦虑。在过去,珍娜的焦虑水平一直处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但到了十一年级(这是所有面临考大学压力的学生都害怕的一个年级),她的焦虑水平就达到了最高值。最终,高水平的焦虑再加上她在学校承受的多重压力,就像化学反应一样促使她的不适感飙升到了足以触发其生存本能的地步,导致她的症状出现得更加频繁。她的情绪状态也在变化。她母亲说珍娜经常显得紧张、烦躁、易怒,好像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一样。当我问珍娜为什么对考试做出这么激动的反应时,她说,为了成功,她愿意全力以赴并承受巨大压力,虽然这样会让她心烦意乱,但她已经习惯了这种感觉。这个反应就是珍娜的“考试病”。但她现在意识到了这种情况正在控制着她的生活,而且会毁掉她取得成功的能力。是时候做出
改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