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点逆鳞,相信非理性的神奇力量。
——关于为梦想拼搏的忠告
要有一股疯劲儿,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马云忠告】
“从做互联网的第一天开始,我先是被人当做骗子,而后被人当做疯子,再后来才被当做狂人。关于别人怎么看我,我已经根本不在乎了。在这个社会中,你是不是真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马云经历】
1995年8月,30岁的马云把一群记者请到自己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家中,当着他们的面连上了互联网。众所周知,那个时候的网速可谓比蜗牛爬得还慢,据说马云用了3个半小时才下载完一张图片。马云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显摆,而是用事实证明:“我不是骗子!神奇的互联网是真实存在的!”
和其他互联网精英,如张朝阳、丁磊、李彦宏等人不一样,马云从来没有优越感,不仅没有上过世界一流的大学,连所读的小学、中学都不是什么重点学校,他始终活在平常的普通人中。很多人常常在杭州的大排档里见到喝得微醉的马云,和那些借着酒精神侃瞎吹的小市民并无两样。所以,当这么一个“粗人”决意要做互联网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
1995年,马云正式创业做企业黄页网站,为了盈利,他不得不每天四处游说,逢人就夸互联网的神奇,为的就是让这些企业主掏腰包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因为谁也没见过互联网是个什么样子,它到底有没有用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所以当时没有人相信他。很长一段时间内,马云被视作骗人的疯子。
5年以后当马云再一次出现在媒体人面前的时候,那时他的身份已经是《福布斯》的封面人物。第二次创业的时候,马云把自己的公司取名阿里巴巴。他逢人就说:“阿里巴巴网站必须做到与众不同,必须迅速覆盖全球。”这样的话让包括他的“十八罗汉”在内,都觉得他又有点儿“犯病了”。
但是大家在他的激情感染下,跟着他没日没夜地工作,据说当时还是在马云的家中,地上有一个公用睡袋,“十八罗汉”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儿。
而马云则再次发挥了自己的口才优势,为了阿里巴巴,这一次他将游说对象扩大到了全球。他到世界各大大学去做演讲,凡是有电子商务网络会议和论坛的地方,就必有马云高谈阔论宣讲B2B模式的影子。怪异的长相、极具煽动性的口才和超越全球的商业思想,竟然交融在这个枯瘦弱小的黄种人身上,凡听过他演讲的人无不印象深刻。
马云马不停蹄地全球巡讲,一方面形成了极高的人气,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意外地吸引到了风投们的关注。马云在国人眼中的疯言疯语,在风险投资家看来,却是“无比清楚地知道公司的使命和愿景”。于是,上百家风险投资商辗转找到了马云。这其中就有马云和阿里巴巴最大的贵人——被称为“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的日本软银公司的董事长孙正义。
至此,马云的“疯行”终于取得正果,孙正义甘心为其狂妄买单。在他看来,马云身上具备卓越领袖的魅力,以实力和自信支撑的狂妄,可以引导着阿里巴巴的航向,去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马云其后的表现验证了孙正义的眼光。
【成长烦恼】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受到程式化约束,习惯了循规蹈矩,跳不出既定的圈子,更多人则是没有勇气打破传统。于是,墨守成规,不能够推陈出新,成为了“正常人”的标准,相反,那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则被视为是“疯子”。
