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是因为着凉吗?
勿怪幸
我们的一生中,感冒是最为常见的疾病。统计显示,成人每年平均会感冒2~4次。孩子则更加频繁,大概每年6~8次,上幼儿园的孩子更多。一感冒起来,轻则流鼻水,重则发烧咳嗽,总得持续好几天,很是让人头疼。所以,从小到大,我们都没少听到母亲的反复叮咛:天冷了,多穿衣服,不要着凉感冒了。我们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也告诉我们,冬天天寒地冻,稍有不慎就会流鼻水,感冒了。所以,感冒似乎是因为受寒了。着凉就会导致感冒。但是,着凉真的会导致感冒吗?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感冒。
我们古人认为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导致的。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被认为是诱发原因。日本更是直接称为”風邪を引いた“(风邪入侵)。英语更加彻底,干脆就叫”cold“,一语双关,冷即是感冒,感冒即是冷。
现代医学中没有感冒这个疾病名称,通常所指的感冒在医学上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即俗称的感冒,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估计,每年美国人感冒总数高达10亿人次。但人们对感冒的认识一直是多种多样。直到20世纪,科学家们才开始认识到感冒可能是一种传染性疾病。1956年,英国的病理学家分离出了鼻病毒,第一次确切地明确了引起感冒的致病原。
引起感冒的病毒多达200多种。而其中,鼻病毒最为常见,占了所有感冒的一半以上。
一旦感冒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试图清除外来的病毒,所以会出现鼻腔分泌物增多,导致流鼻水,鼻黏膜肿胀导致鼻塞,打喷嚏,鼻腔分泌物流入咽喉会引起咳嗽,有时还会咽喉肿痛、发烧、畏寒,等等。
这里所说的感冒跟流感不是同一种疾病。流感是因为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传染病。普通感冒通常症状比较轻,自愈性强,而流感虽然通常危害也不大,但相比而言更容易引起肺炎等并发症。相比普通感冒,流感更易导致高热、头疼、比较严重的肌肉酸痛,患者容易感觉疲劳,乏力严重。
感冒多发于秋冬季节,从8、9月开始到来年的3、4月是感冒的高发期,也正是寒冷的季节。这看起来似乎就是因为寒冷引起的感冒。
那么,受凉了真的会引起感冒吗?
美国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73年给他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感冒的病因跟湿或冷根本没有关系。”因为他观察到总是湿漉漉暴露在寒冷海面的水手很少感冒,可是一旦登岸就开始感冒起来。他告诫人们,感冒是因为近距离接触引起的。
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则是这样说的:“跟人们的常识相反,寒冷或者受凉不会引起感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这样说:“目前没有实验证据证实暴露在寒冷中会提高感冒的几率。”
可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天冷或者受凉了就会感冒啊!那究竟谁是对的?
看看科学研究怎么说。
1931年的研究显示,热带地区的感冒发生率并不比寒冷的北半球低。最冷的加拿大和俄罗斯感冒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偏低。
英美科学家在早期做了一系列的实验。1958年伊利诺大学医学院的道林教授等将志愿者关在冷库2~4小时,与待在温暖房间的志愿者相比较,发现感冒的几率一样。1968年美国贝勒大学医学院找来49位身强力壮的志愿者,仅穿内衣,坐在只有4℃的冷库中,或者泡在冷水中半小时,在受冷前、受冷中,或受冷后分别在志愿者的鼻腔喷上鼻病毒,然后比较那些待在温暖室内的志愿者,看是否受凉会诱发或者只是增加感冒的机会。结果发现,受凉与感冒与否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关系。
芝加哥大学做了一个实验,让253位志愿者仅穿内衣坐在冷藏柜中两小时之久,同时在鼻腔滴上含有病毒的液体。结果发现,这253位受冻的志愿者感冒的比例与另外175位坐在温暖房间的志愿者比例一样,没有差别。
1980年克里斯蒂做实验证实,与暴露在寒冷中的人相比,给鼻腔用温热的蒸汽加温也不能降低感冒发病几率。
有意思的是,乔治·华盛顿大学2012年做的调查显示,在美国仍然有很多人相信寒冷或者气候改变是导致感冒的原因。他们发现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下的家庭,或者少数族裔的家庭,更容易接受这个观点,而教育程度高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孩子更容易接受病毒学说。
那为什么感冒容易在冬天得呢?具体原因仍然不清楚。但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因为冬天我们大多待在室内,因此互相传染病毒的机会增多了。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这样解释:人们更多地待在室内,增加了传染的机会。另外冬天的湿度低,病毒易存活,且鼻腔黏膜可能更易于被病毒侵蚀。
至此,似乎可以得出结论了。感冒跟受凉没有关系。淋雨或者穿少了不会引发感冒。因为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冬天感冒多发是因为我们待在室内接触病原的机会多了。
且慢,这里有一个问题。因为现代城市拥挤不堪,像北京、东京这样拥挤的大都市,夏天我们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并不见得比冬天低很多。而且,的确是淋雨或者受凉后头疼流鼻涕啊。
科研工作者们也不满足于这个解释。
2005年英国的卡迪夫大学感冒研究中心认为上述的实验都不严谨,因为鼻腔滴上有病毒的液体不能反映真实的病毒感染,因此他们找来180位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90人。第一组把脚放在冰水中20分钟,而且不停地加冰以保证水温在4℃。另外一组,赤脚放在空盆子里。每天让所有人在家里记录自己有无感冒症状以及程度。结果发现,四五天后,冰水组有13人报告有头疼、流鼻涕等感冒症状,而对照组只有5人。冰水组多了一倍多。卡迪夫大学感冒研究中心的解释是:①体温下降导致鼻腔黏膜温度下降。②鼻腔温度下降降低了鼻腔的抗感染能力,减慢黏膜清除病毒的能力,同时抑制细胞吞噬能力。③人体感冒时的发热以及鼻塞正是人体抵抗病毒的防御反应。
那医学界对此研究如何反应呢?褒贬不一。这个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①不是双盲的,对照组知道自己的脚没有受冷,而受冷组知道自己的脚在冰水中(当然),心理作用不容忽视(但之前的研究也不是双盲的)。②这些症状的报告都是志愿者的主观报告,没有客观指标。③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发现这些感冒了的人平时就比其他人容易感冒。
那有没有另外的解释呢?
