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言全文阅读 > 第25章 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传(2)

第25章 那些年我们一起信过的谣传(2)


  这种冷落和苛求也发生在美国。2009年年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警告雀巢公司,它涉嫌把一款益生菌饮料当作药品销售。之后,雀巢公司停止这类健康宣传。2010年在美国,达能公司被禁止在广告中声称达能碧悠酸奶和DanActive酸奶能够帮助消费者预防感冒。到目前为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未曾明言认可益生菌的健康声明。

  只有当足够多量活性益生菌存在,才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人类对体内细菌的认识目前相当有限,很多地方还存在争议。一项勉强达成的共识是:当人体肠道摄入足够多的活性有益细菌时,它们的确能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这一观点也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认可。但前提是:肠道摄入足够大的量,且细菌还能保持活性。

  市场上的乳品饮料号称“数百亿活性乳酸菌”,但实际摄入后的效果令人生疑。大肠是肠道细菌的主栖息地。然而绝大部分活菌会在穿越胃肠道过程中,受胃液、胆汁酸和消化酶影响死亡,无法到达大肠或小肠。即便通过重重考验,最终到达的一种或几种益生菌数量太少,要影响肠道内原本数量多达百万亿、种类成百上千的菌群平衡,起到改善肠胃健康的作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清肠”饮料们的保健作用目前未形成明确的定论。至于是否允许宣传,跟各国食品药品机构的监管力度有关。但基于现有的科学依据,指望清肠饮料来帮助拯救你的肠胃,显然不切实际。

  作者简介:斯凯迪歪,百度知道特约作者,科学记者。

  随意放生,等于杀生

  famorby

  前些日子,某明星在微博发自己放生泥鳅的照片时说:“小泥鳅活蹦乱跳,我们冻得鼻涕直流,今天1.5万多斤泥鳅将近47万条生命被放生,顶礼希阿荣博堪布也回向给大家,祝大家平安喜乐。”

  其实我们这些愚蠢的人类啊,这根本不是放生,是杀生,好不好!你们知道这次泥鳅兄弟是有多惨吗?该放生地是水库,十分不适合泥鳅生存,被放生的泥鳅中只有少数能游到浅滩或者支流存活下来,余下大部分则挣扎在“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遁入湖底冬眠——缺氧回到湖面或者上层呼吸”的循环中直至力尽而亡。

  泥鳅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平时喜欢趴在浅水的底层,它们个体较小,无法长途剧烈运动。日常生活中,池塘、小型湖泊、湿地甚至水田都很容易看到它们的身影,而在水库以及大江大河的干流中则数量稀少。

  泥鳅是种比较耐缺氧的鱼类,除了普通鱼类的鳃呼吸,它还有独特的肠呼吸。肠呼吸的特点是从水面摄取氧气,通过肠道进行呼吸,由****排出废气。在闷热缺氧的季节尤其下雨前,泥鳅常常会集体游到水面甚至蹿出水面呼吸,以应对水体中溶氧量的急剧下降。但由于深水氧气不足,泥鳅的卵无法孵化,因此泥鳅不会选择在深水中过日子。

  要记住,放生时一定要认清被放生的是不是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是不是经过捕捉和运输已经疲乏而不能逃脱天敌的捕捉、是什么物种、应该生活在什么环境(山林还是草甸、淡水还是海水、温带还是热带、高山还是平原,等等)、放生以后会不会对当地的物种和生态造成威胁……要是随随便便一放,结果99%会是悲剧。

  2009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届休渔放生节上,有“爱心人士”将许多小鱼小虾“小海龟”放生大海。一只不愿下水的“小海龟”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放了几次不成功,放生人员拿起它用力扔向更远处的海里。这一次,这只小海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这“温馨的”一幕被记者拍下,引起了网民的愤怒:照片上那只对人类“恋恋不舍”的“小海龟”,其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缅甸陆龟,别说是大海,即便是在淡水里它也无法生存。

  大概是由于绿毛龟、巴西龟等宠物市场的常客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许多人认为“龟”就该会游泳。可事实上,不管是陆龟还是水龟,都是爬行动物,是用肺呼吸的。即使是水龟,虽然口腔和泄殖腔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来辅助呼吸,但主要的呼吸功能仍然是依靠肺来完成的,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把鼻孔露出水面来换气,只是由于新陈代谢速度较慢所以憋气时间特别长罢了。至于陆龟,假如被扔进海里,面临的就是一命呜呼的下场。

  不都是“硬壳房子随身带,四条小腿慢慢迈”?其实陆龟和水龟还是能从外表区分的。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们的爪子,就好像水鸟的爪子在趾之间有蹼,划水的时候才能使上劲儿,水龟的爪子也有蹼。除此之外,水龟为了减少游泳的阻力,龟壳一般较为平坦,陆龟的背壳则高高拱起,以更好地承受压力。这里要顺便说一句,“乌龟壳很硬,上面能压重物还能站人”的说法,对于大多数乌龟来说可不成立,几十斤的重量足以让它们内伤,可不要随便“站站看”哦。

  放生“乌龟”除了分不清海龟陆龟容易造成误杀以外,更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巴西龟就是全球公认的“生态杀手”。由于巴西龟耐受性强、食性杂、繁殖能力超群,被放生的巴西龟往往把本土龟逼得走投无路,最终灭绝。

  除了放生有讲究,救助小动物也不能盲目。有时在路上会看到幼鸟躺在路边:“一定是刮大风从窝里掉出来了吧?赶紧抱回家喂,可别饿死了!”

