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越来越难吗?
京虎子
工作压力变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活习惯不健康、食品污染加剧……越来越多的声音反复强调一个貌似普遍的现象:现在年轻人怀孕成功率越来越低,怀孕压力比父辈要大很多。
然而统计数字告诉我们,无论是从环境变化或者全球工业化,还是健康问题,过去二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并没有在整体上影响人类的生殖能力,这恰恰证明了人类的繁衍能力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生育是人类延续所必需的生命本能,可到了当代这居然成了很多人的心病,因为从各种渠道综合出来的信息似乎表明,生不出孩子的人越来越多,年轻的夫妻们在怀孕上的压力要比父辈大得多。
很多专家也认为不孕者越来越多,他们有的从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的角度,有的从工业化生产和加工食品的角度,还有的从社会压力和职场压力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这是现代化所不可避免的事情,还有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青壮年男子的精子总数下降到了影响受精的程度。
我认识一位北京某医院这方面的专家,她接诊的不孕不育者越来越多,她认为现代的年轻人不孕的比例起码在25%以上,甚至更高。很多中国医生根据他们的经验和信息,都支持这种说法。美国医生也有很多人支持这种看法,我的一位朋友是儿科医生,她的病人有不少是试管婴儿,根据这个情况,她认为生育问题很严重。从电线杆上的广告,到遍地开花的治疗不孕不育的医院诊所,这让人觉得女人的肚子变得越来越经不起推敲。我周围也有怀孕困难的例子,这些个例以及这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有统计数字支持吗?下面是两组数据,首先看看人类的生育率。
人类的生育率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美国2013年生育率再创新低,从1909年15岁到44岁的妇女每千人生129胎到2013年的63胎,降低了整整一半。
全球范围每位女性的生育数也呈现同样的趋势,从1950~1955年每位4.95胎下降到2010~2015年的2.36胎。美国则从1955年的3.7胎下降到2013年的1.9胎。发达国家每位妇女要生2.1个孩子才能保持现有的人口基数,西方国家都低于这个数值,如果没有移民的话,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是不断减少的。发展中国家每位妇女要生2.33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数量,全球平均生育率已经接近这个数值,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尽管部分地区人口会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全球将会出现人口负增长。
这就是反对计划生育的理论根据。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重的挑战,计划生育是政治家们给出的处方,由于人口增长最快的是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口服避孕药来控制第三世界国家的生育率,其实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有自己的对策和解决方法,人口爆炸的问题将得到缓解甚至解决。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孕不育者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整体生育率下降;二是整体的生育水平下降。按很多人的看法,应该是第一种情况最有可能。让我们看看不孕不育比例变化的统计资料。
2013年8月,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发布了《全国家庭成长调查报告》,这是过去30年美国生育能力的统计数字,可以说是相对权威的证据。
过去30年,美国人整体健康状态恶化,仅就体重超重和肥胖症来说,两者加起来已经占到总人口的2/3,也就是说只有1/3的美国人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体重过重或者体重过轻会影响怀孕已被证明,仅此一点,就可以推断美国人的不孕和生育缺陷的比例应该大幅度升高。
理论和推断未必能够反映真实的情况,必须有统计数据支持,然而美国《全国家庭成长调查报告》的数据不仅不支持这种推断,反而给出了相反的结果。
1962年美国15~44岁已结婚的妇女中有11.2%的人不孕,而到1982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8.5%,2006~2010年之间则只有6%。而同龄男子的不育率为9%,在2002~2010年之间没有显著变化。
1982年美国10.8%的已结婚的妇女有生育缺陷,2002年上升为15.1%,2006~2010年之间下降到12.1%。从整体上看,维持在12%~13%,没有显著改变。
全球的情况也一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妇女不孕率在1990~2010年这20年间没有变化。上述数字和专家们的说法以及推理正好相反,起码可以肯定地说过去几十年,人类的生育功能没有变化,变化的是生育能力,也就是说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对于只生一胎或者两胎的中国家庭来说,这种量的变化是用不着考虑的,现在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与他们的父母辈相比,生育功能没有什么区别,用不着怀疑女人的肚子。
这份报告确实证实了另外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女人年纪大了,其生育功能会下降。
这个年龄大的坎是哪儿?35岁。
对于从未生育过的结婚育龄妇女的统计,不孕率在15~24岁为7%,25~34岁为9%,35~39岁跃升到25%,40~44岁达到30%。
如果统计全体从未生育过的妇女的话,生育缺陷在15~24岁为6%,25~29岁为14%,30~34岁为17%,35~39岁跃升到27%,40~44岁达到30%。如果只统计已经结婚的妇女的话,在15~29岁为11%,30~34岁为14%,35~39岁跃升到39%,40~44岁达到47%。
这三组资料,涨幅最大的都是在35岁。统计数字告诉我们,无论是从环境变化,或者全球工业化,还是健康问题的角度,过去二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并没有在整体上影响人类的生殖能力,证明人类的繁衍能力对生态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当代妇女的肚子和她们的母亲的肚子一样争气,也和她们的母亲一样,头胎怀孕的唯一危机是35岁这个坎。只要别等到35岁以后再要孩子,就用不着担心自己的肚子。
既然不担心自己的肚子,就应该关心优生、做好孕前准备、补充叶酸、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减肥等,然后再怀孕,保证胎儿的健康从零做起,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作者简介:京虎子,百度知道特约作者,著名科普作家。
养宠物会直接导致孕妇流产吗?
