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是2008年写作完成的,2009年出版发行,是我的第一本畅销书。
应该说,这本书正式开启了我的“两性情感系列”的写作之旅。从那以后,《女人不狠,地位不稳》《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狠狠爱自己》,我以一年一本的速度写作。从此,我的头上多了一个头衔:畅销书作家。
从事写作以来,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一个大男人,为什么会从事两性情感方面的写作?想想看,一是这些年参与了不少情感电视节目方面的录制,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二是国内很多两性情感方面的书之前多是女作家来写,而且偏重于女性角度,我是觉得,既然是两性情感,就应该是男人和女人共同参与、共同探讨。但很遗憾,一直以来,国内这方面书籍的写作者多为女性,读者也是女性居多,甚至我经常应邀参加一些两性方面的讲座,读者也是以女性为主。男性的缺失是不正常的,这跟中国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有关,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说法自古深入人心,造成了男人更看重事业,女人更看重情感。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作为一个男作家参与进来也是一种呼吁,希望社会各界的男性能够重视两性情感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因为,一个男人如果婚姻家庭问题解决不好,同样也会影响男人的事业、心情乃至健康。
由于中国特殊的文化历史原因,造成了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从小就缺少爱的教育,不懂得如何去爱人,也不懂得自爱,造成我们爱的能力的缺失和匮乏。这也是现在剩男剩女大量涌现,离婚、婚外恋率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如何培养和提高爱的能力已经成了一门学问,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爱的能力这方面书籍的写作。个人认为,正确认识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学习爱的能力的前提,因此《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这本书就成了我这一“爱的能力”系列书籍的敲门砖。
由于原书是五年前写就的,当时很多观点还不成熟和完善,此次再版,又增加了许多内容,某些观点更加鲜明,论据更加充分,同时也把近两年一些比较时髦的观点和影视作品引入其中,希望能赢得年轻朋友的认同。
此次再版,特别感谢北京新华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尤其感谢总裁王笑东先生、图书出版中心总监孙小波先生、营销部总监吴凤未小姐对本书的再版提出的很多宝贵意见和给予的支持。
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妹妹,尤其是妻子这么多年对我从事写作矢志不渝的支持!感谢广大的读者朋友,你们的捧场是我坚持不懈的动力所在!
男人和女人,似乎是一对亲密的陌生人
很多女性读者都喜欢《飘》,喜欢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经典影片《乱世佳人》,很多男人也喜欢斯嘉丽,那个长着一双猫一样的绿眼睛的女子。不过,斯嘉丽的爱情之路却颇为坎坷,她错过了阿希礼,也最终失去了瑞德,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都与她擦肩而过。
为此,小说作者米切尔给出的答案是:因为斯嘉丽不了解。
那么,她究竟不了解什么呢?
少女时代对爱情满怀憧憬的她,在心中编织了一顶花冠,恰在这时,英俊的阿希礼骑着一匹马儿出现在她面前,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她就把这顶花冠给他戴上了。她从来不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她爱的只是自己心中的梦想——那顶花冠。因为这个幻影,她忽略了跟她一样桀骜不驯的瑞德,忽略了好多好多年。直到失去他的时候,她才发现,原来他早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那个人。
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总之,她对于他们两个始终都不曾了解,因而她把他们两个统统失掉了。现在她才仿佛有点儿明白,假如她曾经了解阿希礼,她就始终不会爱他;假如她曾经了解瑞德,她也就始终不会失掉他。于是她不免疑惑起来,究竟自己对于世界上的男人有没有一个是真正了解的呢?
而那少女时代的梦想,那顶花冠,已变成荆棘,刺痛她的心。
其实,不仅是斯嘉丽,这个世界上关于爱情的悲剧大都是因为不了解。爱情使一对陌生人变成了情侣,然而,在他们分开的时候,却常常惊讶地发现,原来彼此还是陌生人,不了解身边的另一半,甚至有时候也并不完全了解自己。
在接受各种情感咨询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来自女性朋友们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总是遇不到像爱情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完美的爱情?为什么我总是找不到理想中的白马王子?为什么我身边的另一半总是让我揪心、失望?为什么他婚前和婚后变化如此之大?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一样,步调不一致?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不了解他,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男人跟爱情小说家、偶像剧编剧笔下的白马王子其实是两码事,后者只是为了催眠读者而编出来的一个理想的光环,犹如某些高大全作品中被神话的英雄。这种王子也好,英雄也罢,让女人在想象的爱河中迷醉,不知不觉中,就像斯嘉丽一样编织着那顶也许注定会变成荆棘的花冠,给不合适的人戴上,最终,也刺痛自己,反倒无法看清地球上这另一半人群的真实面目。
因此,这是一本男人写给女人看的书,是一本帮助女人寻找和看清身边另一半的书。这本书想告诉善良而痴情的女人们,偶像剧和爱情小说之外,是真实的两性世界。
这也是一本讲述男女有别的书。
从小,我们每个人都接受了男女有别的概念。从摇篮一直到坟墓,人类文化对性别的强调也伴随着人的一生。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就被赋予了某个性别,产科医生或助产士一旦看到我们的生殖器,就会宣布我们是男还是女。稍大点,从外部形态、第二性征乃至着装打扮、行为模式无不在强化男女有别这种观念。然而,一旦涉及男欢女爱、谈婚论嫁这些问题,我们又往往强调彼此之间的共同点,而忽略了彼此的差异性。因此两性之间的战争总是层出不穷,如今,婚外恋、离婚率更是居高不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世界上古老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创世纪的传说。有一种说法,当初上帝造人之后,一看造出的东西是两张脸、四个耳朵、四只眼睛,两个身体都往前,又弄不开。于是上帝下意识地拿起刀从中间劈下去,从此,一边是男人,一边是女人。很快,上帝就发现,分开之后的这对男女又好像舍不得彼此一样,相拥相抱起来,但没多久又互相打了起来。上帝乐了,说:“你们看,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男人和女人,他们既统一又对立,既矛盾又和谐,既有彼此融合的一面,又有各自独立的一面。”
这个世界,是由男女两种性别组成的。男人离不开女人,女人也离不开男人;男人需要保护女人、呵护女人,女人同样需要了解男人、理解男人。男女还会恋爱,还要结婚成为夫妻,但有时候你会发现,两个相亲相爱的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同睡在一张床上,大半辈子过去了,多数情况下却是你不了解我,我不理解你,有时沟通困难,有时又误会频生。男人和女人之间,似乎是一对亲密的陌生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
把男人和女人称之为动物,绝对没有任何贬低或不敬的含义。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本来就是动物。达尔文的进化论更是明确告诉我们,人类起源于动物。人类经过漫长的演变,虽然已经很先进、很文明了,但骨子里还是属于动物族群中的一员,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动物而已。西方很多生物学家和生理学家都承认:人类本来就和动物无甚区别,在恋爱、择偶、做爱等关键时刻,往往还是人的动物属性在起作用。关于这点,下文还会谈到。
把男人称为野生动物的三大理由
为什么说男人是野生动物呢?
