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悲伤情绪也会影响我们对于商品的估价。在悲伤的时候,我们希望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改变,因此对于同一件东西,会愿意多花30%的钱来购买。而且,悲伤情绪还会削弱我们的自控能力和判断力,让我们做出更多的冲动性购买。
在密歇根大学的实验中,被试只有一笔固定的预算,在事先圈定好的几种商品中做出选择,因此无需面临这些问题。现实生活中,悲伤影响下做出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购买,也可能会让我们在事后感到后悔。因此,虽然花钱也许确实能够抚慰内心的伤痛,但不要把宝都押在这一种方法上;在应对悲伤情绪时,适度而理性地消费,再加上运动、社交等已经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手段,也许是更好的做法。
作者简介:沉默的马大爷,百度知道特约作者,清华大学心理系博士生。
“一见钟情”其实挺靠谱
伍君仪
一见钟情是真爱吗?这种感情的发展前途如何?我们应该率性而为,追求一见钟情产生的感情吗?一见钟情的确是强烈的真爱,随心而行追寻这份爱不能说是“盲目”,而是值得鼓励的高级认知方式。但是,光凭内心直觉的爱情并不深刻,一见钟情的恋人常常不愿意进行理性的思考,结果往往失望收场。情感专家建议,一见钟情之后需要理性地思考,花更多的时间共同相处,逐渐了解对方的性格人品,看看彼此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感性与理性都OK,才能缔造美满姻缘。
名模和总统一见钟情,你看好吗?
意大利名模、流行歌手卡拉·布吕尼与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的恋情在2007年12月曝光,次年2月就举行了婚礼。布吕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是一见钟情——那不仅是快,而且是瞬间发生的。“我毫不犹豫,想马上嫁给他。我感觉,当我与他在一起时,什么坏事也不会发生,我从幼年时期就感受到的焦虑不安荡然无存。”“我以前从来没有结过婚。我来自意大利文化,不想离婚,在我丈夫任满以前,我是第一夫人;直到他去世,我会一直是他的妻子。”
一见钟情多见于帅哥美女
一见钟情的故事数不胜数,有时让人难以参透。有人认为这不可能是真爱,只不过是****发作而已——仅仅看了一眼,你就能深深爱上对方?就要和这个陌生人长相厮守、共度余生?不相信一见钟情的人通常会摆出两个理由:
第一,你还没充分了解对方,你的“爱”只是痴心妄想。外貌的吸引是****的基础,但爱还需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例如是否友善、真诚、聪明、幽默等。这是不可能一眼看出来的,需要相处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知道。
以色列海法大学哲学教授阿龙·本·泽埃夫认为,这个观点忽略了一种可能,就是我们会想当然地以为对方具有某些性格特点,尽管这通常是不正确的估计。例如,在魅力光环笼罩下,外表美丽的人通常被认为性格很好,因此一见钟情的对象往往是帅哥美女。尽管一见钟情可能是误导,但你的爱是真真切切的,而且还十分强烈。
第二,爱不仅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系列行为。一见钟情只是一时的情绪反应,你还没有时间实施行动,所以不是真爱。
泽埃夫指出,在情感作用之下,我们已经准备有所行动了,但出于种种原因没有付诸实施,包括道德上的顾忌、行动的成本、社会规范等。举个极端的例子说,全身瘫痪的人也可以有真爱,尽管他们的肌肉无法活动。
一见钟情后要寻找彼此共同点
浪漫爱情通常是基于对别人的理想化,即把对方幻想得很完美。这既可以是瞬间的感觉,也可以持续多年。类似的情感还有嫉妒,同样是出于对别人的错误信念,源自于十分有限的了解。但哪怕只是持续很短时间,这份爱也可以很强烈。
但是,这份强烈的爱情可能是肤浅的。研究发现,“一个有魅力的异性约你喝咖啡”引发的情感强度与“你从车祸中救了邻家小孩的生命”差不多,但前者的情感仅持续20分钟,后者则能持续5小时以上,因而后者更深刻。
一见钟情还容易产生“光环效应”,即看到对方一方面的优点就觉得很有魅力,进而觉得其方方面面都是好的,包括性格特点。泽埃夫提醒,尽管美貌形成的第一印象影响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相互了解之后,光环就会褪去。