英国诗人布莱克说过:“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一个人若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要打破定式思维,勇于求新求异,探索真理。美国莱特兄弟如果认为人无法凌空翱翔,就造不出世界上第一架能真正飞行的飞机;哥白尼如果承认了荒谬的“地心说”,就不会提出正确的“日心说”;富尔敦如果听从了父亲的劝阻,就造不出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船……所以说,只有不屑于咀嚼陈旧的老调,思维向更广阔的层次拓展的人,才能寻觅到完全崭新的意境。
马云曾经的疯狂,后来被证明是先见之明,追逐理想的路上,不同于常人的疯狂是必经的阶段。
【智慧点拨】
安迪·格鲁夫说过:“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很多时候,要做成点事儿必须有一种疯劲儿。正如疯狂英语的李阳有本书叫《我疯狂,我成功》。很多人都说成功的人与正常人不太一样,因为他们都有一种疯狂的偏执精神。正如马云一样,因为有不同于常人的超常眼光,才被人家当做骗子,但他并没有因为后知者的短期不能接受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选择做一个执著的“疯子”,生存了下来。当疯狂到了极致,就会演变为伟大。
“盲人骑瞎虎”,成功很多时候是偶然的
【马云忠告】
“我时常觉得我是盲人骑瞎虎:自己眼睛是瞎的,骑着的老虎也是瞎眼的,一路颠簸到现在。我们这家公司成功是偶然的。没有任何资源,是借了两万块钱开始,每天计划着下面的钱花出去能不能收回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说我们还不懂得互联网是怎么回事。”
【马云经历】
尽管马云的成就如此显著,但是说到自己的成功,他说,自己是稀里糊涂走向了成功。马云这么说并不是庸俗成功者的事后矫情,回首他的创业之路,我们会发现这的确是一句大实话。
1995年,马云因为在学校当老师和业余在夜校当讲师,还是杭州英语角的举办人,十分活跃,就有了“杭州英语最好的人”的口碑。很快这一口碑为他带来了一个绝佳的机遇。当时杭州市政府因为要和美国的一位投资者谈判,急着找翻译,就请到了“赫赫有名”的马云。
马云介入之后,越来越发现这位投资客不对劲,在美国走访了一圈,马云确证了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国际大骗子。这位骗客在被马云识破之后,干脆拉马云入伙,一起进行国际诈骗,马云坚决不干这种事儿,恼羞成怒的骗客就将他软禁了起来。
被迫无奈的马云,只好为了“越狱”而绞尽脑汁。急中生智,他利用自己的口才优势,向这位投资客提出了一个建议:合作投资互联网。当时,马云听一个同事说起过几次“互联网”的神奇,而他本人从来还没有接触过呢。而要接触互联网,不就能走出“监狱”了吗?马云打好了如意算盘,就讲得格外卖力,久而久之,这位骗客还真被他劝动心了,就放他出去考察了。
马云并没有赶紧开溜回国,而是趁机真的去了解互联网了。当他走进西雅图的一个小网络公司,立马着迷了。
从来没玩过电脑的马云被那位投资客安排到这家小公司享受特权:随便玩!不会玩的话,有人负责现场教会!当时,谷歌搜索引擎还没有问世,华人骄傲杨致远创立的雅虎也还没有形成影响力。马云使用一个不出名的搜索引擎,笨手笨脚地输入了“beer”一词。搜索出来的结果有德国的,有美国的,还有日本的,但是没有中国的。马云随后输入了“Chinese beer”一词,搜索结果显示,关于“中国的啤酒”,互联网上还没有相关信息。
首次触网让马云既兴奋又沮丧,一方面互联网真的和传说中的一样神奇,另一方面它却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中国的信息!环顾了一下这家小公司,所谓的办公室不过是两间小屋子,还没有他杭州的家大;员工也才区区五人,还没自己的翻译社人多。一个念头陡然涌上:为什么不回国去办一家互联网公司呢?
为了验证一下这个想法靠谱不靠谱,马云央求这家网络公司的工作人员为自己的海博翻译社当场设计了一个简易网页,上面挂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结果当天晚上就收到了五封来信,有美国人也有华裔。特别是华裔,更是打电话对马云这样感叹:“天啊,这是我看到的关于中国的第一个网页!”
