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全文阅读 > 第3章 戳穿“心理大师”的呓语(1)

第3章 戳穿“心理大师”的呓语(1)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

  伍君仪

  双相障碍:在天才与疯子之间躁狂抑郁容易出天才,但天才不一定有病治疗或可能削弱天才,但自杀身亡更可惜狂暴情绪中心智的恶疽,对光和气难耐的渴求,灼烧着心灵;而令人憎恨的牢笼,用它害人的阴影,损毁了,阳光之人,跨越闪动的眼球,通往大脑,带着一种强烈的沉重和苦痛感。

  ——英国诗人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有上千万的成年人受到双相情感障碍(旧称躁狂抑郁症)的困扰。它一方面是在文艺界中流行的“天才病”,造就了李白、拜伦、梵高等文化巨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毁灭性的病魔,其自杀率在各种精神疾病之中独占鳌头。专家指出,预防和治疗这种天妒英才的恶疾,才能让创造的天才得以延续。

  表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拜伦的情绪波动极大,从倦怠、绝望、失眠或昏睡、抑郁得想自杀,到亢奋暴怒、挥霍钱财、乱搞女人、喜爱冒险等。一位医生这样描述拜伦:在一天的不同时刻,他把自己变成四个或更多个体,每个个体的脾气可以截然相反,因为在每一次变化中,他的自然冲动都会使他突然转向最远的极端。在一天之中他可能变成最阴郁和最高兴的人、最抑郁和最快乐的人、最温柔和最暴躁的人。躁狂和抑郁在他身上周期性和阵发性的表现几乎是教科书式的。但是,拜伦在大部分时间都是神志正常的,能出色地控制理智。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非常复杂。“双相”指的是两种状态,一是躁狂或轻躁狂,二是抑郁发作。每种状态的持续时间随不同亚型、起病年龄、家庭环境、病变严重程度、治疗的不同而差异巨大,变得最快的人可以在几分钟内发生躁——抑郁转换,甚至躁和抑郁同时存于一身;最慢的病程可以连续10年抑郁,连续10年轻躁狂,这些差异至今未研究清楚。而症状表现上的差异更加巨大:有些人容易发脾气,攻击伤害别人;有些人做事很冲动,例如鲁莽地投资;有些人很悲伤;有些人很愉悦;有些人还出现了幻觉、妄想等。

  国际上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有的调查学者放宽标准,终生患病率甚至超过10%,因此这是一种常见病。在中国,其终生患病率却只有0.5%~1%。这种病在我国比较少见,但更有可能的是很多患者没有被发现,原因是在目前的社会文化中,患者和家属认为精神疾病是一种羞耻,甚至跟道德人品挂钩,于是不去看病或者隐瞒病史。此外,中国人性格的忍耐力超强,有些患者脾气暴躁等症状已经很明显,但家人及周围家属邻居仍以为这很“正常”。

  危险:双相患者自杀说死就死

  拜伦在抑郁时常常想到自杀,还与别人谈论自杀,以至于妻子和朋友十分担心。他最后在参加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时染病身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他自己有意选择的不归路。

  双相情感障碍的严重性虽然没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大,但造成的社会负担却在精神分裂症之上。这种患者的发病次数越多,病程就越长,大脑损害就越严重,认知注意、记忆、执行计划等认知功能渐渐衰退,人格上变得没有动力,对自己的前途、家人和周围事情漠不关心,并逐渐退缩到不跟别人接触。少数人大脑受损后变得更有冲动性,造成家庭暴力问题;男女躁狂患者性冲动强烈,很容易突破社会伦理规范的条条框框而出轨;有些躁狂状态的患者则成了“吹水佬”,情绪总是非常高涨,逢人就夸大自己的才能,不容许自己有失败,把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都归咎于他人。

  与上述问题相比,此病最危险之处还是自杀。双相情感障碍以15%~20%的自杀率在各种精神疾病之中名列第一。单纯抑郁的人若要自杀,还要克服很多障碍才能完成这一步,然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抑郁状态下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冲动性强,又容易受到外界暗示,一旦产生自杀念头就容易冲动,往往“成功”。例如一名四十多岁的男患者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突然从四楼跳下,被抢救过来后告诉医生,当时自己虽然有自杀的想法,但还没到必须得死的程度,只不过是看到旁边一台电视机上播放的节目中有一个小孩挥了挥手,他就觉得这是在让他跳下去。