首先,作为一个男人,要具备较强的野外生存本领,仿佛一只在自然界中独自觅食、单打独斗的野生动物。
从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简陋的原始社会开始,男人就在外捕鱼狩猎,获取起码的生存权;到了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男人又要靠建功立业来赢得功名利禄;如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品社会,男人更得在外打拼,此时,追求地位和攫取财富还是男人首要的生存法则,这跟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总要占山为王是一个道理。连《圣经》中一开始,提到上帝造人,亚当就被告知,他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到吃的,他必汗流浃背才得糊口。
我们常说,男人要以事业为重。男人眼中的事业相当于野生动物眼中的食物,对四处觅食的野生动物来说,获取的食物越充足越丰厚,就越强悍、越霸道。对在外打拼的男人来讲,事业越成功、越辉煌,则越有成就感越有异性缘。因为,千百年来,女性择偶的天平总是倾向于那些拥有地位和财富的成功男人。所以,逼得这些在野外生存的男人们无时无刻不以事业为重。事业是男人的奠基石,是男人的脊梁骨,是男人的擎天柱;没了事业,男人就跟缺了地基的房屋一样瞬间坍塌,跟瘫在床上的病号似的彻底报废。跟女人相比,男人更有竞争意识,更具探险精神,会为争夺权利、财富和地位而彼此争斗,这是男性首要的人生目标,这跟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野生动物都会为争夺食物和地盘而彼此厮杀大同小异,所以男人是野生动物。
其次,男人都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这点男人很像狼这种野生动物:既有狼子野心,又很孤高傲世;既喜欢追逐猎物,又乐于漂泊游荡。
男人在年轻时候就跟野狼一样,不喜欢被固定拴在一个地方,喜欢不停地追求新的东西,喜欢冒险而刺激的人生。所谓“好男儿志在四方”,除非遇到一个他心仪已久的女人,他才会走进“动物园”(就是男人眼中的家),心甘情愿地被她“圈养”起来。男人骨子里都是独行侠,总想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都市丛林中,一骑快马绝尘而去。
男人也会筑巢,但男人筑巢是为了求偶,为了传宗接代(自古有“筑巢引凤”之说)。男人一旦筑好巢就像西天取经的唐僧,要继续上路。事业才是男人最重要的擎天柱,男人可以缺了婚姻,但不能没了事业,男人永远把追逐事业当成人生的最高目标。
最后,男人在性方面极易冲动,在恋爱的初级阶段习惯于主动出击,有好奇心、征服欲,似乎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这也跟自然界里的野生动物求偶时的疯狂举动如出一辙。
男人在感情方面经常左顾右盼游移不定,总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这也承袭了绝大多数野生动物的基因,后者在选择性伴侣时往往只图一时快感,不计任何后果。难怪有的小说家会戏言:要把男人首先看成动物,其次才是人。更有情感专家调侃:男人是种尚未进化好的动物。我们有时候会把滥情的男人称为“衣冠禽兽”,甚至干脆斥之为“禽兽不如”,就是因为男人身上的兽性显然更接近于自然界里尚未驯化的野生动物。男人就是这样,外部特征虽已进化得“人模狗样”,其内心却仍是兽性未泯、野性未驯。
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二元属性,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一个人的社会属性包括他的权势地位、经济来源、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等。而人的本能、欲望以及潜意识、下意识,则毫无疑问隶属于他的自然属性,又叫动物属性。对于男人这种野生动物来讲,以上三点是他的自然属性,但男人的社会属性则是要建功立业,要结婚生子,要赡养妻儿。男人在外生存打拼,必须融入主流社会,接受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监督。哪怕是野生动物也要安个窝。婚姻就是一个男人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重要坐标。所以我们常常要求一个好男人要有责任感,要守承诺,要讲信誉,实际上这就是对一个男人作为社会人的要求,是属于男人的社会属性。
上个世纪初,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提出过“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种不同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大本营,它与生俱来,为最原始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理性的,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内在的道德检察官,为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部分,它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如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男人就是经常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来回游走,有时表现得很有责任感,有时又显得随心所欲不负责任,而其中关键在于他遇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女人天生具有筑巢感
那为什么说女人是筑巢动物呢?
首先,像小鸟一样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巢穴,是女性的本能。
