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全文阅读 > 第12章 似是而非的孕产经(2)

第12章 似是而非的孕产经(2)


  除了夏普的研究外,并没有其他关于香水影响孕妇及胎儿的科学证据。夏普的论点不仅没有决定性证据,而且不能算在香水甚至化妆品头上。他是从化学物的角度,比如芳香类,这些化学物成分不仅在香水及其他化妆品中存在,也在洗发水和各种日用生活品中存在。孕妇即使不用香水、不涂化妆品,也会接触到这些化学物,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除非离群索居,脱离现代文明社会。那样的话是有可能彻底避免了夏普所说的风险,但自己和胎儿不能享受现代化的医疗照顾,很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近年来,夏普专注于男性低睾酮水平的研究,他相信这与怀孕期间母亲接触的化学物相关,但他已经不再提香水或化妆品,而是建议孕妇不要喝豆浆、不要吃豆制品、不要喝塑料瓶装的水、不要接触热敏纸等。这些建议和他6年前的建议一样,来自没有确凿证据的推论,只是有疑问而已,是很不靠谱的。他的这种转变足以证明,孕妇不能用香水是没有科学证据的,连他这个始作俑者都不好意思再说了。

  工业文明的一个后果是化学物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数不清的化学物从各种途径进入我们的身体,虽然绝大部分被身体排泄出去,但它们对身体的影响,特别是长期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也很难进行详细研究。现阶段不能保证香水和其他化妆品对胎儿百分之百安全,但并没有对胎儿不安全的证据。

  长期以来,对香水和其他化妆品的怀疑是因为怀孕后孕妇的嗅觉变得敏感起来,这样就会怀疑来自香水和其他化妆品的香味是否对胎儿有害。针对这种疑问,加上夏普造成的影响,有关专家建议用有机和天然化妆品。但有机和天然并不能保证比合成的安全,影响雄性激素的化妆品所含成分就包括天然成分,这个建议不靠谱。

  另外还有一个建议,如果实在放不下心的话,在怀孕前3个月不要用香水和其他化妆品,这样起码不会出现夏普所推论的后果。

  为了孩子,素面朝天,是伟大的母性的体现。但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妇女所受到的压力大于男人,特别是当她们怀孕之后,身体的变化、对腹中胎儿和未来的担忧使得孕妇的情绪变化很大也很不稳定,化妆可以增强女人的自信,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孕妇也有爱美的权利,也能够保持美丽。根据现有的科研结果,没有必要仅仅为了很不着边际的可能性而牺牲对美的追求,孕妈妈是可以用香水和其他化妆品的。

  女孩像爸、男孩像妈吗?

  京虎子

  女孩像爸、男孩像妈是中外都流行的说法,连我都经常提起。对这个说法,有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是从基因的角度来分析,看起来也都头头是道。对于家长来说,像爸像妈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像自己。因此孩子生下来后就有初为人父母者抱着孩子左看右看:是不是抱错了?或者让医院给掉包了?我当年没有经过这种情感煎熬,因为儿子出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产房里就他一个亚裔孩子,绝对不可能出错。

  人的长相是由DNA决定的,我们的DNA一半来自父亲的染色体,一半来自母亲的染色体,因此反方据此认为孩子应该既像爸又像妈,不存在女孩像爸男孩像妈的情况。正方则认为父母染色体起的作用不同,特别是决定性别的X和Y染色体在起作用,所以女孩像爸男孩像妈。

  正反两种观点都犯了遗传学简单化的错误,决定人的长相并非父母染色体各一半那么简单,而是要具体到基因水平分析,每一个外表体征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当精子和卵子结合后,有一个基因混合的过程,来自父母的基因有些因此而增强,有些因此而减弱,有些则因此而被阻断,这样即便是同胞兄弟姐妹的模样也会各不相同,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就拿头发和眼睛的颜色来说,孩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很多对相关的基因,每对基因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具体多少对连科学家都不清楚。这些基因通过控制黑色素细胞来起作用,黑色素细胞越多,头发和眼睛的颜色越深,因此很难保证子女和父母一致,更无法保证女儿和父亲一致、儿子和母亲一致。至于身高体型,除了基因影响,还有父母的饮食习惯、孩子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一家子都是胖子的有的是,一家子全是瘦猴的也不少,一家子有胖有瘦的更多,没有什么规律。

  中国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比较长相有些难度,国外有不少大家庭,孩子有的长得很像其他兄弟姐妹,有的长得不像,这就是基因混合的无规律性导致的。虽然兄弟姐妹的基因都是父母各一半,但在发育过程中,有些基因起的作用大,有的起的作用小。老大的眼睛像妈妈,老二的眼睛像爸爸,和孩子的性别无关。

