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自己升起离开了肉身,仿佛很多充满爱的东西把我身体疲倦的部分拿走,就像汽修厂的机械工,有种奇妙的感觉,全身各部分都更换以后,我就会变得年轻、粉嫩和充满活力。当生命的迹象不复存在,人重新变得完整,盲人能看见了,聋子能听见了,瘸子也不再瘸了。
但库伯勒——罗斯治学不严谨,饱受同行的非议——她曾涉足灵学,让灵媒给悲痛的寡妇招来亡夫的鬼魂,然后“亡夫”竟然和她们发生性关系,导致一些人感染性病。
首先发明“濒死体验”这个说法的美国学者雷蒙德·穆迪认为,典型的濒死体验包括:
o听到“嗡嗡”、“当当”的响声;
o一种充满喜悦和平和的感觉;
o感觉自己在肉身之外悬浮,并且从上往下看到自己的肉身;o移动穿过一个隧道,进入一片光亮之中;
o遇到先人、天使、各教派圣人等;
o看到自己的一生在眼前展现;
o种种感觉如此美妙,以至于自己都不想回归肉身了。这是穆迪从很多医护人员和患者口中打听到的,但他有意忽略了一部分说法,例如,有些人的濒死体验很可怕,或者某教派的信徒在濒死体验中遇到异教的圣人。2004年学者布莱克默调查发现,15%的濒死体验是地狱般的感受。还有的报告称,濒死体验包括被妖魔鬼怪折磨。这些人的各种濒死体验中,没有哪一种是人人都体验到的。
濒死体验可能被添油加醋
然而,自称有濒死体验的人真的经历过吗?还是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添油加醋炮制的?
目前人们还不知道濒死体验是生命发生危险之前、之际还是之后出现的,或者是患者告诉别人时虚构出来的。例如有的人是遭遇死亡危险之后两年才发生濒死体验的,因此他们的记忆有可能是虚构的。媒体上报道声称有濒死体验的案例就更多了,有时人们把康复后的经历也加到所谓濒死体验之中。
有些人则可能记不起来自己的濒死体验,因为他们的大脑受了损伤,短期记忆的能力较弱。有研究发现,有濒死体验的人相对年轻,因为年轻的大脑记性比衰老的大脑好。当然,老年人更可能挺不过心肌梗塞而死掉,再没机会讲出来了。
濒死体验可用神经生理解释
濒死体验,也许是心肌梗塞或者麻醉影响了患者大脑。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了荷兰一项进行了13年的研究,调查了344名经历过心跳或呼吸停止的重病患者,发现神经生理过程在濒死体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穿越黑暗隧道到达一片光明”的濒死体验可以用神经噪声和视网膜视皮层映射来解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视觉研究专家托马兹·托洛辛科博士提出,如果你的大脑出现很微弱的神经噪声,然后逐渐增大,你就会感到在视野中央出现亮点,然后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近,感觉就像自己在一条隧道中向前移动。最后全大脑皮层的神经都活跃起来发出噪声,你的整个视野就成了一片光亮。
布莱克默称,濒死体验中极度平静的感觉是人在遇到危机情况后,大脑分泌了内啡肽所致。“嗡嗡”、“当当”的响声,是大脑缺氧,影响了脑细胞之间的联系所致。
药物可以仿制濒死体验
很多没有死亡危险的人也有过类似濒死的体验,例如:战机飞行员迅速加速飞行导致大脑局部缺氧,大脑神经化学失衡后产生神经症,吸食大麻或******后产生幻觉,治疗癫痫时用电刺激大脑颞叶,体内二氧化碳水平过高……这些体验包括灵魂出窍、看到光亮和闪过旧日回忆。麻醉剂令病人产生灵肉分离、灵魂出窍的感觉,以便于开展手术。德国医生卡尔·詹森用麻醉剂******(即“***”)成功诱导出大多数濒死体验,包括穿越隧道到达光亮、感到自己已经死了、与神灵对话、灵魂出窍、奇异的声音等。
但是,诱导出来的体验是随机而零碎的,当事人没有濒死体验那种全景式的回顾,也没感觉自己洞察人生,没有失去对死亡的恐惧感。
重度昏迷也可感知外界信息
有些人被认为已经死亡,但其实只是失去了知觉,恢复过来以后记得自己从上而下看见自己的身体正在被医护人员抢救,甚至听到他们的讲话。这时医疗监护仪器都已经测不到大脑的活动,似乎灵魂或者精神离开了肉身,在半空看着发生的一切。这些人往往被这些体验所改变,变得相信死后有灵。但是,毕竟这些人还没有死,尽管他们看上去好像死了,甚至监护仪器也没有显示生命迹象,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复杂的神经机制听到和看到东西。