京虎子
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居民养宠物的比例越来越高,大中城市已经直逼欧美,因此就出现了一个新情况。中国人让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得对怀孕极其敏感,便有了养宠物会直接导致孕妇流产的说法。
这种说法早就存在着,在养猫的不是很多、养狗的几乎没有的年代,我就听动物方面的专家提到这个可能,这体现了中国科学家不以证据为准的过度谨慎的态度。在当年这种谨慎是可行的,至多把家里的猫送人。但现在一刀切地要求孕妇家中不得有宠物的建议就很难实施。欧美国家的家庭养宠物尤其是猫狗非常普遍,因此现在更需要有确凿的依据,从科学证据上看看养宠物是否会直接导致流产。
谈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一是不仅要考虑流产,还有考虑是否对胎儿有影响、是否会出现出生理缺陷等问题;二是各种宠物的情况不一样,不能笼统地谈宠物,而是要按动物来谈,逐个分析。
首先是狗,如果按规定接种疫苗的话,养狗不会导致流产或者影响胎儿。值得注意的是要去兽医那里查一下有没有寄生虫,如果有的话,就尽可能不让狗靠近孕妇。但这也是中国式的过度谨慎,因为狗身上寄生虫虽然有可能感染人,但还没有导致流产和影响胎儿的证据。
那么养狗会不会直接导致孕妇流产?如果养的是大狗,而且经常和狗玩耍的话,是有可能的,不是因为病,而是因为狗会蹦到孕妇的肚子上。这样的狗一定要管好。
其次是猫,从传染病的角度,和狗相比,猫要脏得多。猫身上的各种传染病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弓形虫病。弓形虫病是寄生虫病,感染很普遍,估计全球范围内可能有1/3到半数的人身上有弓形虫寄生,但绝大多数人无症状,至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但是如果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者是孕妇,就会出现严重的症状,可能引起脑炎和神经系统疾病,还可能会影响心脏、肝脏、内耳、眼睛,偶尔会出现死亡的情况。
弓形虫病对于胎儿的影响,取决于孕妇之前是否感染过。如果孕妇在怀孕前已经感染弓形虫病了,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孕妇从来没有感染过弓形虫病,一旦在怀孕期间感染弓形虫病的话,就有30%的可能影响胎儿,哪怕孕妇没有任何症状。其后果和感染时间有关,如果在怀孕前3个月内感染弓形虫,则可能导致流产或死胎,存活的胎儿也会出现从早产、出生体重低到肝脾肿大、癫痫、黄疸、严重眼部感染和神经系统症状严重问题等。如果在怀孕中晚期感染,胎儿的症状就轻多了,多数人直到1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
弓形虫存在于猫的粪便中,猫主人打扫猫的粪便时接触了,或者什么东西让猫屎污染了,人接触后没有洗手,吃东西后感染上的。
婴儿弓形虫病比较罕见,在0.1%~1%,患儿出现严重症状的比例为5%~6%,总体上不高。而且猫不是唯一途径,甚至不是主要途径,大多数人是因为吃了没有烹调好的肉而感染上弓形虫病的,或者喝了没有经过处理的奶,因此吃肉一定要做熟,不要吃没有经过消毒处理的奶制品。如果生吃水果蔬菜的话一定要洗干净,处理生肉时要戴手套。
避免猫传播弓形虫,可以到兽医处检查一下,如果猫有急性感染,就应该让亲友照顾。如果没有感染,在怀孕期间就不要让猫吃生肉,也尽可能不要让猫出门。孕妇也不要清理猫屎,不要种花种菜,因为土壤中也会有弓形虫。其他猫也不要接触。
再来看鸟类。鸟身上也有弓形虫,此外还有沙门氏菌、大肠弯曲杆菌等危险程度很高的细菌,以及来自鹦鹉的衣原体病。这些细菌存在于鸟的排泄物中,会导致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增加流产和早产的危险。养鸟者可以到兽医那里检查一下有没有这些细菌感染,孕妇不要清理鸟笼,但一定要保持鸟笼的清洁,也就是说家里人要经常清理鸟笼。然后是爬行类。如果养龟、蜥蜴、蛇、青蛙等,就有可能从它们那里接触到沙门氏菌,这种细菌同样存在于动物的粪便中。因此在宠物中,怀孕后不要再养的宠物是爬行类,能够送人或者由别人代为饲养最好,如果做不到的话就要格外注意。不要让它们在家里到处跑,尤其是不要在厨房的桌面上到处爬,笼子也要保持清洁,接触它们后要好好洗手。
