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全文阅读 > 第23章 不能信的养生土方(4)

第23章 不能信的养生土方(4)


  至于木瓜酵素,就更不具备丰胸神效了。所谓的“酵素”其实就是“酶”,因为“酶”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的一些地区被称作“酵素”,很多保健品厂商觉得这个名字中国大陆很多人不熟悉,相比“酶”来说听起来也更高端大气上档次,人们更容易被唬住,就在他们的广告里宣传自己的产品含有“酵素”,说这些酵素能分解蛋白质,促进蛋白质的吸收,甚至还有一些神奇的保健作用(如减肥、抗衰老)。其实这些“酵素”就是“酶”,酶就是一种蛋白质而已,这类蛋白质确实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如调节生理功能、帮助消化食物),但这些酵素大都不耐酸,很娇气,如果口服,进入胃里,就会在胃液(PH值为0.9~1.5,酸性强)的作用下失去活性,甚至被胃蛋白酶直接分解,那些酵素所谓的“神奇”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了。

  而木瓜酵素,也就是木瓜蛋白酶,是一种能分解蛋白质作用的酶,市场上的嫩肉粉主要成分就是它,它能分解肉类中的蛋白质(肉中一些坚韧的结缔组织就是蛋白质组成的),从而使肉变软变嫩,但这与雌激素和乳房发育还是不沾边。退一步说,即使有丰胸的作用,木瓜蛋白酶的结构吃进去也会被胃酸、胃蛋白酶破坏,不再具有生物活性,根本不可能促进雌激素分泌,更别谈丰胸了。

  那么,吃什么能丰胸呢?先来看看乳房的结构。乳房主要是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乳腺组织构成,结缔组织附着在胸部肌肉上,然后牵拉着整个乳房,适当运动增加些胸肌力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乳房看起来更挺拔,但光靠吃是长不了胸肌的。

  脂肪组织占了乳房大约2/3的体积,多吃甜食、脂肪等高热量食物可以长脂肪,但只长胸部脂肪显然是异想天开。即使你为了摆脱“平”庸而下决心增肥,我还是要劝你,乳房周围脂肪的增加会把乳房体积增大的效果给掩盖了,增肥只能让乳房体积的绝对值增加,却很难使乳房体积有视觉上的增加,走在大街上大家很容易看到你的乳房大小,可有谁会去实际量一下呢?

  其实,乳腺组织的大小主要受雌激素水平影响,雌激素能刺激乳腺组织的发育,但雌激素水平主要与遗传和年龄有关,一般不会因为某种食物而改变。当然,饮食不规律、错误的生活方式(如熬夜、缺乏运动)和紧张焦虑的心情也会对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因此想靠某种食物丰胸是不靠谱的,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

  那么,既然雌激素能丰胸,是否可以自己补雌激素呢?研究发现,外源性摄入(通过摄入含雌激素的食物或药物)雌激素虽可使乳房体积增大,但同时会增加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如果怀疑自己雌激素水平低,或为了防治更年期后的骨质疏松,需要先到医院咨询妇科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补充,以及补充的剂量和周期,自己乱服补品和雌激素药物,剂量难以控制,安全难以保证。

  总之,想丰胸的话,如果你不想做手术,也不想补充雌激素(增加肿瘤风险),就死了这条心吧,吃什么(包括木瓜)都不管用的。

  作者简介:赵之德,百度知道特约作者,营养师,擅长食品与营养领域的科普写作。

  手术后要不要忌口?

  京虎子

  有关忌口的说法很多,今天谈谈关于手术后忌口的说法。我国传统医学说要吃清淡、要温服,忌食带鸡肉、火腿以及各种蔬菜的汤类,忌“发物”:如薤、姜、花椒、羊肉、鹅肉等为发热之物;如虾、蟹等为发风之物;如饴糖、糯米、醪糟、米酒等为发湿之物;如梨、柿及各种生冷之品为发冷积之物。

  部分西医也顺着这个杆子说忌口,比如术后要吃得清淡、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那些所谓益气补血的食物等。

  上面这些有关忌口的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手术之后在饮食上确实有应该注意之处,但绝对不是怕“发”,而是从促进伤口愈合、尽快恢复体质的角度出发,在饮食上和要求正常人吃的健康饮食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