有证据显示,脑死亡的患者实际上也可能存在有意识的思维。2006年,英国和比利时的科学家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对一名女植物人进行检测,发现对她讲话以及让她想事情的时候,例如打网球,她的大脑部分区域便会活跃起来。当让她想象自己在打网球,或者在家周围转悠,其大脑皮层活跃的区域与常人无异。她的脑电图也还不完全是一条直线,说明还有脑活动的信号。有些监护仪器测不到可能是灵敏度的问题,换了更灵敏的仪器可能就测到了。
患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大脑下意识记录到信息,醒来之后又听到别人说自己“死”了期间的事情,然后将这些东西编成所谓的濒死体验。
科学实验检测不出“灵魂出窍”
一些心灵学家把濒死体验作为死后世界的证据,相信灵魂离开肉体之后,去了另一个世界,然后回归肉体。特别是灵魂出窍的体验,经常被用来证实人有灵魂。有些人称濒死反应是鬼魂制造的,或者是患者和医护人员发生了心灵感应。
然而,很多人面临死亡的时候没有这些体验,又如何解释?他们死后就不存在了,或者是去了别的地方?美国哲学家罗伯特·托德·卡罗尔教授称,这样的推理相当于说做梦梦见自己离开了床,就是灵魂或者精神在睡觉的时候离开了肉体。
濒死体验对患者来说是真切的体验,也可能对患者产生了深刻的改变。例如,荷兰的研究发现濒死体验令人变得更有同情心,对别人更包容,懂得欣赏生活中的平凡,对死亡的恐惧减少,而没有濒死体验的人则没有出现这些变化。但这不能证明精神和肉体能够分离,更不用说死后有灵了。
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教授扬·霍尔敦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台笔记本电脑展开后屏幕朝上挂在手术室的天花板上,并设计程序让笔记本显示各种动画。在下面接受手术的患者如果声称灵魂出窍,浮在上空,那么应该能看到笔记本显示的动画内容。但这一类在手术台上方放东西的实验观察了很多年,都没有什么奇特的发现。
说灵魂能够出窍,还言之尚早。
自恋的人,是臭美还是真美?
非言语
很多人都听说过水仙花的故事。在古希腊神话中,纳绪索斯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他有一天在水中望见了自己的影子,他不知道那就是自己。水中的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他不能自拔地爱上了对方。于是想要来个第一次亲密接触,结果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水仙花。这也是英文中“自恋”(narcissi**)一词的来源。无独有偶,在英国有一个名叫丹尼·鲍曼的美少年沉迷于自拍,没事就给自己拍一张照,左看右看爱不释手。据说他每天给自己留了10个小时用于自拍,甚至一度退学。他想要拍一张完美的照片。当他意识到自己做不到这一点时,甚至想要自杀。当然,很多自恋的人没这么极端,不会像纳绪索斯那样一往情深想要水中约会,也不会像鲍曼那样因为照片不完美而想自杀。不过,有事没事总喜欢照镜子,或大言不惭地自我吹嘘,这样臭美的人,我们还是见过不少的。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问题:自恋的人,是臭美还是真美?学过心理学的读者都知道,每个人通常都会自我感觉良好,哪怕他实际上表现平平,这种心理倾向被称为自我服务的偏差。说白了,就是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种积极幻觉,总是觉得自己比一般人更聪明、更漂亮、更善良、更能干、更尽责、更宽容、更有趣、更优秀。按照这种观点,自恋的人也许跟大家一样,只不过这种幻觉更强烈罢了。不过,卡罗琳·莫夫和弗雷德里克·罗德瓦尔特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前者在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工作,后者是犹他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他们提出了自恋的自我调节模型。根据这个模型,自恋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从别人那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积极反馈,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一个富丽堂皇的自我形象。因此,他们很可能比一般人更有吸引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更会打扮,更会包装自己。