因此,一见钟情的人需要多花时间相处,一起进行活动,在交往中进一步了解对方。当然,如果你被对方的美貌闪电般击中,自然希望延长相处的时间,因此一见钟情往往是长久而深刻的爱情的开始。
但是泽埃夫提醒,如果在随后的交往中发现对方的性格特点与最初印象大相径庭,这段感情就悬了。有研究发现,与日久生情相比,一见钟情的男女性格相似度较低,特别是在内外向和情感稳定性方面。因此,是否能够找到彼此性格上的共同之处,是日后亲密关系质量的关键。
所以美国剧作家赞格威尔才会说:“唯一的真爱发生在第一眼,第二眼就没了。”
择偶:随心而行还要经大脑
直觉经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可靠的,但一项研究跟踪了135对新婚夫妇,发现看到配偶的照片后等情况下产生的直觉与婚姻满意度很有关系。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婚姻会不会幸福,有的人会积极地期盼,结果婚后生活未如所愿。例如,有的人不愿意正视自己对配偶的不满情绪。尽管如此,泽埃夫认为这仍是一件好事。
还有研究发现,相信爱情的人比不相信的人更幸福,在婚前顾虑重重的女性离婚率比婚前没有顾虑的女性大约高出2.5倍,前者即使不离婚,也过得相对不幸福。因此,在婚前感到犹豫、困惑、担心的人或许会出于理性上的考虑而结婚,但日后离婚的风险较高。
听取你内心的声音,会令你的婚姻更幸福。泽埃夫认为,说不清楚的内心直觉在认知价值高于大脑有意识的智力活动,即“盲目”的爱情不一定愚蠢。他举了两个例子:
40多岁的已婚女子伊丽莎白是个事业心很强的白领丽人,遇到一名同龄的已婚男子后,一下子被深深吸引。她是个聪明人,考虑到彼此都已婚,都不想离开现在的配偶,而且两人的性格差异很大——他是一个拘谨、害羞的人,而她则是一个外向、果敢、富有幽默感的人。她觉得,这种迷恋是疯狂而愚蠢的,但后来她随心而行,与他坠入爱河,现在重新开始了一段幸福的婚姻。
珍妮特也是个随心而行的人,她放弃深造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一个大家都认为配不上她的男人。他有什么好?他鼓励珍妮特逃离传统家庭的控制,让她拥有自己的空间。婚后,她对婚姻的看法是“只要我们相爱就行了”。尽管新婚时他们疯狂相爱,但是他的酗酒问题逐渐显现,严重妨碍了婚姻生活。最终,珍妮特离开了丈夫。
上述两名女子都是随心而行,但伊丽莎白运用了自己聪明的头脑进行思考,而珍妮特是完全不经大脑。泽埃夫称,随心而行并无明确的标准,情感直觉和智力理性各有千秋,建议优先考虑直觉,但直觉也可能是错的,最好把两种方式整合起来,不应忽略任何一方面。
梦境能预兆未来吗?
游识猷
最直接的预兆梦大概是这样——梦到发生了一件事,过了一段时间,现实中发生了一模一样的事情。汉朝王符在《潜夫论》里把梦分成了十类,称预兆梦为“直梦”。对于直梦的一种解释是灵魂出窍所致,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王符的本家王充就在《论衡》里说,你梦见别人的时候,为何别人没梦见你呀?直梦中所见的并非真人,不过是相似的虚像罢了。王充认为,既然是虚像,也就没有过度探究的意义。
在梦谶中,直梦相对少见。古今中外所传说的预兆梦,大多可归类为王符十梦中的“象梦”。梦中的情节如谜语,形象如符号,需要“解梦”、“占梦”。在世界各地,传说不同,宗教各异,哪怕是同一个形象,也会引发不同的联想。哪怕是同一个梦,解读的“密码本”不同,最终被解读出来的“预兆”也各异,全世界的解梦者于是可以舌灿莲花灵活发挥。同样是梦见死亡,瑶族认为预兆着梦中的死者要长命百岁,汉族认为棺材预兆了升官发财,赫哲族则认为抬尸预兆着未来狩猎将收获颇丰。
以上都还是庶民之梦,王者的象梦在传说里往往关乎“国运”。赵孝成王曾梦见身披奇装异服、乘龙到半空而坠地、见满地金玉堆积如山,解梦者说,怪裳应了“残”,从龙背落下是“有气无力”,梦见财富是反要失财。
《出埃及记》里,法老梦见七只干瘦母牛将七只肥壮母牛吃尽,又梦见七根枯细的麦穗吞了七根饱满麦穗,约瑟给法老解梦说,这预兆了埃及将先有七个丰年,再有七个大荒年将七个丰年的积余耗尽。
按《史记》和《圣经》记载,这两个梦都“应验”了。当然,预测越是具体则越常不灵,越是模糊则越常“应验”。如果约瑟在卜梦的那一刻,先定下“丰年”、“荒年”的收成标准,“耗尽积余”如何测量,后面谈“应验”就更有说服力。至于赵王的梦,则据说“应验”在了赵国被秦国所灭。
可是,秦国灭的可不止赵国,六国的君王们不管做过怎样的梦,遇到秦始皇都只能“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对赵王来说,又如何从“残”、“失财”、“后继无力”推测出赵国将亡呢?如果推测不出,又如何早做针对性预防呢?如果一个预测既不能改变当下的决策,也不能扭转未来的结局,这样的“预测”又有什么实际用处呢?
怎么才算更科学的“预测”和“应验”呢?
