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位在大学工作的中国女孩,在跟中国男性打交道时比较拘谨和保守,很少跟他们套近乎、开玩笑。但是,在跟大学里异国男性交往时,则显得较开放、较活跃。需要交代的是,她并非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有一段时间,她还为自己这样的特点感到苦恼,担心自己会被他人认为是卑鄙势利的小人。后来她找心理医生谈了这个问题,心理医生在充分了解了她的性格特点之后笑着对她说:也许你的超我不懂英语。她是一个悟性很好的女孩,很快就明白了心理医生的意思。心理医生的意思是说,她所接纳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都是被用中文传递的:所以在说英语的时候,那些规则和规范被削弱了。当然,也仅仅是削弱而已,不可能完全地被消除,所以她在行为上也不可能走得离说中文的那个“她”太远。
更进一步说,操持一门外语,不仅是接受了那门外语背后的文化背景,而且同时还改变了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自己对自己的想像和看法。两个同样是从边远小镇考入大城市念大学的孩子,自我意象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假设,其中一个孩子僵硬地认同了自己的“小地方的人”的身份,不管是在意识层面还是在潜意识层面,都不相信自己会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别谈一口流利的英语了。那么,这样的“不相信”,直接会成为他学习和使用普通话和英语的最大的心理障碍。在这种情形下,学语言就不是记单词、背课文那么简单了,而是涉及到深入性格层面的改变和超越了。而另外一个孩子,他如果对自己意象没有那么顽固,认为自己虽然没有在良好的学语言的环境中长大,但仍然可以成为说流利英语的教授或者高级白领,那对他来说,学英语就只涉及到技术层面的东西,而不会牵扯到性格特征的改变,可想而知,他要学得好就容易得多了。
自我意象的改变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在一次心理咨询培训班上,老师让一位平时给人很绅士印象的学员当着大家的面做一件“坏事”。大家等了好长时间,这位“绅士”都没做。最后被逼急了,他冲过去从桌子上拿起一个烟灰缸,用力摔在地上,口里还说了一句脏话。大家热烈鼓掌。后来问他的感受,他说,他做那件“坏事”的时候,好像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感觉上很刺激,也很畅快。他这样做当然会像是另一个人啦,因为他一直按照绅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是绅士的印象,而且这种印象也对别人产生了影响,所以别人也认为他是绅士。绅士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脾气和说脏话,如果他这样做了,那他自己和别人就都不再会认为他是绅士。
说脏话和说外语,如果说它们有相似的地方的话,那就是一个从来没说过脏话的人,如果他说脏话,他会觉得不好意思,会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从来没有说过外语的人,如果他说外语,也会有极其类似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越强烈,说外语的障碍就越大。所以,对于学外语有困难的人来说,首先需要理清的就是,我的自我意象是怎样的,如果这个意象过于坚固和狭窄,那就要慢慢地改变它。这样的改变,会使你学外语的效率大大提高。当然,这里并不是想提倡通过说脏话、做坏事来增加自我意象的灵活度和范围。
学任何东西,最重要的是心当存高远。高远的心会覆盖人力能及的一切领域,并指引你所向披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