  最常见的忌口说的是要吃清淡的、忌油腻,这一点和做没做手术没有关系。多吃水果蔬菜和粗制的主食、少吃油炸油炒和肉类,是每个人都应该尽量遵循的饮食习惯。不做手术的要这么吃,做了手术的也要这么吃。

  手术后饮食的重点是补充营养,这样有助于伤口恢复。因为术后食欲不佳,以及伤口恢复对营养的要求,手术后病人体重会降低,大手术后会降低体重的5%~10%,这种体重下降不是减肥的喜讯,应该尽量避免体重持续下降。手术后更不是减肥的时机,在手术前减肥者要放弃减肥的意愿,先让身体恢复正常。从这个角度,传统的忌口对手术后恢复是不利的。

  手术后病人通常会感到很疲倦,人们认为这是因为手术伤了元气,其实这是因为手术后没有食欲,进食很少,身体脱水所导致的。手术后头晕目眩、恶心也是因为身体脱水,因此手术后要注意补水。

  如果喝水过多,病人的营养就不足了,因此除了保证喝8杯水之外,要多吃水果和蔬菜。正常人每天吃5份水果和蔬菜,术后病人可以最多吃到10份。没有必要喝水果汁和蔬菜汁,除非病人咀嚼或吞咽困难。如果喝果汁,尽可能自己榨汁。因为市售的多添加了糖,糖包括红糖都会引起疲倦感。含有咖啡因的咖啡和茶或许会影响睡眠,但对手术本身及其恢复没有不好的影响,爱喝就喝吧。

  主食上同样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因为这种食物同时含有身体急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脂肪摄入上,要适当地增加脂肪摄入量,以求多补充能量。

  手术后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食欲不振,或者吃不下东西。最好的办法是能活动就活动,无法活动的病人要先吃高蛋白食物,因为蛋白有助于伤口愈合。还可以喝牛奶来吸收能量。

  另外一个问题是病人术后口味变了,会觉得食物不好吃,这种情况下可以加点糖或者盐,要不就加辣的。

  手术后吃辣的没问题,不会影响伤口愈合和恢复。除非口腔、咽喉或者舌头正肿着,这些患者就不能吃辣或者其他刺激的东西,也不要多吃盐或者热的食物,以免刺激。酒也是刺激物,不要喝,注意很多中药里面含酒精,其实本来也不应该吃中药。

  如果有恶心症状的话,就不能空腹,否则会更严重,要经常吃些零食。每天可以吃一片复合维生素,以补充需要的营养,但不要多吃。最好不要吃抗氧化剂,特别是要做放疗或者化疗的病人,很有可能有影响。其他的营养品、补品、中药统统不要吃,对术后恢复不仅无益而且可能有害。如果说忌口,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要禁忌的东西。

  普通人需要补充维生素D片吗?

  勿怪幸

  媒体、网络,还有一些营养师,几乎异口同声地呼吁民众补充维生素片,尤其是维生素D。理由是普通人是摄入不足的,而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至关重要。

  那么,真的如此吗?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只存在于少数几种食物中。我们的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时能迅速合成维生素D。食物中摄取的或者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都需要经过肝脏和肾脏处理后,最后形成有用的维生素D。

  维生素D主要的作用是促进肠道的钙吸收,保证血液中有足够量的钙和磷,帮助骨头钙化和防止低钙抽搐。骨头的生长和均衡维持也是需要维生素D的。缺乏维生素D,就会导致骨头变细、变脆、变形,小儿会得佝偻病,成人则可能得上软骨病。

  虽然维生素D这么重要,不足时的确需要补充,但只针对特殊人群。哪些人算做特殊人群呢?老人、因身体状况无法户外活动的病患、绝经妇女,以及接受长期激素治疗的患者。对于这些人群,是鼓励补充维生素D片以及钙片的。虽然最近有一些研究认为钙片也没有实质效果,但在最终结论出来前,仍然鼓励老人及绝经期妇女同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片。之前的研究显示,老人及绝经期妇女补充维生素D和钙片后,骨骼骨密度有轻微的提高,也可能降低骨折的风险。但单纯补充维生素D没有作用。

