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耳屎会变哑巴吗?
fengfeixue0219
我们小时候大多都听过这么一个说法,说“不能吃耳屎,吃了会变哑巴”或者是“吃了耳屎会变聋子”。那么,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耳屎是什么。耳屎其实是我们平时对耳道内耵聍的俗称。耵聍是由耳道内的耵聍腺(一种特化了的汗腺所分泌出的淡黄色黏稠液体)。液体状的耵聍在分泌出后,因接触空气失去水而结成干燥的蜡质薄片状物质,并黏附在耳道内,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耳屎。
耵聍的成分,主要包括脂肪、长链饱和脂肪酸以及少量蛋白质和黄色色素等,并混合有一些耳道脱落的细胞以及灰尘。从其成分可以看出,其中并不包含对听力和发音有害的物质。对于聋哑患者来说,更多的是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在早期发育阶段形成的相关器官先天缺陷,或后天疾病、特定化学药物等造成的器质性、神经性损伤所致。口服耳屎中的成分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点的。开头说的那些流言,大多是为了劝告幼儿不乱吃东西,是以讹传讹所致。有时候如果耵聍腺分泌旺盛而造成耳道内耵聍栓塞,的确可以对听力造成一定影响。不过只要手术去除堵塞的耵聍即可恢复。在正常情况下,耵聍作为耳道内的正常分泌物,有黏附灰尘、保护耳道不受细菌侵犯等作用。而耵聍可以通过平时的咀嚼运动排出耳道,所以一般并不需要刻意地去挖耳朵。
生姜可以去腥味吗?
挣脱枷锁的囚徒
近日,生姜价格持续快速走高,直逼2010年最高价格,“姜你军”再度来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基本的一个因素是人们对生姜等调味品的青睐。支撑人们甘愿被“姜军”的重要原因在于对生姜作为调味品或者中药的各种作用和疗效的传说和信仰。其中,生姜可以去除鱼腥味就是重要的一条。
生姜真的可以去腥味吗?
鱼腥味背后的科学
海鲜为什么更容易变腥臭鱼类特别是海洋鱼类是很多人的最爱,因此被称为“海鲜”,但是刺鼻的鱼腥味又非常惹人讨厌。是什么物质产生鱼类等海鲜产品的鱼腥味的呢?
原来,海洋鱼类生活的海水含有高达3%的盐类,属于高渗液体,而动物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最佳盐类渗透压水平要求低于1%(0.9%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也称为生理盐水),为了维持体液平衡,海洋生物必须用足够的有机化合物填充细胞,以高胶体渗透压来对抗海水这种外环境的高盐渗透压,这些有机物主要包括氨基酸和胺类,海洋生物富含这些物质正是它们让人产生鲜味感觉的主要物质,而后者就是鱼腥味的来源,具体是一种被称为氧化三甲胺(Trimetlylamineoxide,TMAO)的物质。
氧化三甲胺本身无味,但是当鱼死后,氧化三甲胺会很快在鱼体内的细菌和某些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这就是鱼腥味的“罪魁祸首”。
活鲜鱼类通常没有多大鱼腥味,而鱼死后时间越久、体内三甲胺含量越高,腥臭味就越浓,因此,鱼腥味可以用来鉴别海洋产品的鲜度,指导人们选购新鲜海产品。
淡水鱼的腥味淡水鱼类体内通常不含有TMAO,但是为什么人们认为仍然能闻到鱼腥味呢?淡水鱼的腥味实质上是一种“土腥味”,尤其是那些以污泥为食物的鲶鱼、泥鳅等深水鱼类更加明显。原来,这种腥味是来源于水底污泥中生长的蓝绿色藻类产生的土臭素和甲基异冰片(geosminandmethylisoborneol),这些物质主要存在于鱼的皮肤和“红肉”。
如何去除鱼腥味对于海鱼类,去腥方法有两种:第一,就是将鱼杀死并清除内脏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尽量清洗掉外露的可以向外挥发产生鱼腥味的TMAO。第二,用柠檬、醋、番茄等含酸性的食物和调料来中和TMAO,以去除鱼腥味。
对于淡水鱼的去腥,除了冲洗以外,尽量去除掉鱼皮和“红肉”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酸味还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味觉感受,足够强烈的酸味会对其他味觉产生一种掩盖作用。因此,无论是海水鱼还是淡水鱼类,酸味物质都可以用来“去腥”。
生姜可以去腥吗生姜是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调味品,还被赋予种种医疗效能。其中,作为调味品,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刺激食欲和去除腥味。