  且慢!先仔细观察一下——如果小鸟的羽毛,尤其是尾巴和翅膀上的毛已经基本出齐,比较警惕,能稍微飞起来一点点高度,那么可能是到了该学飞的年纪,飞得不好掉在地上的,它的爸爸妈妈应该就躲在附近看着呢,等人走开后,它们就会飞过来照顾小鸟了,这时候可千万别多管闲事。如果能看到它们的巢就在附近,可以将它轻轻放回巢中,无法还巢的话,可以在附近找一个相对较高、较安全的地方,将小鸟安置在那里,等亲鸟继续哺喂。

  幼兽也是类似的,在它们跌跌撞撞探索窝外的世界时,父母都会跟在不远处照看,当人类出现时,它们会因为害怕而躲起来,可不要随便“伸出援手”而剥夺了它们本应享有的家庭温暖。但是很多哺乳动物会因为幼崽身上沾染了人类的气味而放弃哺喂,所以尽量不要接触幼兽。

  如果真的是因为大风大雨破坏了巢、父母鸟被野猫捕食等原因而被遗弃,或者是摔伤了、饿得哇哇大叫的幼鸟,又或者周围环境较危险(马路上、附近流浪猫较多等),那么带回家救助也需要注意下面这些要点。首先,将小鸟抱回家后应该注意找一个纸盒子,给它们提供安静、光线较暗而温暖的环境。其次要注意切忌逗玩小鸟,你的动作在小鸟眼中可不是“爱抚”,着凉和惊恐都可能让小鸟救不活,过多的碰触还有可能会弄伤它。最好是将小鸟放在纸盒里平稳地送去森林公安、宠物医院或动物园等机构,请专业人士检查是否有骨折等伤病,并根据鸟的品种采用合适的食物和喂食方法。

  作者简介:famorby,百度知道特约作者,运动遗传学硕士。

  世上没有一闻就倒的迷魂药

  fengfeixue0219

  在各类抢劫案件中,利用“迷魂药”“迷魂针”进行抢劫的可以说最富有“传奇”色彩。这并不是说作案手法多么离奇,而是在于这些“迷魂”的效力令人“惊叹”。

  网络上很多人声称自己被“迷魂药”迷倒而破财,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大致发现,受害者描述的“迷魂瞬间”,都是犯罪分子让受害者闻一下物品、拍一下受害者肩膀、喷了一口烟,更有甚者“瞪了受害者一眼”,就让受害者失去意识,被抢去财物,甚至乖乖听犯罪分子的摆布,交出银行卡和密码。还有一类被报道的“迷魂”案件,则是犯罪嫌疑人用注射装置,采用针扎、投射等手段让受害者昏迷不醒,然后劫掠财物。

  那么,这些“迷魂”手段,是真实存在的么?首先明确表示,那种依靠“闻一下”“拍一下”“喷一下”“瞪一下”等方式来“迷魂”的药物是不存在的。一种药品要作用于人体,必须达到一定的摄入量才能起效,而对于作案来说,不仅量要足够,而且要求起效时间短、对象明确。而上述的那些依靠气体来进行麻醉的手段,都不能满足这三点。首先,让受害者吸入足量的气体物质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气体分子扩散在空气之中,其浓度在微克/升级别,而人体换气量则在10余升/分钟范围。因此,一分钟内进入人体的量还不足1毫克,而能被摄入人体的量则更少了。摄入的量不足导致了下一个问题,就是要达到摄入的量所花费的时间很长,这显然不利于作案。此外,由于气体能在空气中扩散,无法明确地被指定对象吸入,尤其是在地铁、公共汽车等人员密集区,更是不可能被使用的。因此说,这类“迷魂药物”并不存在。事实上,应用于医学的气体麻醉剂,需要使用特殊的面罩,让病人大量、长时间吸入气体麻醉剂,才能起到麻醉效果。这在犯罪过程中是无法做到的。

  不过,虽然闻一下就让人昏迷或者任人摆布的“迷魂药”不存在,但通过注射方式让人昏迷的“迷魂针”却是真实存在的。这类“迷魂针”,一般都是采用高浓度的液体麻醉剂,其主要成分为氯化琥珀胆碱、东莨菪碱等物质。其中,氯化琥珀胆碱作为一种肌肉松弛剂,当进入血液后会快速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使得神经信号不能传递给肌肉,从而引起肌肉松弛。由于是通过注射器进入体内,受害人会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氯化琥珀胆碱,从而在十余秒到数分钟内迅速引起全身肌肉松弛和昏迷,若剂量稍高甚至会危及生命。