  成长过程中,激素水平和环境因素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成人以后的长相并不完全由基因决定。

  如此说来,女孩像爸、男孩像妈是无稽之谈了?严格说是的,但子女与父母的长相还是有某种规律的,只不过这种规律不是女孩像爸、男孩像妈这个流行的说法。

  孩子在长相上到底像谁这件事上是有过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的,而且登在《自然》这种顶尖杂志上。1995年《自然》杂志刊登了一个研究结果,找来122个人,让他们辨认陌生人的照片,给孩子和父母配对。结果半数婴儿正确地配上了亲生父亲,而正确地配上亲生母亲的比例则低多了。

  这个试验如果是在全民特别是女性普遍整容的韩国进行的,就很容易解释了。可惜不是在韩国做的,研究人员就要为此这种无论男孩女孩都像父亲的可能性大的结果做出解释。这个解释很有意思,是从进化的角度。

  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许多许多年,由于家庭这种形式不存在,人类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从谁肚子里生出来很容易搞清楚,但种子是谁的,在没有亲子鉴定的时代则很难搞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看长相。如果男的发现和自己有过性关系的女性生出来的孩子长得像自己,虽然没有家庭和继承权这些东西,他还是会承担一定的责任,照顾孩子和其母亲。对长得不像自己的孩子,则不会承担责任。有强壮的成年人照顾,孩子就容易成人,那些长得像母亲的孩子没有人照顾,很可能夭折。经过漫长岁月的进化,一些父系显性基因就这样被保留下来,一些母系显性基因就被淘汰了,于是孩子无论性别,出生后都像父亲。

  这个解释颇有道理,2003年出现了另外一个研究,发表在《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上。研究人员对一组参试者头部拍照,然后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成婴儿的模样,再让他们挑照片,发现男性参试者对像自己的婴儿图像有兴趣,愿意领养或者花时间,而女性参试者则无所谓。这个研究支持了上面那个研究。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2006年《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又发表了一篇这方面的研究,是英国和法国科学家联合进行的。研究人员找来69个家庭,有88个孩子,年龄不一,最大相差6岁。研究人员问父母,他们的孩子像谁,然后找来209个裁判,拿照片给他们看,让他们评判。这些家长们的水平还真高,居然和上面的研究相符,所有的母亲都认为儿子像爸爸,77%的母亲认为女儿像爸爸,80%的父亲认为孩子无论男女都像自己。可是裁判们的意见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一半孩子像妈妈,只有1/3的孩子像爸爸。而且刚生下来时,男孩和女孩都像妈妈多一点,之后女孩继续像妈,男孩在两三岁之间开始像爸了。

  这个结果从进化的角度也能解释,这是在家庭开始形成后,男孩在发育过程中越来越像父亲,让父亲更有责任感。即便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会因为有几分相似而当亲生儿子抚养和照顾。

  此外还有另外一个不算解释的解释,不少男人长不大,找老婆的时候也会找个和自己的妈妈有几分相似的,这样夫妻生下来的孩子看着和爸爸有几分相似,也和妈妈有几分相似,就看看客的眼神了。

  根据现有材料,女孩像爸、男孩像妈这个流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而是男孩像爸,女孩可能像爸,也可能像妈。

  女儿让妈妈更漂亮?

  fengfeixue0219

  准备怀孕或者已经怀孕的准妈妈们,十有八九都听说过这句传言:“女美娘,男丑母。”意思是说,如果怀的是女孩,那么妈妈会显得更漂亮;而如果怀的是男孩,那么妈妈就没那么漂亮了。这个传言还有一套据说“科学”的理论:如果怀的是女孩,那么孕妇体内的雌激素含量就更高一些,而较多的雌激素能让母亲更有“女人味”;而怀的男孩则会让雄激素多一些,那么雄激素对于女性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这套理论让不少人深信这一传言,更有甚者还将其作为判断胎儿性别的依据。

  不过,这个理论成立吗?显然,这个理论的思想基础,在于“女性胎儿产生雌激素,男性胎儿产生雄激素”的想象。但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产生大量雄性和雌性的激素的时期主要发生在青春期,这促进了第二性征的形成。虽然激素水平在胎儿时期对性器官的发育有影响,但产生的量很少。再加上胎儿的循环系统和母体的循环系统并不直接相连,因此胎儿所产生的性激素对孕妇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虽然有报道显示怀有女性胎儿的孕妇血液雌激素稍高于怀有男性胎儿孕妇的报道,但是主流观点还是认为胎儿的性别并不影响孕妇的雌雄激素水平。

