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全文阅读 > 第21章 不能信的养生土方(2)

第21章 不能信的养生土方(2)


  如果冬天到访过日本的人,可能都会对街头寒风大雪中光着大腿穿着迷你短裙的日本女中学生印象深刻。日本的孩子,从小到大,女生的校服就是短裙,小女孩为了美,大冬天还故意把裙子向上卷,露出膝盖和小腿。旁观的人都不寒而栗。

  我们将东京女性成年后关节炎发病率跟中国同纬度的低收入地区武川做个比较,常常暴露在严寒下的日本女性的发病率是否比保守的裹着棉裤的武川地区女性要高呢?

  2009年东京大学统计显示,东京地区女性,50~59岁年龄组、60~69岁年龄组的膝关节炎发病率分别是24.3%和35.2%。而同时期中国的中国人民大学的统计显示,武川地区的女性,50~59岁年龄组、60~69岁年龄组的膝关节炎发病率分别是13%和40%。60岁以上的,比东京都高。这还是忽视了日本因为医疗系统的完善,就医的女性比例应该远高于武川地区的因素。

  寒冷不会导致关节炎,过度使用才会

  研究显示,导致膝关节炎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是需要长期站立作业的,如清洁工人、农民、教师、外科医生、短跑和长跑运动员,等等,没有常常浸在水里的渔民或者潜水员。坐在办公室的白领膝关节炎发病率很低,但颈关节炎发病率很高。加拿大2005年的调查显示,膝关节炎发病率最高的群体依次是洗衣工、服装加工厂女工、建筑工人、农民。有些职业甚至能观察到老板比员工发病率高两倍的现象,因为老板总是走来走去监督工人。

  让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美国关节炎和皮肤病研究所和美国骨外科协会怎么说。

  无一例外,它们在叙述关节炎的发病原因时,非常一致:

  “因为长期反复的使用导致关节面软骨磨损或损伤。寒冷不会导致关节炎,也不会加重关节炎,但可能加重已有的关节炎症状。”

  实际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早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22只兔子的膝关节暴露于极低温(——80℃),导致关节头软骨部分细胞坏死,6个月后解剖没有发现一例出现骨关节炎。

  所以,寒冷不是关节炎的原因。导致关节炎的不是受冷,而是过度使用。

  但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的身边总会有一两个这样的长辈,一到气候转变甚至暴雨前夕,他们总会提前预测到,因为“我的膝盖告诉我了”。英语甚至有这样的谚语:“achesandpain,comingrains”(痛和疼,雨要来)。

  这是真的吗?大多数科学研究都得出了不能确认的结论,所以用的是“可能”这个字眼。尽管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这种关联的存在,但1985年的一项双盲实验却得出相反结论,显示关节炎患者自觉的症状与实际天气变化没有任何联系。

  但的确许许多多的人用切身体会证实了寒冷或者雨雪会加重关节炎的症状。为什么会这样呢?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个加重也许并非寒冷引起的,而极可能是因为暴雨来临前的大气压的改变导致的。暴雨来临前,气压会下降,导致关节周围组织膨胀,因此刺激膝关节。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膝关节的肌肉组织和血管以及骨骼软骨组织的密度不一,当温度下降时,它们的收缩程度不一致,由此而来的轻微牵拉会导致疼痛加重。

  导致关节炎的因素

  既然寒冷并不导致关节炎,那哪些因素会导致呢?导致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分两种。一种是不可改变的因素,一种是可以经过生活习惯调整而改变,因此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关节炎发病的因素。

  不可改变的有:

  年龄关节炎是机械磨损造成的,因此关节用的时间越长,发病率越高,所以患者多数是老人。

  女性很不幸,女性关节炎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原因还不是很清楚。遗传有些病患有家族病史,但是具体影响程度尚无法确定。可以经过调整改变的有:

  肥胖体重过大给膝关节造成巨大的压力,所以体重越重,膝盖软骨磨损程度越高,关节炎发病率就越高。

  关节损伤比如足球运动员、短跑运动员、膝盖过负荷的使用远高于常人,也会很大程度提高关节炎发病率。

  职业长期站立的职业,比如教师、外科医生、搬运工、建筑工人。这些职业对膝盖带来长期的劳损,关节炎发病率自然就增高了。

  其他比如糖尿病、痛风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关节炎的发病率。说了这么多,如果不幸得上了关节炎,怎么办?很遗憾,现在还没有能根治关节炎的手段。药物可以缓解疼痛,但无法根治关节炎,因为前面已经讲了,关节炎是关节头软骨的机械磨损。但是正确的药物、适当的休息、注意保暖、热敷或者冷敷(是的,有很多患者冷敷效果更好)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缓解症状和减缓疾病的进展。如果体重过重,当然首先是降低体重,减少膝关节的压力。

