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全文阅读 > 第13章 似是而非的孕产经(3)

第13章 似是而非的孕产经(3)


  相关证据分析需要请读者注意的是,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循证医学阶段,所谓循证医学用最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临床决策需要遵循目前可以获得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由专业学会、协会或者委员会给出的临床指南或者意见,事实上就是通过对目前所有临床研究遵循一定标准做出选择性取舍并进行审查基础上得出的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合理决策的指导准则。

  AAP和ACOG的这份《意见》也不例外,第一部分首先对历年来有关该主题的研究证据做出全面审查。指出目前发表的推荐水下分娩的文献大多数来源于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或者个人的意见和推荐,往往未经同行评审;更重要的还有,缺乏动物或人体有关水中分娩在相关生理机制等基础科学研究。同时指出这些研究存在的诸多缺陷以及混杂因素造成的结果存在的偏倚。

  支持者宣称的好处缺乏证据支持经过分析,《意见》总结出支持文献中拟议的水下分娩的好处,包括浸泡在水中可以促使血管外液回归回吸收、促进静脉回流消除水肿;减少围产期疼痛,增加产妇舒适度和控制感,降低会阴创伤几率;还能降低产妇应激和应激激素水平。同时使得新生儿从子宫内到子宫外环境一个“温和”的适应过渡。这些也与媒体和传言中常见水中分娩的各种好处大同小异。

  随机双盲(多中心)大病例组对照试验是最理想的医学研究,但是由于比如伦理学、条件等原因的限制,通常这种研究难以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是仅次于前者的良好的研究证据。

  《意见》最后引用了Cochrane(以循证医学奠基人、英国临床流行病学家、ArchieCochrane名字命名的循证医学证据评价系统)2009年一份包含12份经过适当设计的、涉及3243名妇女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分析,认为支持者所宣称的上述好处均缺乏足够的临床证据支持。

  并发症相反,无论病例报道还是系列分析中均报告了涉及母亲和新生儿的一些风险,主要包括产妇和新生儿的感染、新生儿体温调节障碍、脐带撕脱和脐带断裂可以引起严重出血甚至休克、浴缸内水吸入和呼吸窘迫、围生期窒息、低钠血症等。

  这些并发症大部分都是严重的甚至是可以致命的。其中报告最多的并发症是溺水或接近溺水,以及吸入性严重呼吸窘迫病例,其中1例因为严重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而死亡。原因是支持水中分娩的理论基础之一“潜水反射”,即认为出生在水中的新生儿并不呼吸和吞咽,但是动物实验和人类有关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大型试验研究表明,在受损害胎儿和新生儿,潜水反射被覆盖,也就是说潜水反射并非是绝对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水中分娩安全性的基础。

  虽然,2009年Cochrane的随机对照试验分析中没有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资料,其结论是“没有证据显示水中待产和分娩增加胎儿/新生儿或产妇的不利影响”,但是有分析认为,由于各项报告病例数量不多,往往不容易发现少见并发症。

  而一份被排除在Cochrane分析的研究报告,相比于水中分娩组中12%新生儿需要入驻重症监护病房治疗,非水中分娩组没有1例新生儿需要入驻重症监护病房。

  结论《意见》认为,在分娩第一阶段(待产)浸没在水中或许可以减低疼痛、降低相关麻醉的使用率,并且可以缩短产程。然而,没有证据表明,浸泡在水中待产可以改善围产儿预后。待产阶段浸泡治疗不应阻止其他治疗措施,包括对产妇和胎儿监护。

  第二阶段过程即分娩期浸没在水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立,没有证据支持水中分娩对母体或胎儿的好处。鉴于新生儿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第二阶段即水下分娩应被视只有经过适当临床试验才能采用,并制订一个实验程序和签署知情同意书——简单说,就是只能被视为一种临床试验,不应该被推荐为临床常规疗法。最后,《意见》认为,虽然水中待产和分娩不是一种严格的临床试验,但是也应该有一定的设施要求和计划,包括与申请产妇签订严谨的知情同意书、浴缸或浸泡池的维护清洁规定、感染控制程序、对母亲和胎儿监控时间间隔设定,以及一旦发现母亲或胎儿出现紧急情况立刻转移出浴缸等规范。

  综上所述,水中待产和分娩,并非像传言中宣称的那样安全有益,相反存在很大风险,第二阶段即水中分娩不应该被视为一种常规选择。

  作者简介:挣脱枷锁的囚徒,百度知道特约作者,医学硕士。

  一孕傻三年?

  挣脱枷锁的囚徒

  很多女性抱怨在怀孕或产后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变化,似乎怀孕和生孩子使得自己变傻了,国内更有“一孕傻三年”的说法。在西方,也有类似说法,称为“孕妇脑”、“妈咪脑”或“宝宝脑”。

  女性在怀孕和产后脑力(主要指认知能力和情绪)真的跟平常不同吗?换言之,“妈咪脑”或者“宝宝脑”是真的吗?