卡内基·梅隆大学199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394位志愿者,在鼻腔喷上病毒,然后记录他们各种各样的精神压力,最后发现,精神压力,如焦虑、失眠、熬夜,与感冒发生率呈正相关。寒冷导致的精神压力,也许与冬天感冒多发有关。
之后一系列研究都提示,低温可能导致鼻黏膜血流下降,黏膜干燥,白细胞移动度下降。这些也可能导致容易感冒。
说了半天,到底寒冷会不会引起感冒啊?医学界目前普遍的观点是寒冷不会引起感冒。但是,正如上面举出的研究例子,这个结论仍然不确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那作为常人,冬天为了防止感冒需要保暖吗?当然。保暖也许对感冒预防没有确切的作用,但是冬天的极端寒冷会导致低温血症、冻伤、冻疮,部分人还会诱发雷诺病,甚至诱发心脏病等。保暖很重要。
那怎样才能预防感冒呢?
勤洗手,因为洗手能很好地去掉沾染的病毒,大幅度降低感冒几率,尤其家里有孩子的。避开感冒了的人,这个显而易见。再就是不要老摸自己的口鼻,因为手上的病毒很容易进到口鼻引起感冒。另外注意室内保湿,因为前面讲了,干燥可能是诱因之一。
题外话,很多人感冒吃维生素C,以为维生素C能预防和治疗感冒。但是回顾过去60年超过1万人的临床研究,结论是感冒了再服用维生素C是没有用的。长期每日服用200毫克,倒是可能缩短病程8%,儿童缩短14%。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长期每日吃大剂量维生素C,那么每年你感冒的天数就可能从12天缩短到11天。所以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另外,冬天淋雨了头疼,是感冒吗?可能不是。那为什么会头疼呢?现在还不知道机理。最近有些论文提出大脑冷却假说。这种假说认为,头上淋雨后,大脑温度极端下降,为了保护大脑,后鼻窦和眼后脑室为了保持温度,鼻窦收缩关闭,同时黏液大量分泌,以阻止进一步的温度下降,因此会导致头疼和流鼻水。
捂汗对感冒有帮助吗?