  那么怎样的运动才是合适的运动呢?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的推荐是每周有氧运动两个半小时,或者中等强度的运动1小时15分钟。同时加上肌肉伸展活动每周至少两次。卧床不动会恶化关节炎,加重症状。

  哪些运动可以算是适合老人的有氧运动呢?稍微快速的走路、骑自行车、游泳、整理花园、门球、社交舞蹈、太极、倒走等,都是很好的运动,但贵在坚持。

  所以,再来回答题目的问题,答案就是:寒冷不会导致关节炎,但保暖有助于缓解关节炎的症状。

  最后,虽然寒冷不会导致关节炎,但这不是推荐你大冬天穿短裙出门。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天气冷时注意保暖都没有错,何况保暖还有助于缓解关节炎的症状。可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哦!

  矮个子长寿吗?

  京虎子

  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开始研究身高与寿命之间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究竟是个子矮的人活得长,还是个子高的人活得长。

  两种说法各有根据,纵向来看,人类的平均寿命逐渐增加,人类的平均个头也越来越高,因此可以推论高个子活得长。而横向来看,一些矮个子人群平均寿命很高,比如香港人、日本人、希腊人平均寿命很高,日本人中平均寿命最高的冲绳人却比其他地方的日本人矮,因此又可以推论矮个子活得长。

  上面说的只是“推论”,让我们看看相关的证据。先看支持第一种说法的证据。虽然身高越来越高和平均寿命的不断增长同步,但还有营养的因素,从前人们普遍营养不良,寿命就受到影响。营养充足了,寿命增长了,个头也增高了,这是营养的功劳而不是个子的功能。为了排除这个因素,科学家们叫上考古学家,一起去挖坟。

  英国的科学家对英格兰北部教堂墓地里的490具尸骸进行了分析,这些尸骸的生存年代在9~19世纪之间。结果证实了高个子活得长的说法,起码在当时的欧洲,个子高的人由于社会和健康等因素,比矮个子活得长。在矮个子中,178位男性和123位女性死于40岁以前,124位男性和94位女性死于30岁以前。高个子中则很少有死于30岁之前的。这样比较还是没有排除营养的因素,因为很可能矮个子都属于营养不良的下层社会。科学家们又分别比较了同一社会阶层中高个子和矮个子在寿命上的区别,发现结果是一样的:高个子寿命长。

  从人群调查上看,一些矮个子种族寿命很低,比如美洲的玛雅人和美洲以打猎为生的种族相比,寿命就低多了。当然造成个头差异的主因并非是遗传因素,比如玛雅人是因为饮食中肉的比例太低、加上低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上述北英格兰的研究则可能是因为童年时营养不良和疾病的影响,个子没法长高,寿命也缩短。但不管什么原因,根据这个研究,个子高的人很可能活得更长。

  再看看支持第二种说法的证据。动物实验发现,小个子的动物活得更长、流行病学调查不仅没有发现慢性病的发生率随着个头增高而下降的趋势,反而发现相反的趋势。欧洲的资料发现,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矮个子比高个子活得长,比如居住在奥地利的希腊人和意大利人比其他高个子人种多活4年半,德国的土耳其移民心脏病发病率比德国人少一半。对死去的美国退伍军人和19世纪的法国人的研究同样发现个子矮者寿命长。同样,基因也不是决定因素,因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和本土居民的差异就很小了,冲绳人如果移居日本本土或其他地方,其长寿优势就会渐渐消失,表明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才是决定因素。

  北欧人普遍比较高,对北欧军人的研究发现身高在1.65米以下要比高个子多活两年。对芬兰2600名运动员的调查发现,身高在1.83米以下的滑雪运动员比篮球运动员多活7年。挪威人和瑞典人的心脏病发病率比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高出将近一倍。欧洲高个子国家每百万人有44位百岁老人,低个子国家则有77位。日本百岁老人的平均身高比75岁的矮10厘米。一些侧重于疾病角度的研究则发现高个子得慢性病的危险也高。美国身高1.70米的妇女患复发性血栓的比例高,英国的仆人中高个子患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除了因为吸烟引起的肿瘤外,其他肿瘤的发生率都和身高呈正相关。