  几十年来,人们做了很多动物实验和人类临床研究,迄今仍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

  人类认知能力研究混乱的发现

  有很多不同研究小组对此展开研究,依据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问卷式调查和客观测试两类,得到的结果非常有意思。

  凡是采用孕产妇自我报告方法进行的调查,获得的结果惊人的一致,都约有2/3被调查对象报告存在记忆力或者注意力障碍。

  而以客观测试为主的研究,结果却不一致。早期一些小样本组研究大都发现存在一定的负面结果。有两项小样本组的脑成像研究甚至发现孕妇大脑容积减小,在生产半年后恢复其原来大小,但是却没有被其他研究者重复研究所证实。有的同一项研究中不同测试结果也不同,比如,一项研究发现,与非怀孕妇女比较,孕妇对日常生活认知能力测试结果是负面的,而更具有挑战性的棋盘游戏测试则没有差别。

  2010年的一项包含76例样本(在同类研究中已经是比较大型的)的前瞻性研究,通过对认知速度、工作记忆、即时和延迟回忆等认知能力的严格测试,并在排除一些混杂因素后,发现孕妇与非孕妇的认知能力不存在明显差异。

  动物实验发现“妊娠优势脑”

  动物实验往往更能够发现一些确切变化。大鼠研究发现,在妊娠大鼠或者给予孕产激素治疗的非妊娠大鼠与“母性活动”相关的脑区,具体而言在下丘脑视前区内侧(MPOA)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增加,手术破坏这一区域,可以抑制大鼠的“母性行为”。有研究发现,怀孕大鼠从事迷宫游戏中空间定向能力增强。还有研究证明,妊娠大鼠脑内与应急反应相关的脑区活动性减弱,说明具有更强的应急适应能力更不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怀孕大鼠脑发生的这一系列改变,“动机”似乎只有一个,就是使得自己更加适应于做一个母亲。

  可能的原因分析

  妊娠和生产过程中,女性身体发生超过其他任何生理阶段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体内激素水平可以达到几十倍甚至百倍的变化,身体或者脑结构和功能出现一些改变也是完全可能的。虽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大鼠脑部出现了更加符合进化学原理的改变,但过去的人类研究没有发现确定性的脑部改变。

  不过,最近在伯明翰举行的英国心理学会年度会议上,伦敦大学的研究者报告说,他们发现孕妇更加频繁地使用与情绪技巧相关的右侧大脑,“动机”可能是可以更好地感受胎儿的变化以便于与宝宝建立更好的纽带联系。从进化学意义上讲,这个发现更“合理”,或许今后会有更多类似的研究发现。

  日常认知能力方面出现的某些负面改变,或者并非是生理因素造成,而有可能是由于个体敏感的心理因素导致。因为,妊娠和生产毕竟是人生所能经历的最重大的事件,产生诸如担心、焦虑和情绪变化,以及照顾宝宝造成的睡眠剥夺的引起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完全正常。

  情绪问题

  与混乱的认知能力改变不同,部分女性在怀孕或者产后出现情绪方面的改变是明确的。依据情绪波动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婴儿蓝调”、妊娠或产后抑郁和产后精神分裂症。

  “婴儿蓝调”(“babyblues”)研究发现,约50%~80%的女性在怀孕期间或产后出现一定的情绪波动。表现为短暂的哭泣、易怒、睡眠不好、精神紧张和情绪反应,一般持续两三天,通常不会超过10天。与产后抑郁症最重大的不同点在于,不会产生自杀或伤害婴儿的意念。过去认为“婴儿蓝调”完全是良性的,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这些症状的妇女存在发展为产后抑郁症的风险,需要引起警惕。

  妊娠或产后抑郁症约13%的孕妇或产妇会发展成为抑郁症,一般不会自我报告感到伤心,但常有罪恶感或感觉生活无意义,缺乏享受生活或娱乐性活动的兴趣;感觉精力减退;有严重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或保持睡眠困难。

  与良性“婴儿蓝调”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抑郁症具有明显的伤害婴儿的强迫性思维,有的女性甚至因此刻意疏远自己的孩子,这时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通常约60%的严重抑郁症患者会有这种自我伤害或者伤害自己孩子的强迫性思维,当然这种强迫性思维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实施伤害行为。

  一旦明确抑郁症诊断,应该积极进行治疗。

  产后精神病罕见,每1000名产妇约发生1~4例。一般出现在分娩第2周。可能的表现包括: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自我感觉困惑;强烈快速的情绪波动;试图自我伤害或伤害自己的宝宝。一旦发现产后精神病的任何迹象,必须立刻入院治疗。

  妊娠和生产是女性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身体和精神情绪方面的某些改变。目前尚没有足够研究证据证明怀孕和产后女性存在认知能力改变,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一孕傻三年”现象。

  相反,大多数女性在怀孕和产后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波动,少数会发生或者发展为抑郁症,极少数甚至会出现精神病,应该引起警惕。

  如何科学地“坐月子”