  那么,既然胎儿的激素分泌对于母体激素水平影响很小,那为什么我们经常能发现孕妇和怀孕之前皮肤和神色都会有很明显的变化呢?这是由于怀孕这个生理过程本身会极大地影响孕妇的激素水平。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雌二醇(雌激素中的一种)。在怀孕后,血液中雌二醇含量可以升高近百倍,而雌二醇的确可以使得皮肤状态发生变化。在雌激素适当增加的情况下,可以促进皮下结缔组织修复,增加皮肤光洁度和弹性,让人看上去更为容光焕发。然而过高的雌二醇和其他雌激素水平,则会使得皮下细胞活动过于活跃,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强,使得皮肤出现色斑,且显得更黑。对于孕妇来说,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已经处于过高水平,这是造成很多孕妇出现妊娠黄褐斑的罪魁祸首。而妊娠黄褐斑和皮肤变黑等状况的出现和胎儿性别并无直接关系。事实上,孕妇皮肤和气色变好还是变坏,更多的与生活饮食习惯、环境压力等有关,而变美还是变丑,则是更为主观的评判。所以说,“女美娘,男丑母”这一说法并不成立,用它来判断胎儿性别更是无稽之谈。

  作者简介:fengfeixue0219,郗旺,百度知道特约作者,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

  水中分娩更安全?

  挣脱枷锁的囚徒

  水中分娩的各种好处频频见诸各类媒体,并在坊间广泛流传。

  2014年3月20日,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AP)和美国妇产科学会(AmericanCongressofObstetriciansandGynecologists,ACOG)联合发布的指导性意见给这种热潮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这份《意见》认为,没有证据支持水中分娩的这些好处;相反,鉴于水中分娩可以引发新生儿少见的却是严重的并发症,因此不建议将水中分娩作为临床常规方法。

  水中分娩的历史

  虽然,有作者宣称人类水中分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古埃及,世界上很多地区也有水中分娩的习俗。但是,公认的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水中分娩发生于1805年的法国,一名产妇在经过48小时“奋斗”无果,精疲力竭的她被搀扶进入盛满温水的浴缸。奇迹发生了,她在进入浴缸后不久分娩成功。但是,她的“成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

  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医生伊格尔(IgorTjarkovsky)开始研究水中分娩,并训练新生儿在生命的最初几周进行水下游泳,他认为水中出生可以缓解对新生儿的脑部挤压,早期水中游泳则有助于宝宝健康发育。

  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另一位名叫勒博耶(Leboyer)的产科医生将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放入水中,并调暗灯光、降低噪音,模拟胎儿在子宫的环境,名曰“减低可察觉的暴力过渡”。当然,事实上他的实验没有涉及水中分娩。

  20世纪70年代,法国产科医生米歇尔·奥当(MichelOdent)建立了一个家庭分娩中心,其中配置了浴室,产妇可以在温暖的浴缸中待产,以帮助她们放松和缓解疼痛。当一名产妇临产时拒绝走出浴缸,他没有干涉,就这样这名产妇在浴缸中分娩成功。受此启发,他开始着手进行水中分娩研究,累积到100例后,1983年他发表了他的工作报告,成为水中分娩首创性医学文献。

  20世纪90年代以后,水中分娩逐渐在西方国家普及开来。虽然,助产士和妇产科医生们都清楚地知道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好处缺乏严格的对照试验证据支持,但是仍将其作为一种选择推荐给产妇们。

  2005年,AAP胎儿和新生儿委员会对这种方法的相关研究文献做了综述分析,没有做出支持性建议。相反,英国皇家妇产科学会和皇家助产士学会联合发表声明支持没有并发症的健康产妇进行水中分娩,并认为这是一种最佳医疗实践,应该支持开展这种服务。

  于此相对应的,水中分娩在英国非常流行,2010年英国每7名产妇中就有1名进行水中分娩;在美国,虽然也有许多分娩中心配置了水中分娩设施,也有很多水中分娩的专业人士,但是由于官方权威并不提倡,流行程度远低于英国。这也提醒专家和专业机构应该慎言。

  总之,水中分娩在世界范围内大有风靡之势。从以上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水中分娩的好处主要出于个别医生的“想当然”,缺乏科学研究证据支持。

  AAP和ACOG指导性意见

  这份由两家学会下属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标题为《水中待产和分娩》(ImmersioninWaterDuringLaborandDelivery)的“委员会意见”

  (committeeopinions),在世界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却都直接称之为“新临床指南”。这份《意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