  2013年7月发表在《肿瘤流行病学、生物标记和预防》杂志的一篇论文从一项有14万妇女参加的大型跟踪项目中找出2万多更年期后妇女,发现身高每增高10厘米,患肿瘤的危险性高出13%,对19种肿瘤分别统计后发现,身高和肿瘤发生率都呈正相关。对于男性的研究发现,身材高大的人前列腺癌的发病率稍高。另外一项对65000多人的研究证明,男女之间身材的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男人在肾癌和肝癌等肿瘤上的发病率高于女人。

  对这些现象的解释,有可能和激素与生长因子有关,这类东西让身材长高,也激活肿瘤细胞。也有可能因为高个子的器官变大,细胞总数多了,癌变的机会也就多了。

  癌症是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死因,得癌的几率高,寿命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上述数据支持矮个子寿命长的观点。

  支持矮个子长寿的证据主要从心脏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的角度,证明高个子比矮个子容易得这些病,和根据考古研究来支持高个子长寿的证据相比,前者对现代人更有意义。因为从前营养水平是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当代慢性病则是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

  至此,高个子长寿还是矮个子长寿之争虽然没有定论,但偏向于矮个子长寿。

  人类的平均身高一代比一代高,人们心中对身高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西方人对男人正常身高的标准是1.75米。高个子有巨大的社会优势,他们的经济地位会优于矮个子,生活也会比矮个子好得多,也许寿命上的区别就是他们要为此付出的代价吧。

  人的身高是无法改变的,高个子的人用不着担心,虽然患癌的危险性更高了,但这种几率比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与肥胖症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矮个子也不要沾沾自喜,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如果没有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管多矮,还是慢性病的高危人群,寿命还是会受到影响。

  不要在乎个头高矮,健康习惯才是决定寿命长短的最重要的因素。

  糖尿病是经常吃太甜导致的吗?

  @fengfeixue0219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为什么是这天?因为这天是胰岛素的发现者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爵士的生日。全世界有3.5亿人患有糖尿病。超过80%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在很早之时,我们常听说的一个概念就是:“要少吃糖,糖吃得太多会让尿里带糖,也就会得糖尿病了。”这句话有道理吗?实际上,糖尿和糖尿病是两个概念。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没有糖,这是因为糖对于人体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血液中的糖在经过肾脏过滤后,还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但如果血液含糖量过高,超过180mg/dL时,肾小管处理不过来了,就会尿糖。

  糖尿病患者尿糖并不是因为血糖含量超过了肾小管的处理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利用或者储存血液中的糖。人体内有一套精确的血糖控制体系,即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系统。食物进入人体后,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从而进入血液成为血糖,因此用餐后血糖会显著升高。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则刺激机体细胞摄入血糖,从而迅速降低血糖浓度,并维持在正常水平。然而,如果这套血糖控制体系出现问题,就会造成血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血糖就会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这就是糖尿病了。

  血糖浓度过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降糖;另一个则是虽然有了胰岛素,但细胞不能听从胰岛素的命令吸收血糖,这两种病因就分别造成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一般是免疫性疾病,即胰岛β细胞遭受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而2型糖尿病则是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机体的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等。

  因此糖尿病和吃糖多少并没有因果关系。医学上所说的糖尿病,也并非以糖尿现象作为判断,而是以血糖浓度长时间超标作为判定标准。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浓度长时间超过140mg/dL时,即可判定患有糖尿病。

  不过,虽然偶尔的糖尿现象并不能说明人体患有糖尿病,但长期摄入甜食及高热量饮食,的确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糖尿病来说,人们长期认为这是一种老年病、富贵病,但目前来看,糖尿病的发生有年轻化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和现代人高糖、高热量的饮食习惯有关。高糖饮食会使得血糖经常性地保持在较高水平,刺激机体分泌胰岛素,而过高的胰岛素水平则会诱发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从而诱发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高热量的饮食会造成超重和肥胖,而肥胖则会造成在机体内形成广泛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又会加剧胰岛素抵抗的水平。由此可见,长期摄入甜食和其他高热量食物,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因此控制这些食品的摄入对于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必须提高对糖尿病的重视。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渗透压高,容易口渴、多饮;尿液中糖分过高,会导致其多尿;胰岛素失灵,糖分不能被有效利用,身体得不到能量,患者时常有饥饿感,进而多食;另一方面,供能不足还会导致患者体重减轻,变得消瘦。总结起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