  病因:家族遗传加上家教不良

  拜伦的家族以自杀、狂暴却有才而闻名。拜伦的外祖父自杀身亡;一个伯祖父杀死了其表弟,又让蟑螂在自己身上开展爬行比赛,其种种古怪行为让他获得“邪恶勋爵”的称号;父亲约翰放荡不羁,嗜酒成性,年纪轻轻就可能死于自杀;一个表兄弟发了疯,放火烧了一座房子;女儿埃达长期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会从兴奋的狂喜突然变得郁郁寡欢,但在科学上却写出了人类第一个计算机程序……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首先是遗传。1/3的患者可以查出明确的家族病史。有些人不解:“我家里人没有这个问题啊?”实际上,只要精神科医生追问下去,就不难发现隐藏的问题,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广州一名男生在上初二时是一个外向善谈、精力充沛、热爱运动、想象丰富的同学,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轻躁狂状态。升读高中后,他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情绪、胃口变差,早上要睡到八九点才醒,最后因抑郁发作而就诊。医生追问之下发现,男生的父亲在公司管理着1000多名员工,脾气大得很,做事想法很多,到了晚上常常失眠——那正是轻躁狂的表现。医生再追问男生爷爷的情况,男生说:“论脾气,爸爸跟爷爷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其次,家庭教育教养方式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负有很大责任。不少患者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地苛求,动辄严厉责难,或者父母把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从小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感受不到温情和快乐,终日恐惧不安,缺乏自信。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溺爱孩子,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特别是交际能力缺失。这使他们被同龄人嘲笑,从而感到自卑,人格逐渐退缩。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若家族有不良遗传素质,便有可能发展为双相情感障碍。因此,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应以尊重、鼓励、欣赏为主,这样一来即使家族有病史,发病的机会也会小一些。

  治疗:挽救天才才能继续创作

  双相情感障碍享有“天才病”的盛名。在历史上留名的很多杰出人物都曾是这种病的患者,例如多位美国总统。很多人终生处于轻躁狂状态,精力旺盛,充满激情,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在政界、商界、文艺界和专业领域都取得杰出成就,特别是许多艺术天才因为双相情感障碍而获得特殊的灵感。但不要以为所有天才都有这种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指出,事实上大多数艺术家、作曲家和作家精神完全正常。

  在治疗上,这类患者需要应用心境稳定剂,加上抗精神病药物及抗抑郁剂共同治疗,目前光是药物治疗方案就有几十种,还要辅以心理治疗、物理电休克治疗等。对于处于急性发病期的患者,吃药后要等一两周才能起效,而其间自杀念头一旦发动,瞬间就可死人,因此对患者抑郁阶段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家人支持十分重要。急性期过后,还需要长期治疗,将患者的状态稳定在正常状态,预防转相和复发。

  治疗对天才可能有一定影响。例如,锂剂盐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主要药物之一,一些患者在服用后情绪稳定了,但生活变得平淡乏味,创造活力下降。因此,一些对艺术、事业很有追求的人宁愿选择停药。但研究发现,不治疗的话,畸形的躁狂和抑郁会造成明显的认知功能损伤,使记忆和注意力出现困难,同样影响创作。对天才来说,这种病可能是毁灭性的,让凡·高执刀割耳、海明威饮弹自尽、伍尔夫投水身亡……因此病而死的艺术家和作家的名单长得惊人。贾米森称,当天才抑郁到什么也做不了,或者精神错乱,甚至自杀身亡,什么创造力都等于零,相比之下药物的影响和副作用是比较轻的。

  当然,人类体验的深度和强度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有些人宁愿体验痛苦也不接受治疗。贾米森称,现代医学减轻了绝望、混乱和精神病的极端表现,给了人们选择的可能。然而,拜伦在他的年代是没得可选了。

  作者简介:伍君仪,百度知道特约作者,身心健康科普媒体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谣言充斥的时代,原本科学素养就不高的国人,在伪常识,伪科学的洗脑下,正在上演着一出出荒诞不经的悲喜剧,从抢盐危机,到儿童疫苗谣言,转基因谣言,PX项目危机,各种各样来路不明、未经证实、不明觉厉的所谓“常识”影响着我们,然而这些是真的吗?

  从笔迹能推断性格吗?

  捣蛋之父

  通过笔迹来推断人的性格的“学问”叫做笔迹学,对应英文单词为“graphology”。笔迹学这个话题,对做科普的人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了。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对本文标题的回答几乎是清一色的“不能”。这种否决到底坚定到什么程度,随便翻翻经典的心理学类书籍便能知晓,比如心理学家库恩在他的《心理学导论》中直接将笔迹学和手相学、颅相学、占星术一起归为伪心理学之列。

  按照一般的科普程序,上一段说完实在没必要腆着脸凑字数赚稿费了。但是,如果你用“笔迹+性格”搜索中文期刊数据库,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什么“坚强笔迹性格研究,服务侦查破案”、“从书写笔迹看你的性格”、“表现在笔迹中的深层心理”、“你的笔迹‘出卖’了你”等,不一而足。不对啊,怎么会有如此多的期刊文字认同笔迹学,难道科普者是在骗人不成?中西方在笔迹学的态度上冰火两重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先抛出答案:笔迹学不是科学,而很多所谓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有问题的。而你之所以被这些研究文献迷惑,是因为以往有关笔迹学的科普很少附带教你如何断定笔迹学是伪科学。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举一些典型的例子,从证据质量分析的角度陈述这些文献不靠谱,以及笔迹学是伪科学的缘由。