  氯化琥珀胆碱通常作为医用麻醉剂使用,但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氯化琥珀胆碱后,用于盗窃、抢劫甚至杀人等违法案件中。不过,使用氯化琥珀胆碱进行抢劫,由于还需要十余秒的时间起效,因此多是发生在夜深人静,或受害者孤身一人的环境之中。因此,不要漏财露富、避免一个人在僻静之处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被侵害的风险。一旦感觉被针或飞镖等刺中,应立即大声呼救,以吸引救援者和喝阻犯罪分子,避免进一步侵害和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综上,由于闻一下就起效的“迷魂药”并不存在,因此,很多受害者描述的“迷魂药”案件,大多是受害者自己听信骗子的伎俩上当受骗,而事后又不好意思承认而编造的。而使用“迷魂针”抢劫,则是属于性质恶劣的麻醉抢劫,这种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高楼的9~11层是扬灰层吗?

  斯凯迪歪

  很多朋友买房时,特别看重楼层,尤为强调要避开“扬灰层”。他们相信,高层建筑有几层楼是扬灰层(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9~11楼)。脏空气到这个高度会停顿,因此污染物密度很高。买这几层房子,就意味着吃灰。

  但在专业学者看来,“扬灰层”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我做环境报道这几年,采访过很多位从事空气污染研究的专家。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研究院,从未有专业人士认可过这个概念。在中文学术期刊的数据库里,也根本搜索不到任何与“扬灰层”相关的学术材料。

  既然“扬灰层”是一个伪概念,那么不同的楼层高度,空气污染状况会有差别吗?

  “就长期的平均值而言,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随垂直高度上升而呈指数下降趋势。”这是复旦大学环境学教授王琳给出的专业说法,也是目前大多数这类研究所支持的结论。颗粒物,比如PM2.5指的就是细颗粒物,即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10指可吸入颗粒物,即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通俗的理解就是,高度越上升,颗粒物污染程度会下降。很多地区城市的研究都提及了这一点。两篇针对北京地区垂直高度空气污染的学术文献,其中结论一是:“北京地区近地层PM2.5垂直分布监测结果表明:秋冬两季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呈对数递减的规律。”结论二是:“利用北京气象塔对气溶胶观测得出近地大气层中,气溶胶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但关键是,研究者说的“高度上升,污染降低”,能理解成“楼层越高,污染越低”吗?如果我们不细究具体的研究方式,确实很容易产生错觉,“挑越高的楼层,就能避免重污染”。

  学者在研究中讨论的高度和污染情况,往往着眼于距地面两三百米的范围。比如一篇发表在《环境科学研究》期刊上的文章《北京秋冬季近地层PM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得出结论:“PM2.5表现出随高度增加而显著递减的趋势。”研究选取了一个325米高的气象塔,在铁塔上分别选取距地面8米、16米、32米、47米、64米、80米、100米、120米、140米、160米、180米、200米、240米、280米和320米等15个平台处设置观测仪器。

  现实中的住宅楼楼层,与研究中两三百米的铁塔高度完全是两码事。住宅楼一层高度通常是3米,一般城市的住宅楼层数往往不超20层,也就是说,距地面最高处不会超过60米。从3米处到300米处,污染状况可能呈现随高度增加污染降低的趋势,但从3米处到30米处,这种污染变化的趋势并不一定明显。

  也就是说,挑选楼层无法套用上述研究结论。这段住宅楼高度间的污染变化可能非常复杂。上述《环境科学研究》的研究中,学者就提及:“距地面8~32米范围内,PM2.5变化不明显;在64米处,PM2.5质量浓度的衰减幅度为19%。而在100米处,PM2.5质量浓度反而有所升高,衰减幅度降至13%;在180和240米处,质量浓度的衰减幅度才分别达到31%和36%。”

  关于居民住宅楼楼层的污染,目前并没有明晰的结论。同样是颗粒物,PM2.5和PM10的污染情况可以不同。在一份对河北石家庄市一栋32层高建筑上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研究发现,该楼PM2.5浓度在7米高度以下,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度于大于7m随高度增加反而减少;而PM10浓度则一直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

  同样是颗粒这种类型的污染物,PM2.5和PM10的污染情况不一致,与颗粒物性质相关。PM10直径大,颗粒易于沉降;PM2.5直径小,更容易受到外界扰动而悬浮在空气中。PM2.5和PM10在空气中又会受到风力的影响。不同的季节,同一栋楼上,PM2.5和PM10随楼层的变化可能又不一样。

  在同一个城市,不同住宅楼间的污染情况也可以不同。比如,辽宁沈阳市1座27层81米高的住宅楼,在3~30米之间,PM10随高度变化不明显;超过30米后,PM10降低较大;当高度为81米时,PM10质量浓度达到最低值。但在沈阳另一座24层约72米高的住宅楼,3~51米之间,PM10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当高度为51米时,其质量浓度达最低值;而超过51米后,PM10随高度增加反而趋于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