生姜真的可以去腥吗?背负生姜各种效能的有效成分主要见于姜油部分,人们已经从姜油中分离出超过100多种化学物质,最引人关注的是一种被称为6——姜酚(Gingerols),也叫姜辣素的成分。生姜脱水后制作而成的干姜中另一种生物活性成分姜烯酚(Shogaols)含量增加,它比姜辣素的辣味更强烈。
现在研究已知,人类最基本的五种味觉是酸甜苦咸鲜,鲜味已经取代中国传统认识五味中的辣味。同时研究认识到,辣味并非一种真正的味觉,而是像辣椒素、姜辣素等具有“辛辣味”的物质对口腔黏膜和舌体表面一般感受器产生的一种“烧灼样”刺激信号传递到脑内产生的一般性感觉,而非通过舌体味蕾产生的味觉。
生姜“去腥”的原理正是姜辣素和姜烯酚等刺激性物质对于口腔黏膜和舌体表面产生的这种“烧灼样”刺激,降低了味蕾对于味觉感受的灵敏性,而不是通过化学反应去除产生鱼腥味的TMAO和土臭素等物质。
因此,生姜“去腥”的真相是姜辣素、姜烯酚等辛辣成分对其他味觉的一种压制和掩盖,而非真正去腥。同样,生姜也可以“去除”一切其他异味或者“正味”。
除尘灭菌吸甲醛,家中的植物做不到
@fengfeixue0219
最近有一条“家中摆放这些植物的好处”的消息被广为传播,里面列举了多种植物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滴水观音除灰尘,君子兰释放氧气,橡皮树除有害物,文竹灭细菌,银皇后净化空气,铁线蕨和常春藤吸甲醛,吊兰吸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芦荟空气清洁器,棕竹除重金属污染和二氧化碳,龟背竹夜间吸收二氧化碳,发财树化烟的废气,仙人掌减电磁辐射。”这些植物都是室内种植的常见植物,它们真的具有这些神奇的功能吗?
植物能除尘吗?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经常出现雾霾天气,雾霾对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因此,不少商家打出“植物吸收PM2.5”“植物除尘”等名号来吸引顾客购买植物。事实上,“植物能除尘”以及衍生出的“植物能吸收PM2.5”的说法,主要是由于人们常看到植物叶片沾满灰尘的缘故。然而,沾染的灰尘并不是植物自己去抢夺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而来,只是一个被动的结果。在植物叶片表面,常会有一些角质或蜡质层。这些角质或蜡质是由表皮细胞分泌而来,对表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蜡质、角质层表面粗糙,增加了叶片的表面积,并且粗糙的表面更容易滞留落在上面的尘埃颗粒。此外,落在叶面的PM2.5颗粒还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叶片,停留在植物叶片内。可见,植物叶片可以吸附和滞留落在其上的尘埃颗粒,但对于室内其他地方的尘埃则无法主动加以捕捉。之所以有人认为滴水观音会除尘,只是因为它叶片大、更容易“落灰”罢了。
事实上,植物主要的除尘作用发生在室外。成片的植物能够有效降低风速,而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裹挟的尘埃颗粒便更容易沉降到地面或被叶面吸附,从而达到减少尘土飞扬的目的。对于室内一般只有0.3m/s左右的空气流速而言,除尘效果并不显著。
植物能清除室内气体污染物吗?
在装修好的新家里放植物来吸收甲醛,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句建议。但实际上,植物对甲醛的吸收量相当低,大多在1mg/(h·㎡)的数量级上,而备受推崇的吊兰甚至只有0.15mg/(h·㎡)。对于动辄几十上百平方米的室内空间来说,吊兰、常春藤等植物的吸收速率过慢,没有实用意义。
植物吸收甲醛的机理是甲醛分子可以和植物体内蛋白质结合。因此,甲醛对于植物具有一定毒害性。虽然植物不能吸收甲醛,但是一些对甲醛敏感的植物,如三角梅和红花酢浆草等,在甲醛浓度较低时就可产生毒害现象,可作为环境指示植物使用。
和甲醛类似,其他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植物虽然能吸收,但量不大。例如,对二氧化硫吸收能力最高的红木荷,其吸收量一般也就每千克干叶片10mg/h左右,换算过后和甲醛相差不多。对于由吸烟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其吸收量一般也就在每千克干叶片1~5mg/h。而一氧化碳则更为特殊,因为其本身就是植物体内的气体信号分子,从外界摄取的量极少。在使用植物吸收有害气体污染物时还要考虑的是,在吸收过程中,室内还在产生这些气体分子,又使得本就较慢的吸收效果又打了一个折扣。因此,要去除家中的气体污染物,在天气良好时及时开窗通风,是最好、最经济的选择。
植物能除菌吗?