来自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两名研究者支持莫夫和罗德瓦尔特的观点,他们是尼古拉斯·霍尔兹曼和迈克尔·斯特鲁布。他们同样认为,臭美的自恋者跟普通人存在外表吸引力的区别。不过,霍尔兹曼和斯特鲁布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这一假设的。早在1996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两名研究者就发现,自恋跟随意的性态度密切关联:随意性行为的支持者更自恋。当然,这些人通常是男性。这一发现启发了霍尔兹曼和斯特鲁布。他们把自恋跟择偶联系起来,认为自恋可能是短期择偶的一种适应机制。长期择偶是要找对象,要发展有承诺的长期关系。以一夜情为代表的短期择偶是找情人,不要求承诺,承诺此时反而是累赘。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戴维巴斯认为,男人找情人的动机更强,因为他们的繁殖潜能受制于性伴侣的数量;而女人找爱人的动机更强,因为她们从找情人中得到的好处较少,而坏处很多。男人通常比女人更自恋,文章开头提到的纳绪索斯和鲍曼都是男人,这可能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巧合。考虑到自恋能够帮着男人找情人,这种自恋的性别差异就变得可以理解了。
在霍尔兹曼和斯特鲁布看来,自恋跟找情人有关还有其他的证据。比如,自恋者有更强的胁迫倾向。他们肌肉发达,还会欺骗伴侣,待人不随和,还以游戏人生的心态对待爱情。当然,这些都是间接证据,更直接的证据在后面。自恋者通常把性跟胁迫联系在一起,他们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在一项经典的实验室研究中,来自艾奥瓦州立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和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者惊人地发现,在自恋、性拒绝和性胁迫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首先,自恋的人有更多支持强奸的信念,而且他们对强奸受害者的同情很少。其次,观看婚内强奸或约会强奸的影片之后,自恋者报告了更多的快感。最后,当女人拒绝表现得过于性感时,自恋者不会予以理解,而是毫不留情地惩罚她。除此之外,2009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自恋者在亲密关系中会有更多的出格行为,比如******和******。不过,霍尔兹曼和斯特鲁布认为,一个只会胁迫女人的男人只能是一个失败者,而自恋者必然还有其他的杀手锏。你猜对了,这个杀手锏就是他们的外表吸引力。在寻找情人时,女人更喜欢找英俊帅气的,既然不能天长地久,那也得找一个中看的吧。按照这个逻辑,假如自恋者跟普通人在吸引力方面没区别,他们纯粹臭美不过是自己捧自己,就很有问题。因为女人不傻,一个长相平平的男人再怎么自我吹嘘,只要女人不买账,他就只能无功而返,悻悻而去。按照这个逻辑,外表迷人是自恋者成功俘获情人芳心的前提条件。于是,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自恋的人,到底是臭美还是真美?
鉴于有不少以往研究都涉及这个假设。霍尔兹曼和斯特鲁布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把相关研究汇总到一起进行分析。他们选取了符合下列标准的实证研究:第一,采用成熟的问卷或量表测量被试的自恋程度;第二,采用他人评价的方法测量被试的外表吸引力。相比个人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给出的吸引力打分更客观。结果发现,自恋的确跟外表有关系,外表出众的人更自恋。这意味着哪怕自恋者跟普通人一样都有积极幻觉,可他们的确也有三分姿色,这绝不仅仅是幻觉。当然,这种姿色出众到底是因为长得好看还是善于打扮,恐怕要等未来研究给出答案了。
作者简介:本名吴宝沛,百度知道特约作者,笔名非言语,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