  首先,轶事证据不足凭,拿无从查证的证据说事不可信。有人撰文称以色列曾通过萨达姆的笔迹读出“他性格怪诞、心狠手辣”的结论,这便是轶事性证据,如同流言般无从查证。拿类似证据说事的,理智的判断是不可信。

  其次,正例谬误须当心,论断符合期望不代表它是科学的论断。继上段进一步分析,有人说对萨达姆的笔迹鉴定结论是“他性格怪诞、心狠手辣”,不论有没有过笔迹鉴定这回事,几乎所有人都会认同萨达姆的性格确如所述。

  然而,笔迹鉴定者抛出的结论虽然符合人们的预期,却不能由此断定通过笔迹鉴定性格的方法是可靠的。笔迹鉴定性格的方法是否有效,必须看它是否能够通过严格的科学测试(比如双盲对照测试,已有大量证据显示它并不能通过)。遗憾的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状态下,逃不过正例谬误的侵袭。当电视广告中“被治愈者”不断说着“疗效很好,效果很好”时,你是否考虑过还有多少患者没被治愈?为什么不让没被治愈的患者也说两句?

  最后,专家意见要存疑,没有科学证据支撑的专家意见和街头大妈的养生心得没有本质区别。时下很多文章使用专家陈述来佐证笔迹学在高端专业群体中的可靠性。然而这些“专家”大多不具姓名,读者无从得知是否确有此人。如果你仅仅被“专家”二字吓倒,不敢斗胆质疑,甚至以为质疑就是不敬,那只能说明你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欠缺。但对于个别具名的专家,比如“奥地利心理学家纳塔莎·班特沃”,我们是否应该相信他说的?遗憾是不能。以这位纳塔莎·班特沃为例,其观点经常是“网站上撰文指出”。学术自有学术的规则,学术观点应当发表在学术刊物上,如此便能被同行看到和评议,越被同行认同越说明观点靠谱。那些善于运用媒体资源而不通过学术刊物,将学术观点直接发表在媒体上的人,基本上可以认定为躲避同行评议的伪科学贩卖者。

  这篇文章中,我没有再费力列举笔迹学是伪科学的证据,其他科普人在这方面做得已经足够,我无需赘述。我在文中以笔迹学为例,罗列了人们通常容易被欺骗的几种常识性谬误。了解这些谬误,不光有助于人们对笔迹学的判断,也能帮助人们擦亮眼睛,在其他生活领域也保持理性。

  作者简介:捣蛋之父,百度知道特约作者,从事高校教学管理,擅长心理学科普写作。

  购物能够缓解悲伤吗?

  沉默的马大爷

  许多人在感到伤心时,会通过花钱购物的方式,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这种办法真的有效吗?最近,《消费心理学期刊》(JournalofConsumerPsychology)刊登了一篇密歇根大学商学院研究者撰写的论文,探讨了这个现象。

  研究者的基本假设是,人们在悲伤时通常会感到对自己的生活缺乏控制,而购物需要在不同的商品中做出选择,这会提升我们的控制感,从而缓解内心的痛苦。

  在第一个实验里,研究者让网上的被试观看电影《天涯赤子心》(TheChamp)的片段,诱导出他们的悲伤情绪,然后将被试分成两组:“购物”组的被试想象自己有100美元,从12种25美元的商品中选择购买4个;“只看不买”组的被试仅仅是浏览这些商品,然后判断哪4个对旅行比较有帮助。

  研究结果显示,购物组有79%的人体验到了控制感,只看不买组则只有2%,而且购物组的悲伤情绪确实出现了显著下降。

  第二个实验使用了一个更加真实的购买情境。这一次,被试被请到实验室来,有5美元的预算,可以选择购买三样东西(一盒便签、荧光笔或是圆珠笔)中的一种,或者什么也不买,带走1美元现金。接下来,研究者使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操纵了被试的控制感:他们告诉被试说,电脑会随机生成一个数字,如果是偶数,就按被试的选择执行;如果是奇数,就会忽略被试的选择,由电脑随机选择一个选项。实际上,在奇数的情况下,电脑总会选中被试之前的选择。因此,被试的选择总是会执行,但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的控制感比较低。

  结果再一次表明,与没有控制感的情况相比,在经历了有控制感的购物后,被试的悲伤情绪更低。从这些实验的结果来看,购物行为确实能够提高我们的控制感,缓解我们的悲伤情绪。不过,下次你感觉伤心时,请不要急于刷爆自己的信用卡,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情况要比这些实验所反映出的更加复杂。从其他一些研究来看,除了提升控制感之外,悲伤后的购物也可能产生一些不那么积极的后果,反而增加我们的痛苦。

  例如,悲伤情绪会让我们更愿意寻求享乐性的消费,通过甜食、饮料等方式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这种办法用得太多,体重秤上的数字可能会让我们更加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