在植物体内,经过千万年时间,进化出一套对抗细菌等微生物侵害的防御体系。植物所含很多化学成分都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不过,要让植物能起到室内除菌的作用,那么就必须得让植物所含的杀菌物质和细菌接触才行。在通常情况下,细菌等微生物落在植物叶片上甚至入侵到植物体内,这时植物就可动用其化学防御体系对微生物进行抑制和杀灭。但是这一方式,就和上面说过的“除尘”过程一样,只能被动地杀灭接触植物体的细菌,缺乏“室内除菌”的意义。
不过,植物还存在另一方式可以杀灭和抑制周边环境中的微生物。在植物的挥发性成分中,含有不少抗菌物质。例如常见的夹竹桃,其挥发性气体中就含有水杨酸甲酯、丙烯酸等杀菌抑菌成分,樟树挥发性物质中的樟脑也有抑菌作用。然而,这些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大多带有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性气味,并不适宜在室内种植。并且,挥发性物质的散发大多需要日光照射加温。室内缺乏光照挥发性物质的除菌作用会大打折扣。至于文竹,其本身缺乏挥发性物质,并且株型纤细,对尘埃、细菌的滞留作用差,并不能起到除菌的作用。
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吗?
事实上,植物作为依靠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必定会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因此说某某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是一句大白话。而有一些商家宣称,一些植物(比如龟背竹)能够“在夜间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从而避免夜间植物和人争夺氧气,这实际上是对一种具有特殊代谢过程的植物类群的误读。
在干旱荒漠地带,有一类植物被称作景天酸代谢植物。这类植物在夜间凉爽时打开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苹果酸,储存在细胞的液泡中。第二天白天炎热之时,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散失,这时储存在液泡中的二氧化碳则被释放出来,在光下驱动合成糖类。但是,这类植物并不能在夜间释放氧气。这是由于将水分子分解为氢离子和氧气的能量,来自于照射进叶绿体中心色素分子的光能,而光能是无法被储存的。因此,氧气的产生必须依靠光的存在。没有光,就不会释放氧气。而上面说的“夜间吸收二氧化碳”的龟背竹,其本身属于天南星科,不属于景天酸代谢植物,在夜间会由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植物能减少电磁辐射吗?
“在电脑旁边放植物可以减少辐射”,这已经是个古老的谣言了。首先,辐射分为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两种。前者是电磁波,而后者是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流。对人体而言,只有特殊频率的电磁波(紫外线、γ射线等)及电离辐射,由于能造成人体生物分子功能紊乱,从而一定程度上对健康造成风险。但电脑本身不产生电离辐射,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并非紫外线、γ射线等极端电磁波。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在电脑运行下产生的电磁波能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对植物而言,它们只能遮盖可见光及其附近频率的一段电磁波,对于较长波段和较短波段的电磁辐射没有屏蔽作用。并且由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放在一旁的植物对于阻挡电磁辐射是没有丝毫用处的。仙人掌防辐射的谣言,只是来源于对它能在极端酷热和烈日照射下的环境中生长的特性的误读而已。
综上,事实上植物们并没有商家所宣传的具有那么多特别的好处。那些看上去很诱人的“好处”,基本都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多的是依靠夸张、附会而来。家中摆放植物的最大好处,是点缀家庭,让家变得更有格调和趣味;同时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空气湿度。因此在选择家居植物时,应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样式搭配来选择,而不要对这些商家所宣称的“特殊功能”抱有太多期望。
益生菌是被商家夸大功效的概念
斯凯迪歪
国内的所谓“清肠”饮品,多涉及活性乳酸菌和益生菌两个概念。绝大多数乳酸菌,属于食品工业定义的益生菌,即有益人体健康的菌类。但要说这些“清肠”饮品能够促消化、改善肠道,甚至改善免疫力,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欧美食品安全机构对益生菌饮料宣传的态度是“证据不够充分”
欧美机构驳回对“清肠”饮料们的健康宣传,原因很简单:目前支持它们说法的证据不足。欧美食品安全机构对它们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这一点。
2010年10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公开了对益生菌行业的一系列裁定。结果是,包括养乐多、达能公司在内,所有益生菌饮品商提交的“增强人体防御力”“改善免疫力”“促肠道消化”的说辞,均遭到欧洲食品安全局的驳回。该机构认定,益生菌食品商提供的科学依据,不足以支撑他们对其产品的宣传。
养乐多此前曾应欧洲当局审核要求提交12项研究,以说明其乳酸菌饮品特有的菌种——干酪乳酸杆菌代田株在“改善免疫力,预防感冒”上的有效性。但欧洲食品安全局审核后裁定“证据不够充分”。
达能公司此前也宣称,它的乳酸菌发酵饮料含有益生菌,能增强免疫力。2010年,达能宣告在欧洲收回这项宣称。同年,该公司一则乳酸菌可以降低腹泻概率的说法,也遭到欧洲食品安全局的否决。作为负责欧盟食品安全的权威科学机构,欧洲食品安全局此前曾就益生菌发表五次观点。无一例外,食品商的健康宣传均因“缺乏证据”或“证据不足”,被堵个严实。欧洲食品安全局甚至拒绝使用“益生菌”一词,该机构认为,益生菌一词并无准确科学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