  内含子

  大多数中国产妇在分娩后的几周内,都要进行一项特殊的“仪式”——坐月子。传统坐月子有很多禁忌,最常见的有:绝对保暖,即使夏天也要严遮全身;不能出门甚至不能下床,不能吹风;不能洗脸、洗头,更不能洗澡,也不能刷牙;饮食方面要忌食生冷,还要吃各种“补品”;甚至还跟现代科技配套,发展出了不能看电视、手机等避免伤害眼睛的新禁忌。

  通常人们会觉得,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一定是有道理的。然而事实是,传统的未必可靠,经验的也未必正确。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传统坐月子的很多做法不仅对产妇健康无益,甚至还会带来潜在的危害。

  产妇和新生儿怕风吗?

  古代没有灭菌消毒的概念,产妇和新生儿很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而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破伤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破伤风是被破伤风杆菌感染造成的。人的肠道中有很多破伤风杆菌,产妇分娩时的伤口和婴儿的脐带都容易被粪便污染,从而感染破伤风。破伤风患者的神经中枢易受刺激,如强光、风吹、声响、震动、饮水等可诱发抽搐。

  由于缺乏医学和微生物学知识,古人把很多身体不适和疾病笼统地归结为“受寒”“伤风”等。他们认为破伤风是身体破损以后得的伤风,于是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让有伤口的人避免风吹等外界刺激。

  感染破伤风的新生儿常在7天左右发病,故又称为“七日风”。破伤风巨大的杀伤力让人们对“风”等外界刺激畏若妖魔鬼怪,所以产妇和新生儿一定要严格防风、保暖。殊不知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厌氧菌,如果伤口周围长时间封闭不开放,形成局部缺氧的环境,反而更利于病菌繁殖。

  家中紧闭门窗,室内闷热,空气污浊,也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不利于产妇伤口愈合;在夏天,产妇和婴儿严密包裹,还会增加中暑的风险。

  在美国,产妇出院的时候穿着与普通人无异。假如是炎热的夏天,产妇也穿短袖、裙子,并且光脚穿拖鞋,和平常一样开窗换气和使用空调。通常出院后几天之内(不超过一周)产妇和婴儿就要去看儿医,出门更是必不可少的。

  产妇不能沾水吗?

  由于冬天或寒冷的情况下人们患病更多,加之以前的水质不够清洁、缺乏淋浴条件,以及前面提到破伤风患者会受到饮水的刺激引发抽搐,缺乏相关知识的古人以为病患也是受凉、沾水(特别是凉水)引起的,因此衍生出了产妇不能洗脸、洗头、洗澡、刷牙的禁忌,甚至还有洗哪儿哪儿疼的荒诞说法。其实这些做法只是想当然,关键还在于消毒措施和卫生条件。

  在发达国家,医院病房一般都设有淋浴,生产完几小时医生就会催产妇淋浴。分娩时的撕裂和****侧切并不影响洗澡,即使是剖腹产第二天也能洗澡了。除了冲淋浴之外,产妇还要一天数次地冲洗外阴,以促进恶露的排出和产道的恢复。传统坐月子不让沾水的规矩其实很不科学,很不卫生,不但不利于产妇身体的恢复,对婴儿的健康也会造成威胁。

  产妇不能下床活动吗?

  产妇在分娩时体力消耗很大,又通常伴有失血,产后的确需要休息,但休息并不意味着只能卧床静养。事实上,适当的活动更利于产妇的产后恢复。因为生产前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一应激反应可以减少分娩时失血),长期卧床不活动下肢容易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如果随血液迁移到心肺等部位甚至会带来生命危险。过去的农耕社会,妇女除承担全部家务之外,往往还要参与很多体力劳动,即使生病也难得休息;在这种情况下,给产妇卧床休息的机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在情况已经不同了,在美国的妇产医院,产后几个小时医生或护士就会来催促产妇下床活动。

  关于产妇的饮食禁忌有道理吗?

  传统的坐月子陋习关于饮食的部分是最复杂的。一方面,许多日常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不让吃,甚至水都不让喝;另一方面,又要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米酒水、红糖煮蛋、生化汤等。有些开明点的医生会告诉你,水当然是要喝的,但要喝温开水,不要喝凉水;蔬菜水果是要吃的,但不要吃葱、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实际上温水固然可以喝,凉水甚至冰水也都能喝;在美国医院里,产妇刚分娩完,护士就会递上一杯冰水或者冰激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能影响乳汁的味道,但只要婴儿能接受,也可以照吃不误。哺乳期的产妇不应该多吃产气多的食物,包括大豆、大蒜、西兰花等,这些食物的成分会进入乳汁,造成小儿胀肚子。

  哺乳期的女性应该注意不要喝酒,咖啡和茶也要少喝。另外,那些奇怪的月子餐和药膳,以及一些产后的“补药”才需要禁忌,因为里面的成分、功效没有实证过,而常规食品才是最安全的食品。

  真有月子病这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