最严格的“应验”,当属“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确定了A,就可以预测B。比如说,拥有一个发育健康的、能正常入睡的人脑,就是“做梦”这件事的充分必要条件。看到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就可以判断他一定会做梦——年纪太过幼小(比如小于四岁)不行,疾病(比如中风)破坏了重要的脑部结构也不行。
不过,绝大部分解梦者远没有那么自信。他们并不敢说某个梦会是此后发生某事的必要条件——难道不梦见棺材的人就不能发财了吗?也不会说梦是此后发生某事的充分条件——哪怕他们用上了“肯定”这样的词,也会把预测的时间范围拉长、把发生的“某事”说得含糊不清。事实上,解梦者最常见的用词是“可能会”、“要特别注意”、“须格外当心”等,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叫某梦与某事“正相关”。统计学里,要验证两件事属于独立事件还是相关事件,有个最常用的办法——卡方检验。
举个简化版例子,《诗经》里说“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意思是梦见熊预示着未来生个男婴,梦见蛇预示着未来生个女婴(至于既梦到蛇又梦到熊?抱歉,《诗经》没说)。如果我们要检验“梦到熊”与“生出男婴”是否相关,首先就要找来足够多的孕妇,拜托她们记录自己的梦境直到生产——这是最可靠的“前瞻式研究”。略次的还有“回顾式研究”,比如找来足够多的已经生育的产妇,让她们回忆自己此前有没有做过特定的梦。
假设“是否梦见熊”与“有无生男婴”无关,这两件事情就是独立事件,而两件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几率等于二者单独发生的几率之乘积。用P(某事)代表“某事发生的几率”,那么P(梦熊且生男)就应该等于P(梦熊)×P(生男)。同样道理,P(梦熊且生女)=P(梦熊)×P(生女),P(不梦熊且生男)=P(不梦熊)×P(生男),P(不梦熊且生女)=P(不梦熊)×P(生女)。于是我们就有了四个理论值和四个实测值。再通过计算理论值和实测值的偏差大小,可以推断这种偏差是不是来自随机误差,如果有很大把握其中的偏差是来自随机误差,那么就可以推论梦熊与生男并无关联。如果不能排除这二者相关,那么,有熊的梦境就“有可能”作为一种生男的预测。进行到这一步,就可以把数据整理成论文公布,期待其他人来重复这项实验。重复的次数够多,科学共同体就会承认“某梦可预测某事”。
之所以现在很少看到这种方向的研究,原因可能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投资在“绝对会失败的预测方向”。
如今,研究者仍然重视梦,是因为梦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是窥探大脑的一扇窗口。在梦里,大脑的“刹车”处于抑制状态,而处理情感的边缘系统却非常活跃,于是梦可以反映出我们的情绪,甚至会像私人心理医生一样帮我们处理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我们清醒时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也影响着我们的未来。在一项持续8个月的跟踪研究里,12名初次离婚者中有9人摆脱了抑郁症状,比起仍然抑郁的3人,这9个人记住了双倍的梦境,梦中大多出现了从前的伴侣,52%的梦被他们记录为情绪良好——仍然抑郁者的梦则只有24%情绪良好。
记住梦中的情绪,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不过,梦中的大脑缺少能巩固记忆的去甲肾上腺素,有些人因此记不住梦境,甚至以为自己不做梦,其实,记住梦境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睡前多喝点水,夜里多醒来几次,并且一醒来马上回忆梦境。实在不行,还可以求助于睡眠研究者,足够狠心的科学家甚至会盯着实验对象入睡,等实验对象结束一段快速眼动期(REM),就把他摇醒问:“做梦了没?梦见什么了?”
作者简介:游识猷,百度知道特约作者,科普作协会员。
心灵感应?没有的事
伍君仪
你相信心灵感应吗?还有遥距观测、心灵致动、濒死体验……尽管今天心理科学早已将这些西洋镜拆穿,但不少人仍以为那些东西也是心理学。而近年来社会上各类“心灵修炼”的培训与书籍大行其道,“灵修”“内观”“禅修”“催眠”“身心灵”“心灵成长”等层出不穷,令不少追求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人们趋之若鹜。然而,其中大部分内容属于心灵学的范畴,个别流派与传销甚至和邪教存在联系。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洪炜教授称:“现在社会上的‘心灵学’与我们研究的心理学完全是两码事。”
心灵学研究最终被科学唾弃
心灵学的英文是“parapsychology”,是心理学“psychology”前多了“para”,意思是“与心理学平行”的一门学科,又译作“超心理学”“灵学”,指的是一种对某些“心灵能力”和“精神现象”的存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的玄学,研究内容包括心灵感应、遥距观测、心灵致动、濒死体验等主流科学未予承认的“现象”。
对于心灵的研究自古有之,在人类进入科学时代以后,不少学者希望能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其存在,甚至希望把心灵的超自然能力用于军事、情报、医疗等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心灵学的研究达到一个高峰,“美国心灵学会”等大大小小的组织非常活跃,而在一些东欧国家,各种心灵致动学(psychotronics)研究也大行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