京虎子
感冒之后捂上厚厚的被子,闷在里面出一身大汗,这是民间常用的对付感冒的办法。有的科普文章也认同这个办法,认为能够对付感冒,起码有助于尽快痊愈。
中国有不少类似捂汗的特色,但这一招还真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西方也有以出汗对付感冒的说法,不少人感冒后盖上一床毛毯让自己出汗,或者接一盆热水,让热气熏自己出汗。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说法?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疾病或者是外毒内侵,或者是自身不调,总之尽快痊愈的办法是排出体内的毒素或者火气,出汗被认为是可以将体内的毒素或火气带出去的最好办法。小时候感冒后偶尔流鼻血,老人们就会说这是感冒好了的迹象,因为出火和捂汗是一个道理。
相信捂汗有效的现代医学专业人士则从降体温的角度,认为出汗是降低体温的最好办法,体温降下来,感冒就好了。
可惜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感冒是因为病毒感染引起的,必须等人体免疫系统战胜病毒后才能痊愈,汗水是不能把病毒排出体外的。体温升高是免疫系统对付感染的有力武器,降温不能加速感冒的痊愈,降温的唯一好处是能够让病人感到舒服。
感冒发烧后是否需要降温,主要看各人的承受能力。有的人承受能力很强,发起烧来无所谓。有的人则很弱,一感冒是非常难受的。那些退烧药只能让体温暂时下降,因为身体的免疫系统还在抗病动员中,过几个小时后温度还会升上来。如果能够承受得住的话,最好不要退烧,因为是在帮倒忙。
退烧药终归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幼儿,最好不用退烧药降温,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办法,捂汗属于其中一种,不过也是效果最差的一种。
降温的原理是散去体内的热量,出汗可以带走体内的热量,但因为捂汗的人或者穿着厚厚的衣服,或者盖着厚厚的被子,这些热量很难散发出去,大部分又被身体吸收回来。想一想人为什么要在寒冷的季节多穿衣服,晚上多盖被子?不是因为这些衣服被子能够为我们提供热量,而是因为它们让我们自己的热量不容易散发出去,形成一个温暖的小环境,我们散发出的热量很大一部分又被吸收回来。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专家建议感冒后不要盖厚厚的毯子,不要穿厚厚的衣服把自己裹起来的原因。感冒后要穿宽松的衣服,让热量散出去。
物理降温的出发点不在于怎样把身体内部的热量排出来,而在于让皮肤凉下来。擦身要比出汗有效得多,但对于感冒的人,尤其是孩子,则更为危险,尤其是用酒精擦身,会导致孩子发抖,进而给身体一个信号,使得降下来的体温很快回升。酒精还会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引起酒精中毒。因此千万不要用酒精给感冒的孩子擦身。用其他办法擦身也是一样,这种让体温快速下降的办法其实反而会让体温快速回升。
感冒后降温的好办法是泡澡,但不能泡凉水澡,和上面的道理一样,要泡温水浴,注意温度不要太低。如果是孩子的话,每次只能泡20分钟。除此之外,可以在腋下、前额、腹股沟处放一个用自来水浸泡过的毛巾。这两种办法能够让温度缓缓地降下来,而且不会很快升上去。体温迟早会升上去的,如果想降温就再做一次。
捂汗之所以似乎有点效果,是因为出汗会让感冒的人舒服一些,但并不能对感冒的痊愈有任何帮助。
出汗对缓解感冒的症状确实有帮助,但不是捂出来的。感冒后,人们会感到疲倦,这是因为身体正在超速运转,试图把病毒消灭掉。因此感冒的时候要多休息,让身体把所有的能量集中在对付病毒上。不过要劳逸结合,如果你的身体没有那么无力,不必总躺在家里,出门锻炼锻炼也有好处。
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对比受试者在感冒前和在感冒高峰期锻炼的情况,发现肺功能没什么区别,而感冒症状得到缓解。这是因为锻炼使得身体内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很多缓解感冒症状的药里面就有这种东西,等于吃了一次天然药品。除此之外,锻炼可以打开鼻窦,缓解充血,从这两个方面看感冒的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因此国外专家认可感冒后锻炼的说法,但要求大家锻炼之后认真把健身房的器械消毒,否则会把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感冒后要出汗就去锻炼,不要捂汗。
寒冷会导致关节炎吗?
勿怪幸
冬天来临,街头时髦的女孩儿仍然为了美丽而不畏严寒穿着短裙,善良的老人总会咕哝一句:“姑娘,关节着凉,老来会得关节炎的。”
年轻人出门,慈爱的妈妈也总爱叮嘱一句:“天冷了,不穿秋裤,以后会得关节炎的。”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是,果真如此吗?寒冷会导致关节炎吗?科学证据不这么认为。
什么是关节炎
医学上的关节炎包括很大的一类关节疾病。平时大家嘴里的关节炎,医学严格意义上讲,叫骨关节炎,又叫退行性骨关节病变,英语又叫“wear——and——tear”关节炎,也就是磨损关节炎。关节炎非常常见,几乎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两个得关节炎的人。
人体的关节表面都有一层薄薄的软骨。这层软骨起着润滑、吸收冲击、减缓摩擦的作用。一旦这层软骨因为过度使用或者外来损伤而磨损,表面不再光滑,关节活动起来就会导致两个关节头之间产生令人不适的摩擦,疼痛和炎症随之而来,这就形成了关节炎。
关节炎可发生于几乎所有的关节,但常见于膝盖、髋关节、腰脊关节、颈关节、手指关节,而其中膝关节最为常见。
先看看统计数据
很多人都以为寒冷是导致关节炎的原因。也有很多人认为搬到温暖的地方去住,就可以治愈关节炎,因为远离了寒冷气候。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理论上讲,在本文作者所居住的四季温暖的南加州就不应该有关节炎,或者至少比天寒地冻的北方少很多。
看看这张图。这是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2009年的统计数据。温暖的加州居民关节炎发病率和天寒地冻的伊利诺伊州是一样的。炎热的佛罗里达州和整年严寒的阿拉斯加州也是一样的。极寒的缅因州跟炎热的亚拉巴马州也是一样的。
那会不会是因为北方寒冷地区的人防寒措施做得好,比南方温暖地区的人对于关节的保暖更到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