  那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缺乏维生素D呢?美国CDC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人缺乏维生素D的人口仅8%、白人3%、黑人32%、墨西哥裔9%,中国人应该是介于中间。中国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地区,成年女性维生素D缺乏比例达66%、维生素D不足比例为31%。这个数据非常具有误导性。因为该研究将维生素D缺乏定义为低于20ng/mL,但国际通用的标准是低于12ng/mL才算缺乏。但是中美的差异应该还是很大的,具体原因包括:国内的空气污染严重;国人户外活动少,尤其妇女怕晒黑;美国人多食奶制品,且维生素D强化食物很多,比如美国几乎所有的牛奶都添加了每杯100单位的维生素,以及美国人早餐惯吃的燕麦也被添加了维生素D。

  每个人是否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能一概而论。正常成人每日需要的维生素D为600个国际单位,主要来源于阳光和食物。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很少,主要是鱼肝油和深海鱼,比如金枪鱼、三文鱼等,少量存在于牛肝、奶酪和蛋黄中。在欧美发达国家,维生素D强化食物很常见,比如美国的牛奶几乎都添加了一杯100单位的维生素D,早餐吃的燕麦片、一些果汁、酸奶也都添加了维生素D。既然食物中含量不多,国内的维生素D强化食物也不多见,那么主要的途径就是阳光了。

  但是到底多长时间的阳光照射才能摄取足量的维生素D,取决于地理环境、阳光强度、季节、日照时间、云层、雾霭等,很难一概而论。有趣的是,这个跟地理位置没有太大关系,即便是极北严寒地带,每年的春夏秋季的阳光也足够取得足量的维生素D了。通常认为在晴天,一周两次,早上10点至下午3点间,在户外让脸、手、腿或者背部暴露于阳光下大约5~30分钟就可以了。加上食物,应该是很容易足够了。当然,严重的空气污染以及过度使用防晒霜也会降低维生素D的合成。厚厚的云层能挡住50%的紫外线,严重的空气污染,像北京的雾霾能挡住60%的紫外线。住在污染严重的地区的人们,可能就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片了。另外,防晒霜如果SPF是8以上的,也会有效地阻挡紫外线。但是人们通常涂抹的量不够,而且不太可能把所有暴露的皮肤都涂上,通常也没有频繁地添补,所以防晒霜只能很少量地降低维生素D的合成。能做到大致这样的阳光照射,就无需额外服用维生素片了。但特殊人群除外,也就是非健康成年人,包括老人、因生活方式或者地理环境无法接触到上述足量阳光的、深色皮肤的(当然我们中国人都不算是深色皮肤)、患有肠道疾病或其他疾病导致脂肪吸收异常的、肥胖、做过胃绕道手术的。这些人群就需要通过补充剂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还有,母乳喂养的儿童也是一定要额外补充的,建议是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对于防止佝偻病非常重要。

  所以,对于普通健康民众,正确维持体内足量维生素D的建议是,争取每周一两次户外活动,暴露手臂或腿于阳光下5~30分钟。因为皮肤癌的风险,不要过长时间地暴露于太阳下。饮食时候注意以下几点(不光是对维生素D有益):注意每日进食水果、蔬菜、全麦食物、无脂或者低脂奶、海鱼类食物、少吃饱和脂肪酸、转脂肪酸食物、低盐低糖,保持正常体重。如果处在阳光缺乏的地区,或者冬天日照稀少的地域,或者污染极端严重的地区,又不可能从饮食中获取足量的维生素D,则建议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少年儿童因为发育需要且很难保证食物获取足量,则建议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维生素补充剂。

  但是,既然维生素补充剂又便宜又方便,何不直接吃维生素片呢?第一,这是一个健康生活方式培养的问题。依赖于药物或补充剂,只会导致更加缺乏户外活动,不注重食物均衡和体育锻炼,增加各种成人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风险。

  第二,维生素D过量的问题。即便过多的阳光照射也不会导致维生素D过量,因为发热的皮肤能降解部分维生素D,且能通过负反馈系统自我调节合成。食物更是不可能导致维生素D中毒。能带来维生素D过量的就是维生素片了。研究显示,即便是低剂量的维生素片,如果长期吃,也是会造成中毒的。美国食物和营养协会认为,即便只是稍微超高的维生素D浓度(30~48ng/mL)也与多种癌症相关,特别是胰腺癌,以及心血管疾病,另外发现老人会出现更多次的摔倒和骨折。过量的维生素D也会导致血钙增高,引起血管组织钙化,破坏心血管和肾脏。研究显示,绝经期妇女,长期补充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和每日1克钙片会提高17%的肾结石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