啮齿类。养豚鼠、大鼠、小鼠当宠物,或者用老鼠喂蜥蜴的话,这些动物可能将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传给孕妇,严重的话会导致胎儿死亡。家里有这类宠物的话,孕妇要避免接触。
最后是宠物食物。除了宠物本身,宠物食物也是孕妇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国外已经发生因为有沙门氏菌而召回狗食等宠物食物的例子。孕妇最好不要喂宠物,接触宠物食物后要认真洗手。
说到这里,可以总结一下,养宠物通常不会直接导致孕妇流产或导致胎儿出现问题,孕妇家有宠物大可放宽心,但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要根据所养宠物的种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怀孕期间不要增加新的宠物,以降低母体和胎儿出现问题的风险。
孕妈妈不能用香水?
京虎子
2008年8月底,一篇关于怀孕与香水的报道在全球范围引起不小的轰动,媒体冠以《孕妇使用香水与不育或肿瘤有关》《科学家紧急呼吁孕妇不要用香水》等颇为醒目的标题竞相报道,刮起了一股孕妈妈不能用香水的风暴。
这个反香水风暴在媒体上犹如暴风雨一般,虽然过后很快便无声无息,但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法消除的。
几年过去了,怀孕之后不能用香水的说法依然很有市场,因此值得回顾一下,从6年前的报道开始,看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究竟有没有香水影响孕妇与胎儿的确凿证据。
2008年的消息确实来自科学家,而且是很有背景的科学家。这位科学家是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理查德·夏普教授,是生殖方面的专家。夏普教授发现化学物会损害男性胎儿的生殖系统,具体发生在怀孕8~12周,这时候男性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如果受到损害的话,一些雄性激素比如睾酮水平就会受到影响,这样成年后就会出现隐睾、精子数量低和患****癌的风险。这些化学物包括化妆品里的成分。
怀孕、胎儿、生育问题加上化学物的这种组合对于媒体来说相当于****,但媒体不会这么没有色彩地报道。化妆品让媒体具体化成了香水,生殖系统可能出现问题成了不育,患癌风险有可能增加改成了患癌,再加上科学家紧急呼吁,就成了一篇有轰动效果的新闻了。简而言之,生不出孩子,赖你那爱臭美的妈。
夏普教授确实说了不要用香水,但不是紧急呼吁,他的原话是:“孕妇应该停止使用护肤霜和香水,尽管我们没有导致损害的决定性证据,但有些成分是有问题的,例如一些化合物的联合效果。”
教授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心虚呀?原来他的研究成果不是来自人体,而是来自小鼠模型。他的小鼠模型不是模拟人喷香水抹化妆品,而是用化学物将小鼠的激素阻断了,这样才观察到小鼠出生后的生殖缺陷等问题。夏普的试验并非新东西,化学物对雄性激素的影响早就被证实了,但这需要很高的浓度,夏普自己也承认只有在很高浓度的情况下才有影响。他的贡献是在没有拿得出手的证据的情况下,将之与化妆品特别是香水联系在一起。
文艺复兴时期的医生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留下的一句名言“Thedosemakesthepoison”成为毒理学的首要原则,这句话被中国人演绎成“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当然剂量决定毒性的原则只考虑短期+高剂量的急性毒性。大量证据表明长期+低剂量的慢性毒性非常可怕,特别是空气污染、药物、天然成分等。因此毒性除了剂量之外,还要考虑时间和次数等因素。另外化学物的毒性不是1+1=2,而是1+1=N,多种化学物的联合毒性很可能比单一毒性相加起来高很多倍。夏普的论点正是基于此。但是,有这种可能并不表明确实存在,夏普不仅没有任何来自人体的证据,而且连模拟人体实际情况的动物模型都没有,他的论点只能算推论,而且是站不住脚的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