这次试验坚定了马云做中国互联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决心。当时他就决定和这家西雅图的麻雀公司合作,一起去占领中国大市场。
原本为了脱身而信口编来的理由最终成为了事实,马云和那位美国骗子再次谈判,由他在美国负责技术,马云在中国寻找企业信息。于是很快就有了“中国黄页”这一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马云就是这么稀里糊涂地引领了互联网江湖。
而关于“中国黄页”的成功盈利,马云坦言,更是偶然。凭借兴奋和冲动创办了公司之后,马云发现关于如何赚钱,根本毫无想法。直到有一次去饭店就餐才醍醐灌顶。
马云就餐的这家饭店当时很小,后来才变得很大。马云点完菜之后,经理突然走过来让他重新点一次,马云大吃一惊。饭店经理客气地解释:“你点了四个汤一个菜。你回去的时候,一定说饭店不好,菜不好,实际上是你菜点得不好,我们有很多好菜,你应该点四个菜一个汤。”马云觉得很震撼,这么小的饭店居然能如此周到地为顾客着想。同时,他也得到很大的启发:为客户着想,当客户成功了,自己才能跟着受益。这一经营思路从中国黄页时代一直延续到后来阿里巴巴和淘宝时期,奠定了马云的成功基石。
【成长烦恼】
有人说,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早就想到了,可惜我没做。比如:“如果我几年前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如果我早一点向她求婚,她就不会变成别人的新娘。”有机会迟迟不见行动,事过境迁再来后悔,是很多人的通病。
其实,很多机会并不是以闪着金光的形象出现的,成功者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认定了它就是引导自己成功的机会,他们只是随性去做了,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年轻人很多时候觉得迷惘是正常的,因为成功很多时候是偶然的,它并不像忽悠大师们所说的那样“事出必然”。稍作研究就会发现,很多成功者都如马云一样,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未来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蓝图,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偶然抓住了机遇。所以,当我们在付出努力而不见大收获出现的时候,心态要淡定,失之东隅,且收之桑榆。走着走着,没准儿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时候成功的脚步来得很慢,人生大部分的时间是用来等待那个姗姗来迟的“偶然”。
【智慧点拨】
很多人觉得,一个具有传奇色彩且备受瞩目的人,他的一生就像是被安排好似的,不管以前经历的是磨难还是煎熬,但是,最后的结果殊途同归——都将成为各个领域的先锋人物,甚至是拥有更加至高无上类似于“奇迹”“神话”般的头衔。其实,他们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奇迹。他们只是在别人因为迷茫而原地不动的时候,行动了起来,一步一个脚印,世上本没有路,他们却最终走出了一条路,并登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创新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马云忠告】
“我从不使用咨询公司,也很少理会学者的说法,因为他们的理论都是事后归纳出来的。创新绝对不是提前就设计好,按图索骥地一步步走下来的。创新没有理论,也没有公式,就是一个个地解决问题。我相信,天下有一千个问题,就有一千个回答。”
【马云经历】
关于阿里巴巴是什么?马云说他最诚实的回答是:“告诉你们,其实连我也不知道。”现实在不停地变化,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实在太难。
马云非常认同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的一句话:“有创意的人很多,但能执行创意的人很少。”
马云也曾经就这个问题与另一位达人——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讨论过: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一流的点子+三流的执行水平or与三流的点子+一流的执行水平?结果两人得出一致答案: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水平最重要。
马云说,工业时代的发展是人工的,而网络经济时代一切都是信息化的,难以预测。因此阿里巴巴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现在、立刻、马上”干出来的。
定位中小企业,被外界评价为阿里巴巴最大的商业模式创新。对此,马云说,“如果你要问我,阿里巴巴为什么这么厉害?你是如何这么早就预测到电子商务?那我要告诉你,其实当时我们没有其他路可走。”
选择电子商务是形势所逼:当时的网络经济模式只有三种,要么做门户网站,马云他们没钱没资源;要么做游戏网站,马云又不想自己和别人的小孩子们泡在游戏里;要么做电子商务,马云他们最后只能选择后者。
支付宝,现在看来也是一个很成功的创新,但马云又表示:那也是被“逼”出来的。
当年,淘宝刚火起来的时候,是没办法交易的,中国的网上诚信危机逼着马云他们必须解决支付的问题。
关于做支付宝的事情,马云说过:“这个事儿得国家发牌照,做还是不做?大的国有银行不愿意涉足这个领域,但是他们不做,花旗银行、汇丰银行这些外资银行就会做。那年我参加会议的时候,听一位领导人讲:‘什么让你创新和做出对未来的决定?那是使命。’所以我告诉同事们,我们做‘支付宝’。但是我会每个季度向央行等有关部门报告我们到底怎么做的。要做得干净,做得透明。”
当马云一开始将做支付宝的模式讲给学者专家们听的时候,对方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就是中介担保吗?太愚蠢了,这个东西几百年以前就有。早就淘汰了,你干吗还要做?”马云也承认“支付宝算不上创新”,但是“我们不想去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只不过是为了解决很现实的问题,至于它在技术上有没有创新,那不是我们关心的话题”。
马云说他从来不谈“模式的创新”,因为他无法在每个公司创业第一天就规划它成型的样式。马云认为,创新是靠“需求”逼出来的:客户需要什么,就调整成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